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黏性腸阻塞
概述
沾黏性腸阻塞是指由於腹腔內腸道沾黏而導致腸內容物在腸道中不能順利通過和運行。該病多繼發於腸道手術,當腸內容物通過受阻時,則可產生腹脹、腹痛、噁心嘔吐及排便障礙等一系列症狀。該病部分可經非手術治療獲得症狀消退,但大多數反覆發作或保守治療無效,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 就診科別:
- 一般外科
- 英文名稱:
-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腸膨脹、感染、毒血症
- 治療周期:
- 無明確治療周期,具體時間與梗阻的程度以及腸管沾黏的嚴重程度等有關
- 臨床症狀:
- 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
- 好發人群:
- 既往有腹腔手術、創傷或感染者
- 常用藥物:
- 生長抑素
- 常用檢查:
- 腹部X平片立位檢查、腹部CT、核磁共振、消化道造影、血液學檢查
沾黏性腸阻塞根據發病原因不同,分類不同。按起病急緩可分為急性腸阻塞和慢性腸阻塞,按梗阻程度可分為完全性腸阻塞和不完全性腸阻塞,按梗阻部位可分為高位小腸阻塞、低位小腸阻塞和結腸阻,按腸管血供情況分為單純性腸阻塞和絞窄性腸阻塞。
病因
沾黏性腸阻塞病因複雜,少數為腹腔內先天性因素,大多為獲得性,多見於腹部手術或腹腔炎症以後,其中腹部手術後的沾黏目前是腸阻塞的首位病因。
剖腹手術
常見原因為腹腔炎症、損傷、出血、腹腔異物,多見於腹部手術或腹腔炎症以後,其中腹部手術後的沾黏目前是腸阻塞的首位病因。
先天性因素
如腹腔先天性發育異常或胎糞性腹膜炎所致。
腹腔化療
化療藥物可引起腹壁的炎症反應,導致較為嚴重的腹腔沾黏,主要以疤痕增生為主,可以繼而導致沾黏性腹膜炎。
骨盆腔手術
如闌尾切除術和結直腸手術,下腹部手術尤其容易產生腸阻塞。
- 暴飲暴食後近端腸內容物驟然增多,不能順利通過已狹窄的腸腔,從而形成梗阻。
- 沾黏部位發生炎症或沾黏水腫,以及食物殘渣、異物的阻塞,都能導致腸腔狹窄。
沾黏性腸阻塞比較常見,發病率約為腸阻塞的40%左右,其中70%~80%有腹部手術史。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發病率逐年下降,一般及時發現後預後良好。
既往有腹腔手術、創傷或感染者,大部分病人存在腹腔沾黏,腸管沾黏點形成銳角,使腸內容物的通過發生障礙,沾黏束帶兩端固定,將腸袢束縛,或一組腸袢沾黏成團,腸壁有疤痕狹窄,造成沾黏性腸阻塞。
症狀
沾黏性腸阻塞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就是機械性腸阻塞的症狀,即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噁心、嘔吐症狀較輕,僅表現為慢性的腹痛,腹痛的位置並不固定。
腹痛
多為陣發性劇烈絞痛,腹痛的同時可伴有高亢的腸鳴音,疼痛程度不及小腸阻塞。當腸腔存在積氣積水時,腸鳴音呈氣過水聲或高調金屬音。
嘔吐
嘔吐在梗阻後很快即可發生,隨即進入一段靜止期,再發嘔吐時間視梗阻部位而定,嘔吐的頻度、嘔吐量及嘔吐物性狀也隨梗阻部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若嘔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則要考慮腸管血運障礙。
腹脹
腹脹一般在梗阻發生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是因腸管擴張而引起腹脹,其嚴重程度主要與梗阻部位有關。
停止排氣排便
在完全性梗阻發生後,腸內容物不能通過梗阻部位,排便排氣即停止。在不完全性梗阻,尤其是高位以下積存的氣體和糞便仍可排出,則排氣排便現象不會完全消失。
- 腸阻塞的臨床症狀還有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絞窄性梗阻、腸壞死,可出現休克、腹膜炎和胃腸出血等表現。
- 末期病人也可能出現乏力、食慾減退、心慌,尿量減少和意識模糊等表現。
腸膨脹
機械性腸阻塞時,梗阻以上的腸腔因積水積氣而膨脹,腸段對梗阻的最先反應是增強蠕動,而強烈的蠕動引起腸絞痛。腸管內壓力的增高可使腸壁靜脈回流障礙,引起腸壁充血水腫。嚴重的腸膨脹甚至可使橫隔抬高,影響病人的呼吸和循環功能。
體液和電解質的丟失
