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瘺
概述
腸瘺是大量腸內容物通過瘺口外溢,造成體液和營養物質丟失,機體生理功能失調,引發營養代謝失代償,並致瘺口處組織水腫、糜爛壞死,創口不易癒合,危及病人生命,腸瘺通常與創傷、手術損傷、嚴重腹腔感染、慢性腸道炎症及腫瘤等因素有關。根據瘺口所在部位、經痿口流出的腸液量、腸道瘺口的數目、腸道是否存在連續性以及引起腸瘺的病變性質等有關,可將腸瘺分為高位瘺與低位瘺、高流量瘺與低流量痿、單個瘺與多發瘺、端瘺與側瘺以及良性瘺與惡性痿等。
- 就診科別:
- 一般外科、消化內科
- 英文名稱:
- intestinal fistula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腹腔感染、膿毒血症、低蛋白血症
- 治療周期:
- 1~2個月
- 臨床症狀:
- 發熱、疼痛、瘺口
- 好發人群:
- 手術史者、創傷史者、惡性腫瘤史者
- 常用藥物:
- Loxoprofen 、 Cephalexin 片
- 常用檢查:
- 腹部X線攝片、消化道造影
按發生原因
- 先天性:常見為臍腸瘺。
- 後天性:常見於腹腔或腸道感染,如腹腔膿腫、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以及腸道缺血性疾病;腹部手術或創傷,如腹部損傷導致腸管損傷、手術誤傷、傷口吻合不良。另外,也常見於空腸造瘺、結腸直腸造瘺等。
按腸腔是否與體表相同
- 腸外瘺:管狀瘺、唇狀瘺。
- 腸內瘺:膽囊橫結腸瘺、膀胱腸瘻管。
按腸道連續性是否存在
- 側瘺:瘺口小,部分腸壁缺失,腸腔仍保持連續性。
- 端瘺(完全瘺):完全中斷,近側段與體表相通。
按瘺管所在位置
- 高位瘺:距屈氏韌帶100公分內的消化道瘺、胃十二直腸瘺、十二指腸空腸瘺。
- 低位瘺:距屈氏韌帶100公分下的消化道瘺、空腸下端瘺、迴腸瘺、結腸瘺。
按經痿口流出的腸液量
- 高流量瘺:24小時空腹腸液排出量>500ml。
- 低流量瘺:24小時空腹腸液排出量<500ml。
病因
腸瘺是指腸管之間、腸管與其他器官或體外出現病理性通道,造成腸內容物流出腸腔,引起感染、體液丟失、營養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多由外傷、手術等原因造成。
手術、外傷
術後腹腔感染、吻合口裂開、腸管血運不良造成吻合口瘺,原有傷口、引流管口的疤痕處引流出腸液,引發腸瘺。
腹腔疾病
如炎症、腫瘤、結核等,最終造成局部腸壁微循環障礙,出現缺血、壞死,最後導致腸道穿孔,形成腸瘺。
放療、化療
也可導致腸瘺,比較少見。
腸瘺是胃腸外科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症,約有80%見於手術後併發症,可引起嚴重的感染和營養不良,不僅使病人住院費用增加,而且有5.3%~11%的高病死率。
- 手術外傷史。
- 患有惡性腫瘤者。
- 腸道炎症者。
症狀
腸瘺病人會出現持續性的腹脹、腹痛、高熱等症狀,引流管內流出如胃液膽汁、小腸液、大腸液等消化液,引流的液體量不是固定的,會出現局限性或者瀰漫性腹膜炎症狀,而且還會出現水電解質及酸鹼失衡、營養障礙、臟器功能衰竭表現。
瘺口
腹壁出現一個或多個瘺口,有大量腐蝕性消化液通過瘺口外溢,致使瘺口處組織水腫、糜爛壞死,創口不易癒合。
高熱
腸瘺發展期,可出現腹腔膿腫、腸袢間膿腫、瘺口周圍膿腫等,引發白血球計數增加,從而引起發熱。
營養不良
造成體液和營養物質丟失,機體生理功能失調,引發營養失衡病症,腸瘺病人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可有低蛋白血症、水腫、消瘦等相應的臨床表現。
腹痛
疼痛發生時間及差異程度較大,小腸瘺初期即可發生疼痛,大腸瘺疼痛發生較晚。
噁心、嘔吐
腸壁損傷和腸內容物刺激引起反射性噁心、嘔吐。
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
有大量的消化酶和電解質從瘺口流出,溢出的液體中含有的消化酶會對瘺口周圍的皮膚造成損傷,導致局部出現糜爛的情況,可以表現多樣,常見的是低鉀、低鈉、代謝性酸中毒等。
腹腔感染
腸瘺病人腸道內容物進入腹腔,可引發腹腔大腸桿菌等的感染,出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
膿毒血症
腸內容物流出到腸腔引起的感染,會導致膿毒血症,出現全身多處膿腫,軀幹、四肢、口腔有瘀點樣的皮疹,全身大關節有紅、腫、熱、痛等。
低蛋白血症
腸瘺病人體液和營養物質丟失,出現雙下肢、臉部以及眼瞼的水腫,胸水及腹水,合併有消瘦、進食差、噁心、嘔吐和營養不良等症狀。
看醫
腸瘺需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症狀、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發生極其重要。症狀明顯者,尤其對於手術後、外傷的人群,要及時進行超音波檢查、X線檢查。對於疑似腸瘺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及時就診。
在手術、外傷後或其他情況下,腹壁出現瘺口,並有大量腸內容物通過瘺口外溢,或出現腹痛、高熱等應及時就醫。
- 病人需到一般外科或胃腸外科就診。
- 對於腹痛劇烈、高熱等病人,必要時前往急診科就醫。
- 腹部壓痛反跳痛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發熱、腹脹等)
- 是否有腹部手術史?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曾經是否接受過治療?效果怎麼樣?
