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脫位
概述
肘關節脫位是指由於外力因素導致構成肘關節上下三個骨端失去正常位置,發生了錯位。肘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疾病,在肩、肘、髖、膝四大關節中發生脫位的機率位列第二。其按尺、橈骨近端移位的方向和位置,可分為後脫位、前脫位、側方脫位(尺側或橈側)及分裂脫位。
- 就診科別:
- 骨科
- 英文名稱:
- dislocation of elbow joint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骨折、血管損傷、神經損傷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局部疼痛、腫脹、畸形、功能受限、關節空虛、彈性固定
- 好發人群:
- 青少年、老人、運動員
- 鑑別診斷:
- 肱骨遠端全骺分離、伸直型孟氏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 常用檢查:
- X線、超音波、CT、體格檢查
肘關節後脫位
最多見的一種脫位類型,以青少年為主要發生對象。由於外力造成尺骨鷹嘴向後移位,肱骨下端向前移位。
肘關節前脫位
少見,由於外力導致尺骨鷹嘴骨折和尺骨近端向前脫位,血管、神經損傷常見。
肘關節側方脫位
青少年多見,由於外力導致肱骨的下端向橈側或尺側移位。
肘部爆裂型脫位
發生此種脫位後,肱骨下端處於尺橈骨中間,即肱橈關節、肱尺關節及尺橈上關節均有脫位,並有廣泛的軟組織損傷。肘部爆裂型脫位還分為前後型和內外型。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
關節本身和附近軟組織發生一系列改變導致的關節脫位。
病因
肘關節脫位的主要病因就是外傷,常好發於青少年、老人及運動員等人群。此外,年齡大、合併其他疾病、長期服用藥物等都能誘發肘關節脫位。
外傷
是導致肘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當跌倒時肘關節處於半伸直位,手掌著地,暴力沿尺、橈骨向近端傳導,尺骨鷹嘴處產生槓桿作用,前方關節囊撕裂,使尺、橈骨向肱骨後方脫出,發生肘關節後脫位。當肘關節處於內翻或外翻位時遭受暴力,可發生尺側或橈側側方脫位。當肘關節處於屈曲位時,肘後方遭受暴力可使尺、橈骨向肱骨前方移位,發生肘關節前脫位。肘關節脫位常會引起內外側副韌帶斷裂,導致肘關節不穩定。
年齡大
齡大者骨骼較脆弱,受到外力撞擊易誘發肘關節脫位。
合併其他疾病
患有糖尿病、類風濕、骨髓瘤等疾病者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受到外力撞擊易誘發肘關節脫位。
長期服用藥物
長期服用糖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肝素、抗驚厥藥、抗癌藥等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受到外力撞擊易誘發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疾病,在肩、肘、髖、膝四大關節中發生脫位的機率位列第二,約為50%。在青壯年中多見。其中,肘關節後脫位遠比其他方向的脫位多見,約占90%。
青少年
據調查顯示,肘關節脫位在10~20歲青少年中發病率最高,可能與青少年活動多、易發生外傷有關。
老人
老人的骨骼發生鈣化、關節內缺少關節潤滑液,在受到外力撞擊時容易導致肘關節脫位,常合併骨折。
運動員
運動員因職業原因容易受到外力撞擊導致肘關節脫位。
症狀
肘關節脫位的典型症狀包括局部疼痛、畸形和功能受限。部分病人合併韌帶撕裂、血管神經損傷,出現手部感覺、活動障礙等情況嚴重者可併發骨折、血管損傷、神經損傷。
局部腫痛
傷後出現局部疼痛、腫脹,根據其損傷的程度不同,腫痛程度也可不同,若合併骨折,疼痛較為劇烈。
畸形
肘後突,前臂短縮,肘後三角相互關係改變,鷹嘴突高出內外髁,肘前皮下可觸及肱骨下端。