腸阻塞時腸膨脹可引起反射性嘔吐。高位小腸阻塞時嘔吐頻繁,大量水分和電解質被排出體外。這些液體雖未被排出體外,但封閉在腸腔內不能進入血液,等於體液的丟失。此外,過度的腸膨脹影響靜脈回流,導致腸壁水腫和血漿外滲,在絞窄性腸阻塞時,血和血漿的丟失尤其嚴重。因此,病人多發生脫水伴少尿、氮質血症和酸中毒。
感染和毒血症
單純性機械性小腸阻塞時,腸內縱有細菌和毒素也不能通過正常的腸黏膜屏障,因而危害不大。絞窄段腸腔中的液體含大量細菌、血液和壞死組織,細菌的毒素以及血液和壞死組織的分解產物均具有極強的毒性。這種液體通過破損或穿孔的腸壁進入腹腔後,可引起強烈的腹膜刺激和感染,被腹膜吸收後,則引起膿毒血症。嚴重的腹膜炎和毒血症是導致腸阻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看醫
沾黏性腸阻塞的診斷主要是依靠病人病史、典型的臨床表現和腹部X線等檢查結果綜合分析。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病人的治療方案的選擇、預後等都有很大的影響。
- 既往有腹腔手術、創傷或感染者,進行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一旦體檢中發現腸阻塞的體徵,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發現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症狀,高度懷疑沾黏性腸阻塞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沾黏性腸阻塞的病人,應立即就醫,及時治療。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一般外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可到相應科別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
- 這些症狀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休克、腹膜炎和胃腸出血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尤其是腹部手術病史?
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可見腸型和蠕動波,移動性濁音、腸鳴音亢進、氣過水聲或金屬音,出現壓痛或腹膜刺激征等,均提示存在腸阻塞。
腹部CT和核磁共振
能夠更直觀的幫助醫生判斷病人腸阻塞的原因、部位、程度以及有無腸絞窄。有助於診斷腸套疊、腸扭轉或結腸腫瘤等。
水溶性顯影劑消化道造影
對於不全性沾黏性腸阻塞,水溶性顯影劑消化道造影不但可以幫助判斷梗阻部位,通過其到達右半結腸的時間來推測非手術治療成功與否,甚至還能起到治療作用。
血液學檢查
可根據血紅素及白血球計數判斷梗阻時間。由於失水和血液濃縮,血尿液常規可提示血液濃縮尿比重增高。
- 既往有腹部手術、腹腔內感染或其他有關的腹部疾病病史。
- 典型的沾黏性腸阻塞症狀: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
- 白血球計數可增加,嗜中性白血球比例上升伴核左移。
- X線少見小腸「魚骨刺」樣改變或液平面,腹部四週可見高度擴張的結腸袢,結腸袋顯影。
術後初期炎性腸阻塞
術後初期炎性腸阻塞是指術後初期由於腹部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症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繼之出現腸蠕動障礙,從而形成的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腸阻塞。
血運性腸阻塞
系腸管的血供發生障礙所致。腸管血供發生障礙多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腸繫膜動脈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腸繫膜靜脈栓塞形成等,如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病人短腸、無腸甚至危及生命。
麻痹性腸阻塞
因腸壁神經肌肉活動失調,導致腸內容物不能運行,而非腸腔內外有機械性因素引起腸阻塞,並非手術可以治癒。
治療