- 體表是否出現過破口?什麼時候出現的?部位在哪裡?
腹部X線平片
通過腹部立、臥X線平片了解有無腸阻塞,是否存在腹腔占位性病變。
超音波
可以檢查腹腔膿腫、胸腹水、腹腔占位病變等,還可行超音波引導下經皮穿刺膿腫引流。
消化道造影
包括口服顯影劑行全消化道造影和經腹壁接口造影,是診斷腸痿的有效手段。常可明確是否存在腸痰、腸瘺的部位與數量、痿口大小、感口與皮膚距離、是否伴有膿腔以及瘺口引流情況等,同時還可明確瘺口遠近端腸管是否通暢。
CT
該檢查為臨床診斷腸瘺及其併發的腹骨盆腔膿腫的理想方法。特別是通過口服顯影劑CT掃描,或CT瘺道造影,不僅可以明確腸道通暢情況和瘺管情況,還可協助進行術前評價,幫助確定手術時機。如炎症沾黏明顯的腸管CT表現為腸管沾黏成團,腸壁增厚和腸腔積水。此時手術不但不能完全分離沾黏,還可能造成腸管更多的繼發損傷,產生更多的瘺,使手術徹底失敗。
其他檢查
如對小腸膽道瘺、小腸膀胱痿等進行膽管、泌尿道造影檢查。
- 病人表現為發熱、腹脹、腹痛,腹壁可見一個或多個瘺口,瘺口處有糞便、食物、腸液等物質流出。
- 不同程度的腹腔感染、膿腫,甚至瀰漫性腹膜炎。
- 低鉀、低鈉、代謝性酸中毒等電解質不平衡。
- 瘺管造影、竇道造影可較為直接觀察腸瘺具體情況,有助於診斷。
消化道穿孔
可突發劇烈的腹痛,腹部透視可發現膈下游離氣體,具有腹膜炎的體徵。
腸道炎性疾病
腸道炎性疾病包括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這些疾病可出現腹痛、腹瀉、黏液血便,大腸鏡檢查可以鑑別。
結腸癌
兩病的好發年齡相近,偶可同時存在,臨床表現部分重疊,都可出現腸阻塞、出血、穿孔及瘺管形成等併發症。鋇劑灌腸有助於鑑別,黏膜不規則,腸腔充盈缺損繫結大腸癌的放射學徵象,大腸鏡檢查及黏膜切片檢查對於結腸癌有診斷意義。
結腸克隆氏症
結腸克隆氏症有腹痛、發熱、外周血白血球升高、腹部壓痛、腹部腫塊等表現,瘺管形成是其特徵,這些症狀、體徵與憩室炎相似。內鏡和X線檢查可發現鋪路石樣改變的黏膜,較深的潰瘍,病灶呈"跳躍"樣分布有助於鑑別,內鏡下黏膜切片檢查如發現非干醉性肉芽腫則有診斷價值。
潰瘍性結腸炎
可表現為發熱、腹痛、血便,外周血白血球增多,大腸鏡下可見黏膜呈瀰漫性炎症、充血、水腫。隨病情發展,可出現糜爛、潰瘍、假性息肉,潰瘍之間殘存黏膜萎縮,末期有腸腔變窄,結腸袋消失等表現,病檢可見杯狀細胞減少及隱窩膿腫等改變,由此可以鑑別。
缺血性結腸炎
缺血性結腸炎好發於老人,可與大腸憩室病同時發生。臨床表現多為劇烈腹痛後解黑大便。鋇劑灌腸檢查見到特徵性的拇指紋徵象可診斷缺血性結腸炎,大腸鏡檢有助於診斷本病。
治療
腸瘺的治療以通暢引流、有效控制感染、減少體液的丟失、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積極營養支持治療以改善營養狀態。如果營養狀態改善,就可行術前準備,安排手術。長期禁食的病人易發生營養不良性肝損害、腸道功能減退等,因此初期應用腸內營養可改善水電解質不平衡及腸道功能,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
術前術後可對症使用抗炎止痛藥物輔助治療,口服 Loxoprofen 、頭孢羥氨苄片、布洛芬等。
腸瘺病人發病初期給予其手術治療,採用腸切除腸吻合術。
- 術前給予病人硬膜外麻醉處理,指導並協助病人保持仰臥位,在病人腹部正中旁右側開切口,長度控制在8~10公分。開切口後,向外小幅度拉伸病人的腹直肌,進入腹部後,對病人的病變情況進行全面探查,吸出病人腹腔內的膿液,並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徹底清除病人的壞死組織,切除的範圍以病變組織近端及遠端3~5公分處腸管為宜。
- 手術過程中,使用生理鹽水及甲硝唑對病人腹腔進行全面沖洗,液體清亮後停止沖洗。