功能受限
患肘常用健手托位,肘處於半屈近於伸直位,屈伸活動有阻力,出現彈性固定。肘後側可觸及鷹嘴的半月切跡,出現關節囊空虛。
骨折
肘關節後脫位合併尺骨冠狀突骨折
發生後脫位時,尺骨向後上移位過程中,尺骨冠狀突與肱骨滑車相撞,或肱肌猛烈收縮,均可導致骨折。因肱肌與關節囊緊密相連,故在關節復位後,冠狀突骨折也多同時復位。很少需切開復位。關節功能多恢復良好。
肘關節前脫位合併尺骨鷹嘴骨折
暴力從肘後作用於尺骨近端,可產生尺骨鷹嘴骨折,再繼續作用則可使尺橈骨向前移位。在前脫位時,由於肱骨滑車對尺骨鷹嘴的阻擋,致使其在冠狀突水平發生骨折。這一點與後脫位引起的尺骨鷹嘴尖端的骨折有所不同。一般在脫位復位後,尺骨鷹嘴骨折可基本復位,如對位滿意,則伸肘165°位固定4週,去除固定後再行關節屈伸活動。若骨折復位不佳,可行切開復位及內固定,術後仍需石膏外固定。
肘關節後脫位合併肱骨滑車骨折
多由於後脫位過程中尺骨冠狀突撞擊所致。一般先行手法閉合復位,若X線下證明滑車關節對合良好,且關節復位,可在鷹嘴下2公分處經皮鋁刀克氏針,經鷹嘴、滑車及肱骨作內固定。用石膏固定肘關節於功能位3~4週。取出克氏針。若對合欠佳,宜切開復位,仍做如上固定。
肘關節後脫位合併肱骨內上髁或外上髁骨折
多由於同時有肘內翻或肘外翻應力致傷所致。如果撕脫的骨折未嵌入關節內,應儘可能使其達到良好復位,固定3週。如關節復位過程中撕脫的小骨片嵌入關節內,用閉合復位手法雖也可使其脫出,但加重了軟組織損傷而不利於其後的功能恢復。因此,不可一味強行閉合復位。在經過2~3次手法復位仍不能脫出者,應切開復位內固定,可在術後較短時間內開始關節活動,功能恢復多較滿意。
肘關節後脫位合併肱骨外髁背側緣骨折
肘關節後脫位時,橈骨頭向後外上的移位,將肱骨外髁背側緣頂掉。關節脫位整復後,骨折也多可復位,如果骨折復位不佳,則應行切開復位內固定。
肘關節後脫位合併橈骨頭骨折
在肘關節後脫位時,橈骨頭可以與肱骨下端撞擊而導致骨折。由於撞擊方式的差別,橈骨頭骨折也有多種類型。將肘關節脫位整復後,再觀察橈骨頭骨折情況,決定對骨折的處理辦法。如骨折無移位,可採用非手術方法。如橈骨頭粉碎或在關節內有較大骨折片應行橈骨切除術。但在兒童應慎重考慮。
肘關節後脫位合併橈骨幹骨折
主要由前臂的旋轉暴力所引起。橈骨幹在橈尺骨極度旋轉時發生骨折,多在中上1/3處產生螺旋形骨折。在肘關節脫位整復後,再行橈骨幹骨折閉合復位,前臂在旋後位或中立位用石膏固定4~6週。如橈骨復位不佳,可行切開復位,接骨板內固定術。
血管損傷
大多數為脫位後壓迫所致,少數為挫傷或牽拉撕裂傷。整復脫位後,應觀察肱動、靜脈壓迫是否解除。對復位後肱動脈壓迫的未解除者,需行必要檢查以明確損傷阻塞部位,並行肱動、靜脈探查術,根據具體情況作相應處理。
神經損傷
肘關節脫位合併神經損傷較少見,有時可有正中神經、尺神經損傷,可以是局部壓迫,也可以為牽拉撕裂所致。對於神經損傷,如非嚴重脫位撕裂者,關節復位後多可恢復,可不必為探查神經而急於手術。若系嚴重脫位撕裂,估計神經有極明顯撕裂傷、挫傷時,則宜初期切開探查,對不完全斷裂的可作修復術,完全斷裂的應行神經鞘膜或束膜縫合術。
看醫
當外力撞擊後出現局部疼痛、畸形、功能受限應及時就診骨科,行X線、超音波、CT、體格檢查等明確診斷。注意和肱骨遠端全骺分離、伸直型孟氏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等鑑別診斷。
- 當外力撞擊後出現局部疼痛、畸形、功能受限的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肘關節脫位病人經復位後仍有疼痛和功能受限應及時就醫。
- 肘關節脫位病人合併血管損傷,出現出血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大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骨科就診。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局部疼痛、畸形、功能受限、關節空虛、彈性固定)
- 出現症狀前有無受到外力撞擊摔倒?
