頸椎病
概述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及其附屬結構退化性改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性退行改變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症狀和體徵。
- 就診科別:
- 骨科、脊柱外科
- 英文名稱:
- cervical spondylosi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癱瘓、視力障礙、吞咽障礙
- 治療周期:
- 終身治療
- 臨床症狀:
- 上肢疼痛、下肢麻木、頭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 好發人群:
- 睡眠姿勢不正確者、長時間低頭工作者、有頭頸部的外傷者、有頸部炎症者、先天性畸形頸椎者
- 常用藥物:
- 布洛芬、阿斯匹靈
- 常用檢查:
- X線、CT、磁共振
神經根型頸椎病
是頸椎退變引起的神經根病變,最為常見,約占60%~70%。
脊髓型頸椎病
這類型的病變最為危險,病人頸椎病變導致脊髓受壓、炎症、水腫等,多發於50歲左右的中老人。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主要由於病變的刺激,導致交感神經末梢功能失調,多見於為40歲左右的人群。
椎動脈型頸椎病
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椎動脈或血管變異,引起血管變窄進而導致供血不足,多發生於為30~40歲的人群。
病因
頸椎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至今未完全闡明,不同類型其病因不盡相同。總的來說,是頸椎骨性或者軟組織結構的退化性改變導致其發病。
目前發現同頸椎病發病相關的因素有退變、創傷、勞損、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炎症及先天性畸形等諸多方面。
頸椎退化性病變
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原因,隨年齡增長以及頸椎長期使用超負荷,修復能力降低,病人可出現頸椎各結構的衰變及機能的衰退。
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範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所引起的損傷。常見因素有以下方面:
睡眠姿勢不良
主要是枕頭過高導致。
日常生活習慣不良
長時間低頭玩麻將、玩電腦、玩手機、打撲克、長時間看電視,尤其是躺在床上高枕而臥,都是不良習慣。
工作姿勢不良
計算機、顯微鏡等需長時間低頭工作者,不當體位易加速頸椎間盤的退變和頸部軟組織的勞損。
創傷
主要為頭頸部的外傷,頭頸部的外傷與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有明顯的關係,根據損傷變的部位、程度可在各個不同階段產生不同的影響。
頸部炎症
頸部有急性和慢性無菌性炎症時,炎症可直接刺激鄰近的肌肉和韌帶,致使韌帶鬆弛、肌肉張力減低,椎節內外平衡失調,破壞了其穩定性,加速和促進退變的發生和發展。
發育性椎管狹窄
椎管狹窄者在遭受外傷後容易損傷脊髓,甚至輕微的外傷也易於發病,且症狀嚴重。椎管大者則不僅不易發病,且症狀亦較輕。
先天性畸形頸椎
先天性畸形對頸發病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應力改變;二是神經血管的刺激和壓迫。
頭頸部外傷或者不恰當的頸部按摩會加重頸椎病。
頸椎病是是常見病、多發病,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頸椎病的患病率與發病率有所攀升。
- 睡眠姿勢不良者:尤其枕頭過高者。
- 日常生活習慣不良者:長時間低頭玩麻將、玩電腦、玩手機、打撲克、長時間看電視等使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狀態,容易引起勞損。
- 工作姿勢不良者:計算機、顯微鏡等工作人員需長時間低頭,易加速頸椎間盤的退變和頸部軟組織的勞損。
- 頭頸部外傷者:頭頸部的外傷可以加速頸椎及頸椎間盤的退變。
- 頸部炎症者:頸部有急性和慢性感染時,炎症可直接刺激鄰近的肌肉和韌帶,加速和促進退變的發生和發展。
- 先天性畸形頸椎者。
症狀
由於頸椎病的病理變化較多樣化,因此各型頸椎病會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並呈現不同的影像學特徵。
神經根型頸椎病