- 手術完成後,再次沖洗腹腔並留置引流管,常規縫合手術切口後,完成手術,術後給予病人抗感染治療。
腸瘺病人普遍存在蛋白質營養不良情況,不利於腸道對營養的吸收,而且還會損害腸道功能,雖然腸內營養比腸外營養效果更佳,但該疾病病人由於腸瘺只能選擇腸外營養。
- 在術後3天內,每日輸注深靜脈營養液、白蛋白。
- 監測病人血糖,根據血糖結果隨時調整營養液中胰島素的用量。
- 術後7天流質飲食。
- 病人白蛋白指標恢復正常,營養指標基本正常。
預後
腸瘺術前應監測及改善病人瘺出量、營養狀況及炎性指標,術後預防發生腹腔感染,如果早發現早治療,不出現併發症,則預後較好。
目前,由於治療策略的改進、營養支持的進步,重視病人整體情況和有效抗感染後,該疾病可以治癒。
腸瘺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不影響自然壽命,若不予以重視,誘發病情加重,甚至會導致死亡。
腸瘺手術治療後,1個月複查一次CT等檢查。
飲食
術後在不能進食時,通常用胃腸外營養或腸內營養來維持病人的營養需要。腸內營養可以通過造瘺管飼給予,管飼食物最好是高營養、少渣質,也可以給予果汁、牛奶、脂肪乳等。如果腸瘺能夠自然癒合,則可適當恢復流質飲食,避免進食產氣、產異味食物,儘可能多的進食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適量進食粗纖維食物。
- 宜吃具有抗炎、殺菌作用的食物,清淡飲食。
- 忌海鮮發物,帶魚、蝦、蟹等腥膻之品會助長濕熱,食後能使手術、外傷創口加重,不利於炎症的消退。
- 每天攝入量不要太多,以免脂肪過剩,影響身體健康。
照護
腸瘺病人的治療與病人瘺道處的清潔衛生等息息相關,對腸瘺病人的護理十分重要,對預後可起到關鍵的作用。
引流管的護理
各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通暢,注意勿扭曲、打折,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狀,及時記錄,一旦發現糞便樣顏色異常或出現乳糜狀液體,需及時就醫。
充分引流
在初期需給予營養支持治療,腹腔使用雙套管持續負壓沖洗引流,並控制好引流的壓力,使引流管處於通暢狀態,以便漏液能夠及時排出。準確觀察記錄沖入量和引出量、顏色、性狀,及時傾倒引流液。
預防肺部感染
可採取噴霧吸入,稀釋痰液,有利於痰液排出,減少感染。
適度活動
儘量避免端坐臥位,可適當半臥位,下床活動、體位變化時用手掌按壓固定造瘺袋,防止其出現滲漏情況。
病人多與家屬進行交流,及時緩解不良情緒。家屬應鼓勵病人配合治療,時刻關注其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處理。其次讓病人了解腸瘺發生的病因,目前使用的治療方法、預後及可能發生的情況,使病人能夠正視病情,積極應對疾病。
觀察病人有無持續高熱、噁心、嘔吐、腹部壓痛等腹腔內感染徵象,一旦發生腹腔感染,及時醫院就診。定期監測肝、腎功能,有效控制感染,減少毒素吸收。
預防
腸瘺通常與手術、腸道疾病等有關,因此預防需積極治療腸道疾病,避免更嚴重的後果。如需腸道手術,應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治療等。
- 選擇正規醫院和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可有效減少術後腸瘺的發生。
- 膳食多樣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油炸和油脂高的食物,宜選擇清淡飲食。
- 對於患有糖尿病、腸道腫瘤的病人,需積極治療原發病,以減少腸道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