沾黏性腸阻塞的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一方面是為了緩解病人的梗阻症狀,為可能實施的手術做準備,另一方面,非手術治療是也是某些沾黏性腸阻塞唯一的治療方法。手術治療是大多數沾黏性腸阻塞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沾黏松解、腸切除腸吻合、短路手術、腸造口或腸外置手術等。
胃腸減壓
此為沾黏性腸阻塞最基本的處理方法,通過胃腸減壓清除積聚的氣體及液體,降低胃腸腔內壓力,改善胃腸壁血液循環,減少細菌繁殖與毒素吸收,促進局部及全身狀況改善。
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
這也是沾黏性腸阻塞治療的重要方法。根據梗阻部位、生化檢查、血氣分析、引流量、尿量、心臟功能及腎功能等,決定輸液量及種類。
抑制胃腸道液體分泌
可以減輕胃腸道負擔,促進復健。
應用抗生素
沾黏性腸阻塞多半有細菌繁殖及毒素吸收,應給予靜脈抗生素,目前第三代頭孢菌素應用效果較好。由於腸腔內尚有厭氧菌存在,可加用抗厭氧菌藥物如甲硝唑等。
解痙止痛
沾黏性腸阻塞初期由於梗阻以上腸管收縮加強,病人多有劇烈陣發性腹痛,可給於解痙劑,如屈他維林、阿托品或6542( Raceanisodamine )。
手術治療主要包括沾黏松解、腸切除腸吻合、短路手術、腸造口或腸外置手術等,適用於絕大多數非手術治療無效以及反覆發作的沾黏性腸阻塞病人。應把握好手術時機,在腸阻塞發展至絞窄前進行,腸沾黏現象開始後,最好在腸沾黏發生三個月以上, 或在两週內進行。
近年來,水溶性顯影劑在腸阻塞非手術治療中的作用受到重視。水溶性顯影劑能加速不全性小腸阻塞和麻痹性腸阻塞的緩解,縮短病人的預期住院日。
預後
沾黏性腸阻塞病人初期對症治療可以改善症狀,病情嚴重者經手術治療也能達到痊癒,預後較好。部分病人可能併發腸壞死、休克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該疾病大部分病人能治癒,部分病人有嚴重的併發症,可能危及生命。
沾黏性腸阻塞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既往有腹部手術、腹腔內感染或其他有關的腹部疾病病史的病人可定期體檢,有相關症狀時更應該進行相關檢查,如腹部CT、核磁共振等,術後可根據恢復情況及醫生的要求進行複診。
飲食
沾黏性腸阻塞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症狀減輕並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合理控制總熱量,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少食多餐。
- 宜吃清淡有營養,流質食物,宜吃容易消化促進排便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還有富含蛋白質及鐵質的食品。
- 忌粗糙、油膩食品,如豬油、奶油等,忌發物食物,如海鮮等。
照護
沾黏性腸阻塞病人初期預防很重要,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手術後護理需適量運動,注意飲食,有沾黏性腸阻塞症狀病人不要過分緊張,需立即禁食水,去醫院進行相應的治療。
- 做完沾黏性腸阻塞手術,病人要適量進行運動,對腸胃功能進行恢復。
- 如果已經恢復了排氣排便,在飲食上要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
- 在進食期間需要通過補液供給營養,保持電解質以及酸鹼平衡。
- 如果做完手術後,3~4天腸功能還沒有恢復,需要使用甘油保留灌腸或者溫水灌腸。
可定期去醫院換藥,觀察傷口恢復情況,還可做腹部立位X片,防止病情復發。
預防
沾黏性腸阻塞重在預防,預防措施主要是提高手術技能,包括減少組織缺血、保護腸管,減輕損傷,手術結束時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去除異物、血塊等,進而減少腸道沾黏。
- 積極治療原發病,如腹腔內感染,解除誘因。
- 腹部手術後儘可能早地下床活動,防止腸道沾黏。
- 反覆發作的沾黏性腸阻塞儘早行手術治療,避免導致嚴重併發症。
- 外科操作時應儘量注意避免可誘發沾黏的一些因素,手術操作輕柔,勿損傷腸管和其他腹內臟器的漿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