雙側或一側根性痛是最常見的症狀,表現為上肢疼痛範圍與受累椎節的脊神經分布區相一致。與根性痛相伴隨的是該神經分布區的其他感覺障礙,其中以麻木、過敏、感覺減弱等為多見。
脊髓型頸椎病
病人先從下肢雙側或單側發沉、發麻開始,隨之出現行走困難,下肢肌肉發緊,不能快步走,重者明顯步態蹣跚,更不能跑。雙下肢協調差,不能跨越障礙物,雙足有踩棉花樣感覺。有時上肢症狀可先於下肢症狀出現,但一般略遲於下肢。上肢多一側或兩側先後出現麻木、疼痛。雙手精細動作較差,如拿小件物體常落地,不能扣衣服紐扣。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頭部可表現為頭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眼耳部可表現為眼乾、視物不清、聽力下降、胸悶,心血管系統可表現為心悸、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其他症狀包括出汗、畏寒、感覺異常、噁心等。
椎動脈型頸椎病
頭顱旋轉時引起眩暈發作是本病最大特點,同時眩暈多在頸部活動時出現,以旋轉和屈伸最易誘發,多無潛伏期,呈發作性,眩暈持續時間較短,輕者休息後可自行緩解,重者眩暈發作時可伴噁心、嘔吐、行走不穩甚至猝倒。其中猝倒屬於本型的另一種典型臨床症狀,其表現為發作前多有徵兆,於頭頸部過度旋轉或屈伸時發作,反向活動後症狀消失。病人摔倒前自覺下肢突然無力而倒地,但意識清楚,視力、聽力、言語均無障礙,並能很快站起活動。
癱瘓、視力障礙、吞咽障礙等併發症。
看醫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退變性疾病,可嚴重影響病人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建議積極就醫,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重視體檢中的四肢感覺運動情況的檢查。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出現四肢感覺運動情況,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發現四肢皮膚針刺感、觸覺異常、雙手不能扣扣子、腳踩棉花感等症狀,高度懷疑頸椎病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頸椎病的病人,若出現四肢力量明顯減退,大小便受到影響,應立即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骨科就診。
- 大型三甲醫院骨科專科劃分較細緻,病人可以去脊柱外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頸部疼痛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頸部疼痛、頭暈、肢體麻木、腳踩棉花感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X線檢查
側位片可見頸椎生理前凸減小、變直或成「反曲線」,椎間隙變窄,病變椎節有退變,前後緣有骨刺形成。伸屈側位片可見有椎間不穩,在病變椎節平面常見相應的項韌帶骨化。
CT檢查
可發現病變節段椎間盤側方突出或後方骨質增生,並藉此判斷椎管矢狀徑。
磁共振檢查
可發現椎體後方對硬膜囊有無壓迫,若合併有脊髓功能損害者,尚可看到脊髓信號的改變。
神經根型頸椎病
- 有頸肩痛,頸肩部、頸後部酸痛,並沿上肢神經根分布區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狀,其範圍與受累椎節相一致。
- 脊神經根牽拉試驗多為陽性,痛點類固醇療法對上肢放射痛無顯效。
- X線正位片上顯示鉤椎關節增生,側位片生理前曲消失或變直,胸間變窄,有骨刺形成。伸屈動力片示頸椎不穩,磁共振上顯示神經根受壓。
脊髓型頸椎病
- 自覺頸部無不適,手足無力,手動作笨拙,細小動作失靈,協調性差,握力差,持物容易墜落。胸腹部可有束帶感,行走步態不穩,易跌倒,不能跨越障礙物。嚴重的行走困難,大小便失禁或者瀦留。
- 初期感覺障礙較輕,重症時可出現不規則痛覺減退。感覺喪失或減退區呈片狀或條狀,不能按照感覺缺失水平定出病變節段。
- X線片顯示病變椎間盤狹窄,椎體後緣骨質增生;CT椎體後方的椎管前壁有占位;磁振造影檢查示脊髓受壓呈波浪樣壓跡,嚴重者脊髓可變細,或呈念珠狀。磁共振還可顯示椎間盤突出,受壓節段脊髓可有信號改變。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 症狀重且多,如頭暈、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胸悶、心悸、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出汗、感覺異常、噁心不適等。
