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熱痙攣

概述

熱痙攣是一種高溫中暑現象,是人在乾熱環境條件下運動、勞動,出汗過度,隨汗液排出很多鹽(NaCl),導致肢體和腹壁肌肉出現疼痛性痙攣的現象。一般由於身體鹽分缺乏而引起低鈉血症,導致的熱痙攣,病人體溫並不升高,補充食鹽水即可緩解。

就診科別:
急診科
英文名稱:
Heatcramp
疾病別稱:
中暑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急性腎衰竭、低血鉀症、急性肺水腫、竇性心搏過速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肌肉痙攣、肌肉疼痛
好發人群:
高溫環境下的劇烈運動者、勞動者、體質虛弱者
常用藥物:
涼鹽水、清涼含鹽飲料、藿香正氣液、葡萄糖液、氯化鉀
常用檢查:
血液常規、生化檢查、心電圖

病因

熱痙攣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明確,主要是健康人在高溫環境下大量出汗,同時補充大量不含鹽液體引起低鈉血症所致。

主要病因

熱痙攣是健康人在乾熱環境中大量出汗,同時大量補充不含鹽液體會引起低鈉血症所致,其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環境溫度過高。
  • 超負荷勞作或運動。
  • 缺少適應性訓練。
  • 大量出汗。
  • 補充液中含鹽太少。
誘發因素

自身因素

在高溫環境勞作,未經行適應性訓練更易發生熱痙攣。

環境因素

在室溫較高和通風不良的環境中更易發生熱痙攣。

疾病因素

廣泛皮膚損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應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膽鹼能神經藥物而影響汗腺分泌等因素。

流行病學

熱痙攣多好發於炎熱夏季、高溫勞作者和體質虛弱者,如工人、農民、運動員等。在我國病死率可達10%,隨著全球變暖,病死率還會繼續升高。

好發人群
  • 高溫環境長時間工作或強體力勞動者。
  • 在室溫較高和通風不良環境中的年老體弱、肥胖者。
  • 甲狀腺亢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者。

症狀

熱痙攣典型臨床表現是常在高溫環境下強體力勞動後,出現大量出汗、口渴,未補充充足鹽分,而引起四肢陣發性強直性痙攣,常伴有肌肉疼痛、腹絞痛和呃逆,體溫大多正常。

典型症狀

肌肉痙攣

熱痙攣會有肌肉痙攣,它是一種無法控制的高溫中暑,手臂、腿和腹部會出現肌肉痙攣,常成對稱性和陣發性,痙攣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肌肉疼痛

病人在肌肉痙攣之後一般會有肌肉疼痛的症狀。

體溫

病人的體溫一般沒有升高。

其他症狀

病人有時會突然臉色發青,感到衰弱無力、頭痛、噁心、頭暈、脈快、呼吸急促,最後導致意識喪失。

併發症

中樞神經系統

意識喪失為主要表現,持續性昏迷,則預後不良,昏迷在24小時內恢復者可不留下精神和神經損害的後遺症。

心血管系統

常見的有竇性心搏過速,心電圖一過性改變(T波低平或倒置),心排血量下降,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

呼吸系統

常見過度通氣徵象,導致呼吸性鹼中毒和肌肉抽搐。嚴重時可出現急性肺水腫,若不及時處理,可引起死亡,個別可併發肺吸入症出現肺梗塞。

泌尿系統

常見為急性腎衰竭,直接熱衰竭可引起腎臟廣泛性損害,可出現肌紅蛋白尿症、少尿或無尿,尿中可有蛋白,紅血球、白血球和管型。

肝膽系統

12~24小時內血清膽紅素等可升高,18~36小時可達頂峰。

胃腸道症狀

可出現嘔吐、腹瀉,嚴重時可出現血性腹瀉、黑便等。

其他併發症

體內電解質不平衡一開始為低血鉀症,後轉為高血鉀症,還可出現低鈣血症、低鎂血症等。

看醫

熱痙攣的病人必須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對控制疾病進展、防止併發症非常重要,尤其是對高危人群、儘早脫離高危環境。對有疑似熱痙攣臨床表現者更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病人優先考慮去急診科就診。

就醫指征
  • 病人若是出現昏迷的情況,需要馬上就醫。
  • 病人出現意識喪失、痙攣劇烈情況,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病人優先考慮去急診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發病原因?昏迷多久了?
  • 最近是否服用過藥物?
  • 飲水量多少?
  • 尿量多少?
  • 有基礎疾病嗎?
需要做的檢查

