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皮血腫
概述
頭皮血腫多因鈍器所致導致導致頭皮血管破裂,引起頭皮下出現出血點的聚集,而頭皮仍保持完整,形成血腫。病人有頭皮出現腫塊、腫塊的症狀,本病治療主要以自行吸收和藥物治療為主,預後較好。
- 就診科別:
- 一般外科、兒科、急診科
- 英文名稱:
- Scalp Hematom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貧血、頭皮膿腫、慢性頭痛
- 治療周期:
- 1~2週
- 臨床症狀:
- 頭部疼痛、頭部腫塊
- 好發人群:
- 頭部外傷病人、產傷的嬰幼兒、腫瘤病人
- 常用藥物:
- 雲南白藥噴霧劑、扶他林軟膏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頭顱CT、外周血檢查、核磁共振
按血腫出現於頭皮內的具體層次,可分為皮下血腫、帽狀腱膜下血腫和骨膜下血腫。
皮下血腫
皮下血腫一般體積較小,有時因血腫伴有周圍組織腫脹隆起,觸診較硬,而血腫中央部分觸診較軟,有凹陷感,易誤認為伴有凹陷顱骨骨折。
帽狀腱膜下血腫
發生帽狀腱膜下血腫時,因該層組織疏鬆,出血易於彌散、蔓延至整個頭部,在體弱者或小兒可導致貧血,甚至休克。
骨膜下血腫
易發生於嬰幼兒,局限於某一範圍之內,以骨縫為界,常見於顱骨和骨膜剝離性損傷,如產傷等。
病因
頭皮血腫主要由於鈍器損傷所致,由於頭皮血供豐富,遭受碰撞或鈍性打擊後可使組織血管破裂出血,而頭皮仍屬完整,頭皮血腫常常合併顱腦外傷或顱骨骨折。
皮下血腫
顱腦外傷、鈍器傷導致頭皮鈍性直接損傷,局部組織血管破裂,積血所致。
帽狀腱膜下血腫
由於頭部受到斜向暴力,頭皮發生劇烈滑動,導致撕裂帽狀腱膜層間的血管所致。
骨膜下血腫
常見於顱骨和骨膜剝離性損傷,如產傷等,主要為胎兒頭顱骨膜牽移,引起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積聚頭皮處形成。
頭皮血腫在顱腦外傷中較常見,屬於原發性顱腦外傷,病症一般較輕,目前尚無確切的頭皮血腫患病情況的資料。
頭部外傷病人
例如發生交通事故、墜物砸傷等的人群。
產傷的嬰幼兒
新生兒出生時頭部遭到產道擠壓,導致頭皮血管破裂。新生兒出生時醫生使用產鉗,由於操作不當,使新生兒的頭皮受傷。
腦腫瘤病人
如果病人腦組織內有腫瘤,腫瘤可能進入頭皮內層,形成血腫。
症狀
頭皮血腫的主要症狀是頭部疼痛和頭部腫脹性腫塊、觸痛,頭皮血腫可分為皮下血腫、帽狀腱膜下血腫、骨膜下血腫三個類型,每個類型有不同的臨床症狀。
皮下血腫
此類血腫症狀為頭皮腫塊,腫塊張力較高,壓痛明顯。
帽狀腱膜下血腫
主要由於頭皮受到斜向暴力,頭皮產生滑動,導致帽狀腱膜層的破裂,由於此層的血管最豐富,所以出血量較多,可波及全頭顱。張力低,疼痛較輕,波動感,嚴重者可能導致貧血或出血性休克。
骨膜下血腫
頭皮血腫比較固定,質地較硬,可有波動感。
逆行性遺忘
頭皮血腫為腦外傷所致,常常合併腦震盪,典型表現為逆行性遺忘,表現為對受傷前的一段記憶喪失,對過往的記憶以及新的記憶尚存的現象。
顱內壓高表現
如合併顱腦損傷,可出現噁心、嘔吐、視物模糊等顱內壓高表現。
貧血、休克
多見於帽狀腱膜下血腫,由於此層血管豐富,出血量大,且不易被發現,可出現貧血甚至出血性休克,多見於小兒及體弱者。
頭皮膿腫
由於血腫處理不當,如反覆穿刺感染等,可能引起血腫感染,導致膿腫形成,表現局部紅、腫、熱、痛,合併全身發熱、畏寒等。
慢性頭痛
由於局部組織血管損傷,臨床見較多病人遺留慢性頭痛。
看醫
頭皮血腫一般為腦部外傷所致,常常合併顱腦外傷或者顱骨骨折。一旦發生頭部外傷,建議立即就醫。完善頭顱CT檢查,及時評估腦外傷病情。
- 一旦發生頭部外傷,比如暴力撞擊或者鈍器傷,建議立即就醫。
- 病人頭部腫塊經過敷藥或冰敷後,頭部腫塊不能自行吸收,建議病人及時就醫。
- 病人優先考慮就診於一般外科。
- 如幼兒出現頭皮腫塊,可就診於兒科。
- 如因頭部發生暴力撞擊或有明顯的鈍器傷,需立即就診於急診。
- 如確診合併顱腦損傷,可轉至神經外科。
- 頭部是被什麼弄傷的?
- 現在有什麼不舒服?
- 受傷當時昏迷過嗎?
- 醒過來以後能否記得受傷的經過?
- 除了頭部疼痛,有沒有噁心、嘔吐、視物模糊等症狀?