- 有無其他部位疼痛、感覺異常?
- 既往有無其他疾病?
體格檢查
檢查發現肘後突畸形,前臂處於半屈位,並有彈性固定。肘後出現空虛感,可扣到凹陷。肘後三角關係發生改變,應考慮肘關節後脫位可能。
X線檢查
肘部正、側位X線平片可發現肘關節脫位的移位情況、有無合併骨折。
CT檢查
CT及三維重建對判斷病情、確認診斷及手術具有重要的作用。
磁振造影檢查
可清晰的觀察到關節周圍軟組織,有利於明確疾病具體情況。
- 病人出現肘關節脫位的典型症狀,即局部腫痛、畸形、功能受限。
- 體格檢查見肘後突畸形,前臂處於半屈位,並有彈性固定。肘後出現空虛感,可扣到凹陷,肘後三角關係發生改變。
- 影像學檢查見到肘關節脫位。
肱骨遠端全骺分離
肱骨遠端全骺分離表現為腫脹、壓痛及瘀血斑,可利用一些特殊骨性標誌如肘後三角等來診斷和鑑別肱骨下端骨骺分離與肘關節脫位。
伸直型孟氏骨折
表現為肘關節前脫位、尺骨近端骨折、上橈尺關節無分離。結合臨床症狀和影像學可以鑑別。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時,肘關節可部分活動,肘後三角無變化,上臂短縮、前臂正常。結合臨床症狀和影像學可以鑑別。
治療
肘關節脫位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法復位,常見的復位手法有Parvin法、Meyn法、牽拉法、旋轉法,必要時還可進行手術重建肘關節韌帶、切開復位、關節成形術或關節置換術、肘關節融合術等方法進行治療。症狀重的病人需要手術治療,一般輕症病人當時即可痊癒,部分手術病人需一週左右。
對於單純性肘關節後脫位及時就診者,若及時復位,大多數均可成功。如傷後時間甚短,肘部無明顯腫脹,可不用麻醉而用輕柔手法進行復位。如在傷後數小時就診,局部腫脹,肌肉痙攣,宜用臂上麻醉。復位後用長臂石膏托將肘置於功能位固定3週,去除固定後開始練習主動伸屈活動。避免被動活動。對於關節內有大量積血者,應在無菌技術下穿刺抽除。常見的復位方法有以下幾種:
- Parvin法:病人俯臥位,術者向下牽引腕部,當尺骨鷹嘴向下滑動時,同時抬高上臂。
- Meyn法:病人俯臥位,前臂懸於床旁,術者一手握住腕部向下牽引,另一隻手引導尺骨鷹嘴復位。
- 牽拉法:病人坐位或仰臥位,助手握上臂作持續對抗牽引,術者一手握腕部,在牽引下徐徐屈曲肘關節的同時,另一手壓前臂上端於背側,解脫嵌頓於鷹嘴窩的冠狀突,減少磨損。在牽引下繼續屈肘超過90°以後,可聽到彈響聲或摸到彈跳感,表示脫位整復。
- 膝頂法:病人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術者立於傷側,用同側膝部頂住患側肘窩,兩手牽拉腕部,此時聽到或感到彈響聲,表示已復位。
- 旋轉法:病人坐位或仰臥在床邊,術者立於傷側,用同側髖骨抵住病人肘窩,用對側手握住腕部進行持續牽引,用同側手拇指頂住病人尺骨鷹嘴突向前方推,其餘四指握住肱骨下端向後方推,同時術者身體向健側旋轉,即可使肘關節復位。
肘關節脫位多採用手法復位或手術治療,一般無常用藥物。
手術重建肘關節韌帶
肘關節在功能鍛煉時,如屈曲位超過30°,有明顯肘關節不穩或脫位趨勢時,應手術重建肘關節韌帶。
切開復位
對於傷後時間較長,肘關節多處在近似伸直位的非功能位,如無創傷性骨化等併發症者可行切開復位。
關節成形術或關節置換術
對於關節面之大部分破壞嚴重,病人的職業又需活動者,可行關節成形術或關節置換術。
肘關節融合術
對要求保留有上肢力量的病人可行肘關節融合術。
預後
經過及時有效治療的肘關節脫位病人的預後較好,一般都能治癒且不影響自然壽命。肘關節脫位常見的後遺症有創傷性骨化或骨化性肌炎和關節僵硬。一般復位後半個月行X線複診。
經過及時有效治療的肘關節脫位病人一般都能治癒。