血生化檢查

實驗室檢查有血白血球升高,出現尿蛋白和管型,血尿素氮、穀草轉胺酶、丙胺酸轉胺酶、乳酸脫氫酶、肌酸磷化酶增高,血pH降低,血鈉、血鉀降低。

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檢查有心律失常和心肌損害的表現。

尿液常規

尿比重升高。

診斷標準

醫生根據高溫環境或天氣下勞作或運動,出現肢體肌肉痙攣,查血鈉偏低可診斷熱痙攣。

鑑別診斷

日射病

常發生在高溫夏天劇烈運動,缺少頭部防護,烈日暴曬或強烈的熱輻射作用於頭部,突然發生高燒、耳鳴、噁心、嘔吐、怕光刺激等現象,熱痙攣主要表現為肌肉痙攣、肌肉疼痛等,可根據症狀相鑑別。

有機磷農藥中毒

有機磷毒物進入機體,面、眼瞼、舌、四肢和全身橫紋肌發生肌纖維顫動,甚至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但是最主要的症狀是導致呼吸困難,病人常有全身緊束和壓迫感,嚴重者可致癱瘓,通過檢測有機磷毒物可鑑別。

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濃度低於2.8mmol/L,糖尿病病人血糖值≤3.9mmol/L即可診斷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狀通常表現為出汗、飢餓、心慌、顫抖、面色蒼白等,而熱痙攣病人血糖正常,可通過指檢血糖和熱痙攣相鑑別。

治療

熱痙攣目前發病機制和病因明確,大部分病人只要針對病因和症狀進行診治,臨床上按照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個體化的原則,大多數病人預後很好,同時對病人進行疾病教育。

治療周期
熱痙攣需要短期治療。
一般治療
  • 輕者要迅速脫離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處仰臥休息,解開衣扣、腰帶,敞開上衣,然後再喝些涼開水或鹽水。讓熱痙攣的病人喝涼的鹽水,是簡單有效的方法(一杯水中加一匙鹽),由於熱痙攣時大量出汗,身體丟失很多水和鹽分,血液濃縮,循環不良,這時鹽水是救命水,應當立即補充。
  • 儘可能緩慢、持續拉伸痙攣肌肉,採用按壓、揉捏方法放鬆肌肉,亦可用熱敷緩解痙攣。
急症治療

如意識喪失、痙攣劇烈,應讓病人取昏迷體位(側臥,頭向後仰),保證呼吸道暢通,同時快速通知急救中心。

藥物治療

輕度病人服用仁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氣水等藥品,重者可靜脈滴注生理鹽水緩解症狀。如虛脫者甦醒,也應抬送醫院,嚴禁讓病人自立行走,更禁用阿托品以及催眠、鎮靜等藥物。

手術治療

該病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熱痙攣病人目前可治癒,經過積極有效規範的治療,完全能消除病人的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無嚴重的併發症。

能否治癒

熱痙攣病人經積極有效的治療都可痊癒。

能活多久

熱痙攣病人治療及時,且恢復良好,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熱痙攣病人治療後可痊癒,一般不需要複查,嚴重的病人出院後一週可複查血液常規、血生化、心電圖等常規檢查,檢測機體生理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飲食

熱痙攣病人及時對症治療後,需要注意飲食調理,其原則為給予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多補充維他命、蛋白質,多喝水,以促進身體復健。

飲食調理
  • 多食用新鮮蔬菜及水果,尤其是多吃瓜果,如西瓜、香瓜、奇異果等,不僅生津止渴,也能清熱解暑,補充維他命。
  • 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魚肉等。
  • 多飲用湯類或粥類食物,如山楂湯、綠豆酸梅湯、金銀花湯、綠豆粥、薄荷粥、蓮子粥等,可以緩解中暑情況。
  • 應儘量多吃青菜,如各種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涼拌生吃,也可放少許瘦肉絲炒熟食用。

照護

熱痙攣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身體放鬆,心情舒暢,維持身體呼吸功能正常,還需避免發生嚴重併發症,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

日常護理
  • 要做到情緒穩定,情緒激動時容易手心出汗、頭痛、血壓升高等,易加重病情。
  • 保持室內通風,同時避免長時間高溫照射。
病情監測

熱痙攣病人主要是循環監測與液體復甦,如連續監測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血氣分析、電解質,了解機體恢復情況。

預防

熱痙攣大部分是在太陽照射下工作引起的情況,那就要積極的預防熱痙攣,做好防暑降溫措施,減少高強度的高溫作業或運動時間。工作時適當補充鹽水或者運動功能性飲料,保持體內的鹽、水含量,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預防措施
  • 補充水、鹽和礦物質,大量出汗會流失鹽和礦物質,運動飲料可以幫助補充汗水中流失的鹽和礦物質。
  • 糖尿病人或者高血壓病人需要限制鹽分。
  • 做好防暑降溫措施,減少高強度的高溫作業或運動時間。
  • 暑天運動或高溫勞作人員應進行適應性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