- 體格檢查很少有陽性發現,一般查體頸部可捫及棘突、橫突旁肌及肩胛上區等部位僵硬及壓痛,屈頸試驗及臂叢牽拉試驗可為陽性。
- 影像學改變無明顯特徵,常見頸椎的一般退化性改變。但有的病人X線表現可無任何異常表現,部分交感型頸椎病的病人做椎動脈造影顯示椎動脈受壓。
椎動脈型頸椎病
- 頸性眩暈和猝倒,猝倒是本病的一種特殊症狀,發作前並無預兆,多發生於行走或站立時,頭頸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可誘發,反向活動後症狀消失。摔倒前常常察覺下肢突然無力而倒地,但意識清楚,視力、聽力及講話均無障礙,並能立即站起來繼續活動。
- 旋頸誘發試驗陽性。
- X線片顯示椎節不穩及鉤椎關節增生。
神經根型頸椎病
尺神經炎
病人多有肘部神經溝壓痛,且可觸及條索狀變性的尺神經,無前臂麻木,可通過發病部位以及肌電圖進行鑑別。
胸廓出口症候群
可引起上肢麻木、疼痛、腫脹,鎖骨上窩前斜角肌有壓痛並放射至手,在進行上肢外展試驗,也就是上肢外展90°、135°和180°過程中可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因此可通過該表現進行鑑別。
肌萎縮型側索硬化症
病人一般先出現兩手明顯肌萎縮,逐漸發展至肘部和肩部,但無感覺障礙,神經纖維傳導速度正常,可通過運動誘發電位的方式進行鑑別。
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腫瘤
可同時出現感覺障礙和運動障礙,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對非手術治療無效,應用磁共振成像可鑑別兩者。
肌萎縮型側索硬化症
以上肢為主的四肢癱是其主要特徵,易與脊髓型頸椎病相混淆,可通過典型症狀和肌電圖與脊髓型頸椎病鑑別。
脊髓空洞症
多見於青壯年,病程緩慢,初期影響上肢,呈節段性分節。其感覺障礙以溫、痛覺喪失為主,而觸覺及深感覺則基本正常,此現象稱感覺分離,頸椎病無此征。通過CT及磁共振成像,可以發現兩者的差異。
交感型頸椎病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其症狀是心前區疼痛劇烈,伴有胸悶氣短,只有一側或兩側上肢尺側的反射疼痛,而無上肢脊神經根刺激症狀,心電圖有異常改變。服用硝酸甘油類藥物時,症狀可以減輕。
精神官能症
沒有頸椎病的X線改變,無神經根和脊髓壓迫症狀,應用藥物治療有一定效果。
更年期症候群
部分中年女病人可以伴隨有精神心理障礙、情緒異常,和頸椎病的區別在於更年期症候群無頸椎病影像學改變。
椎動脈型頸椎病
耳源性眩暈
本病有三大臨床特點:發作性眩暈、耳鳴、感應性進行性耳聾。而頸性眩暈症同頭頸轉動有關,耳鳴程度輕。
眼源性眩暈
可有明顯屈光不正,眼晴閉上後可緩解。
顱內腫瘤
病人有時也可突發眩暈,還合併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升高征,血壓可升高,頭顱CT掃描可鑑別。
鎖骨下動脈缺血症候群
行血管造影可發現鎖骨下動脈第一部分狹窄或閉塞,血流方向異常。
治療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退變性疾病,其治療也需要根據不同的病程以及不同的病理類型而有所不同。
改善與調整睡眠姿勢
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以生理位為佳。此外,枕頭的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為佳。理想的睡眠體位應該是使整個脊柱處於自然曲度,髖、膝關節呈屈曲狀,使全身肌肉放鬆。合理的選擇床鋪,建議睡硬板床,並墊以透氣、柔軟的墊子。
糾正與改變工作中的不良姿勢
定時改變頭頸部體位,定期遠視,調整桌面或工作檯的高度或傾斜度。定時工作,定時休息。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
吲哚美辛
為最強的攝護腺素合成抑制藥之一,具有明顯的抗炎、解熱和鎮痛作用。在非類固醇抗炎藥中,其鎮痛作用最強,對炎症性疼痛作用顯著。
布洛芬
具有較強的抗炎、抗風濕及鎮痛作用,該藥對胃腸道的副作用較輕,易於耐受。
雙氯芬酸
具有顯著的抗風濕、消炎、止痛和解熱作用,能很好的解除關節、頸部疼痛,並改善其活動,同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阿斯匹靈
解熱鎮痛作用較強,能降低發熱者的體溫。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對慢性疼痛效果較好。
肌肉鬆弛劑
用於緩解肌肉痙攣所致的頸肩痛,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刺激,偶伴有血壓下降、心搏過緩、心律失調等不良反應。