肘關節脫位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創傷性骨化或骨化性肌炎
是肘關節脫位的主要後遺症。肘關節脫位後,骨膜受到嚴重損傷使骨膜產生廣泛的剝離,形成較大的骨膜下血腫。也可因復位過程中動作粗暴及復位後被動按摩加重創傷性血腫,或手術導致血腫擴散,使骨膜下血腫與肌肉間血腫相互溝通,在膜下和肌肉組織內,產生一種類似骨痂的新骨形成。凡在脫位整復後,肘部長期腫脹、疼痛,活動障礙者,應想及創傷性骨化的可能。
關節僵硬
強烈的被動運動和較重的手法按摩會加重關節囊攣縮和關節周圍沾黏,促使關節僵硬,影響伸屈活動。
肘關節脫位病人一般復位後半個月行X線複診。
飲食
肘關節脫位病人的飲食以清淡可口,加強營養為主。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增加蛋白質食物攝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菸忌酒。
- 宜營養豐富,多吃含鋅、鈣、碘、鐵、錳、硒豐富的食物,如魚、肉、蛋、奶、海帶、紫菜、動物肝臟等。各種微量營養素有利於身體恢復。
- 宜科學搭配膳食,粗糧細糧搭配食用,適量攝入薯類豆類、青菜、水果等,減少高熱量、高脂肪及垃圾食品的攝入。
- 宜多食用含維他命C豐富的食物,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本病有一定益處。
- 忌偏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單一飲食,營養成分單一不利於身體恢復。
- 忌菸酒,菸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均屬於有害物質,不利於身體功能恢復及術後痊癒。
照護
肘關節脫位病人的護理以注意休息和保持正確復位姿勢為主。注意固定復位期病人臥床休息,避免過度運動。對於病人注意心理疏導。復位半個月後複查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了解肘關節脫位病人恢復情況。
注意休息
固定復位期及術後恢復期病人,需注意臥床休息,保持安靜的環境給予充足睡眠。
保持正確復位姿勢
用長臂石膏托或支具固定肘關節於屈曲90°,再用三角巾懸吊胸前2~3周後可進行肘關節屈伸鍛煉,以防止肘關節僵硬。但病人及家屬避免肘關節強烈牽伸活動,以防強烈的被動運動和較重的手法按摩加重關節囊攣縮和關節周圍沾黏,促使關節僵硬,影響伸屈活動。
復位半個月後複查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了解肘關節脫位病人恢復情況。
在生活中,病人家屬多關心病人的感受,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病人說出其不適感以對症治療。
對於糖尿病病人注意術後控制血糖,避免出現傷口不癒合。
預防
肘關節脫位病人的預防主要是根據病因預防,避免外力撞擊。對於此類疾病一般無需初期篩檢。在生活中注意防護,合併其他疾病者注意原發疾病治療。
對於肘關節疾病一般是突發的,具有偶然性,因此一般無需初期篩檢。
- 在生活中注意防護,避免外力撞擊,避免暴力牽拉肢體,尤其應注意避免用力拉拽幼兒的手臂。
- 老人注意補充鈣、維他命D,加強骨質。
- 避免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易誘發本病。
- 注意保護肘部,發生暴力損傷時應儘量避免肘部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