體格檢查
明確頭皮血腫的位置及分類情況,有無合併其他情況。
頭顱CT
通過頭顱CT檢查排除顱骨骨折,以及明確顱內情況,排除顱腦損傷。
外周血檢查
通過查看血液常規白血球計數、嗜中性白血球、C反應蛋白是否升高,判斷病人是否存在感染情況。
核磁共振
查看頭顱是否有其他病變,排除其他疾病,以幫助診斷頭皮血腫。
有頭部外傷的病人,根據體格檢查,如頭部腫塊或頭皮波動感,結合頭顱CT檢查結果可確診本病。
顱骨凹陷性骨折
顱骨凹陷性骨折是骨折局部以骨板凹陷為主要特徵,通過CT檢查可明確,顱骨骨折可見顱骨骨折線的改變。而皮下血腫發生於皮下,CT上顯示顱骨完整,可藉此鑑別診斷。
顱內血腫
顱內血腫也可表現為頭痛情況,但CT顯示血腫發生於顱骨內腦組織,病情較重,可伴噁心、嘔吐、視物模糊等顱內壓高表現,可通過典型症狀以及CT檢查鑑別診斷。
治療
頭皮血腫如果較小,血腫可自行吸收。較大血腫可能需要抽吸治療,嚴重的或者感染性血腫需要切開引流。
冰敷
如果血腫量小,可以在受傷後立即用冰塊敷血腫處,目的是促進血腫的自行吸收。
加壓包紮
如果血腫部位較小,目的是幫助血腫吸收,將消毒過的紗布包紮在血腫處,每天更換紗布,保持傷口的乾淨。
皮下血腫
一般無需處理,數日後可自行吸收。
帽狀腱膜下血腫
較小者可加壓包紮,待其自行吸收。若血腫較大,則應在嚴格皮膚準備和消毒下穿刺抽吸,然後再加壓包紮。
骨膜下血腫
處理原則與帽狀腱膜下血腫相仿,但對伴有顱骨骨折者不宜強力加壓包紮,以防血液經骨折縫流入顱內,引起硬膜外血腫。
雲南白藥噴霧劑
外用,可噴於血腫處,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但對於血腫潰爛的病人不能再用。
扶他林軟膏
目的是緩解疼痛,促進身體代謝,同時能明顯加速消腫止痛,減輕局部損傷的症狀。
積水抽取術
目的是將病人血腫處的積水抽取出來,如果血腫部位較大,且病人的凝血功能正常,嚴格消毒皮膚後,利用注射器穿刺血腫部位,將積血抽出,然後將消毒過的紗布包紮在血腫處,每天更換紗布,保持傷口清潔。如果血腫反覆出現,則需要多次進行穿刺抽吸,直至血腫消失。需注意進行穿刺抽吸後,加壓包紮不要過緊。
引流
如果外周血檢查等顯示血腫已經受到感染,則需要切開頭皮,目的是引流感染部位的血腫。將消毒後的紗布包紮在血腫處,觀察出血情況,每天更換紗布,保持傷口的清潔。
預後
頭皮血腫的總體預後良好,對壽命無影響,病人要遵醫囑進行複診,對於嬰幼兒及年老體弱者應警惕後遺症。
本病可治癒,總體預後良好。
本病一般對病人的整體壽命無影響。
一般頭皮血腫不遺留後遺症,部分病人可遺留慢性頭痛症狀。如合併顱腦損傷,可能遺留偏癱、顱神經損傷後遺症。
病人要定期門診隨訪,如出現頭痛、發熱或合併噁心、嘔吐、視物模糊及時就診。
飲食
- 病人應清淡飲食,忌辛辣、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不利於血腫的消退或術後傷口的恢復。
- 多食水果和蔬菜,富含維他命的食物以及補充高蛋白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等,加強營養。
照護
頭皮血腫的護理要注意病人的生命體徵的監測,觀察病人的意識,按醫囑給藥,注意藥物反應,注意傷口的護理,避免感染。保持病房環境清淨,給予適當心理安慰。
口服用藥
按時遵醫囑服用藥物,了解各種藥物副作用。
注意休息
腦外傷病人需要靜養,避免嘈雜的環境,避免長時間看電視及手機等。
避免感染
術後病人應注意傷口清潔、乾燥,避免感染。
對於合併顱腦損傷的病人,密切關注病人的生命體徵,關注頭痛及其他異常症狀情況。
除了日常護理外,要及時了解病人內心的變化,多交流,家人要給予足夠的關心,避免病人出現悲觀情緒。
若病人血腫加顱骨骨折,在包紮時不能施壓,防止血液流經骨折縫隙進入顱內,形成硬腦膜外血腫。
預防
頭皮血腫可以通過預防腦外傷來杜絕發生,孕婦要按時產檢,監測胎兒狀態,以保證生產時安全順利。
按照醫生的要求進行產檢,避免胎兒過大或胎位不正等狀況。
- 在工作、騎車的過程中需要戴安全帽,注意保護腦部,預防發生意外的可能。
- 腦腫瘤病人應當儘早赴醫院進行手術,將腦腫瘤切除。
- 按時進行產前檢查,避免胎兒過大或胎位不正等狀況。在產檢過程中,若發現胎兒過大,婦應及時控制飲食,保持胎兒的體重大小在正常範圍內,避免巨大兒的產生。
- 若胎位不正或母親骨盆異常,及時和醫生溝通了解,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式。在生產前好準備,有生產症狀時及時前往醫院,避免發生急產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