鎮靜劑
適於精神興奮、緊張、激動的病人,可減輕神經的興奮性,也能使肌肉的緊張得到緩解,會有嗜睡、頭暈、乏力和記憶力下降等不良反應。常用藥物為安定類,也可用健腦安神的中成藥。
手術適應症
- 出現明顯的脊髓、神經根損害,經非手術治療無效。
- 病人在外傷或其他原因的作用下症狀突然加重,甚至出現不全癱或癱瘓。
- 影像學伴有明顯頸椎間盤突出,脊髓或神經症狀較重,經非手術治療無效。
- 病人出現頸椎某一節段明顯不穩,頸部疼痛明顯,經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
手術方式
頸椎前路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
切除突出的椎間盤、致壓的椎體後緣骨質及部分相鄰椎體。有時可以同時做神經根減壓,然後於椎間植骨融合。主要有椎體的次全切除、多間隙減壓等。
頸椎後路減壓手術
在頸部後方手術,包括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和椎板切除、側塊螺釘固定融合術。
頸椎牽引
有效恢復頸椎曲度,後方小關節的嵌頓和錯位也可因牽引而得到糾正。
頸椎制動
可使手術部位獲得外在穩定,有利於手術部位的早日恢復。
理療
常用的頸部理療方法有離子導入療法、超短波、短波、石蠟療法等。
推拿按摩
頸椎病的按摩療法一般為20-30次。在做活動時,動作不要大,以舒適為度。按摩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散淤、消腫止痛等作用。但是需要注意應選擇正規機構按摩,保證操作人員有職業資格證。
手法治療
對頸部進行專業、適宜的推拉、旋轉等,使頸部關節得到放鬆,功能得以改善。但應找專業醫生進行治療,以免對頸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
矯正支具
可以用於固定頸部起到保護頸部的作用,常用的工具有圍領、頸托以及頸部矯正器等,避免因頸椎不良運動導致進一步的損傷加重。但使用支具的時間不應過長,以免導致頸部肌肉長時間固定而引起頸部肌無力或活動不良。
預後
頸椎病目前還無法治癒,但是有效且規範的治療,能夠減輕或消除頸椎病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
頸椎病為終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癒,不正確的工作姿勢或睡姿、外傷可能導致復發甚至症狀加重。
頸椎病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影響壽命。
頸椎病治療剛開始,至少每個月複查一次;達到治療目標,病情控制穩定後,可3~6個月複查一次。如果症狀加重,肌肉萎縮或者出現大小便排便困難或者出現四肢癱瘓,建議立即複診,以免延誤病情。
飲食
頸椎病非手術治療期飲食無特殊要求,手術治療期間飲食以清淡、容易消化的優質蛋白食物為主。
- 忌辛辣和菸酒。
- 平時應多攝取強筋壯骨的食物,包括筋類(如羊筋、牛筋等)、海參、枸杞子、芝麻、黑木耳、番薯、魚翅、核桃、銀魚、蛋、奶、懷山藥、豆類、白木耳、菜心等。
照護
頸椎病病人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積極進行鍛煉、端正體態姿勢,達到緩解臨床症狀的目的。同時需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疾病恢復。
- 糾正和改善睡眠及工作中的不良體位,端正坐姿,定時休息,做頸肩部肌肉鍛煉。
- 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開展運動,如游泳、打太極(如八段錦)等,需循序漸進,並長期堅持以免復發。
- 避免摔倒,避免沒有相關資質的人員進行頸部按摩。
- 摔傷或者頸部按摩後出現肢體感覺或者運動異常應該立即就診,必要時急診手術。
預防
由於頸椎病病因和頸椎退變相關,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對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 日常積極做頸椎操、打羽毛球、放風箏和游泳鍛煉,加強頸部肌肉力量,從而更好地保護頸椎,以有效預防頸椎病的發生。
- 平時需要注意保暖,不可以讓頸部受冷風或是吹空調。
- 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學習,儘可能避免頸部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使頸部肌肉處於放鬆的狀態。
- 避免頭頸部受到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