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外陰炎

概述

外陰炎是受外界病原體感染、不潔或物理化學異物刺激引起的外陰局部皮膚炎症,常與陰道炎、泌尿系疾病、肛門直腸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併發,或為某些外陰疾病病變過程中的表現之一。臨床表現為外陰皮膚搔癢、疼痛、燒灼感,甚至腫脹、紅疹、糜爛、潰瘍。

就診科別:
婦科、兒科
英文名稱:
Vulviti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巴氏腺囊腫、陰道炎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外陰搔癢、外陰疼痛、外陰燒灼感
好發人群:
生育年齡婦女、嬰幼兒、糖尿病病人、肥胖女性、多個性伴侶者
常用藥物:
高錳酸鉀、紫草油、克霉唑栓劑
常用檢查:
婦科檢查、陰道分泌物化驗、血液常規

病因

外陰炎症是婦科常見病,外陰與尿道、肛門毗鄰,局部潮濕,易受污染。生育年齡婦女性生活頻繁,容易受損傷及外界病原體感染。而幼女及停經後婦女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發生感染。外陰及陰道炎症可單獨存在,也可兩者同時存在。

主要病因

非特異性外陰炎

外陰與尿道、肛門鄰近,經常受經血、陰道分泌物、尿液、糞便刺激,如不注意外陰清潔,則易導致外陰炎。糖尿病病人糖尿刺激,糞瘺、尿瘺病人長期受糞便尿液的浸漬等;緊身化纖內褲導致局部透氣性差,局部潮濕及經期使用衛生巾的刺激、過敏均可導致外陰炎。

外陰前庭炎症

該疾病出現主要是由於多種混合性細菌感染所致的疾病,主要病原體為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鏈球菌、腸球菌、淋球菌及厭氧菌等。如果巴氏腺開口阻塞,分泌物積存則可形成巴氏腺囊腫。

嬰幼兒外陰炎

新生兒出生15天後,陰道內即有各種雜菌生長。另外,由於嬰幼兒外生殖器官發育不成熟,抵抗細菌感染的能力差,加之其外陰易被尿液浸泡,糞便污染,因此易引起嬰幼兒外陰炎。

誘發因素

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機體免疫力低下,陰道內糖類抗原增加,適合病原體生長。

妊娠

妊娠時機體免疫力下降,雌激素水平高,陰道內糖類抗原增加,適合病原體生長。

尿瘺、糞瘺

尿便長期污染、浸漬外陰,局部溫暖濕潤,利於細菌生長。

流行病學

外陰炎為常見的婦科疾病,主要是與生殖器暴露於體外,容易受到多種致病菌侵襲有關。外陰炎常見於孕齡期女性,嬰幼兒外陰炎常見於5歲以下的嬰兒。

傳播途徑

性生活直接接觸以及公共用品如浴盆、浴巾等的間接接觸傳播。

好發人群
  • 育齡婦女。
  • 嬰幼兒。
  • 糖尿病病人,糞瘺、尿瘺病人。
  • 免疫力低下及長期應用廣效性抗菌素者。
  • 肥胖女性。
  • 多個性伴侶及衛生習慣不良者。

症狀

外陰炎可能會導致病人表現出外陰皮膚搔癢、疼痛、燒灼感,甚至腫脹、紅疹、糜爛、潰瘍等症狀出現,而且還可以伴隨陰道分泌物增加。另外,當病情嚴重時,可併發陰道炎、巴氏腺囊腫等疾病。

典型症狀

非特異性外陰炎

外陰皮膚搔癢、疼痛、燒灼感,於活動、性生活、排尿及排便時加重,可伴局部紅腫、發熱。

黴菌性外陰炎

以外陰搔癢為主,伴外陰皮膚、黏膜充血水腫、發紅。

嬰幼兒外陰炎

外陰搔癢、疼痛、患兒哭鬧、煩躁不安,易出現外陰沾黏。

併發症

陰道炎

陰道分泌物增多、稀薄或呈豆渣樣,外陰及陰道搔癢明顯、腫痛、性交痛。

巴氏腺囊腫

多由於慢性炎症長期存在,使巴氏腺導管阻塞,腺液積聚,腺體囊性擴張引起;或因急性外陰前庭炎消退後,膿液被吸收所致。

看醫

外陰炎發病後應及時就醫,到醫院行婦科檢查,取分泌物化驗,查找病原體,根據病原體不同,進行相應治療。

就醫指征
  • 出現外陰皮膚搔癢、疼痛、燒灼感、腫脹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 嬰幼兒出現外陰搔癢、疼痛、患兒哭鬧、煩躁不安、外陰沾黏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外陰炎病人需優先至婦科就診,嬰幼兒存在外陰炎的情況時,一定要去兒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第一次出現症狀是什麼時候?
  • 症狀是間斷還是持續?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搔癢、疼痛、腫脹等)
  • 不適症狀有多長時間了?
  • 既往有類似病史及治療經過?
需要做的檢查

婦科檢查

外陰炎診斷的重要步驟是觀察外陰紅腫程度及範圍、尿道口及陰道內紅腫情況、陰道分泌物情況。

陰道分泌物化驗

取陰道及外陰分泌物進行相關的滴蟲、線索細胞、念珠菌等檢查,明確病原體,利於進行針對性治療。

陰道及外陰局部分泌物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

通過細菌培養發現致病菌及敏感藥物,效果好。

血液常規

化驗血液常規了解白血球及嗜中性白血球百分比數值,感染性疾病會導致升高。

診斷標準

非特異性外陰炎

外陰皮膚搔癢、疼痛、燒灼感,於活動、性生活、排尿及排便時加重。局部充血、腫脹、糜爛,常有抓痕,嚴重者形成潰瘍或濕疹。慢性炎症可使皮膚增厚、粗糙、皸裂甚至苔蘚樣變,可根據陰道分泌物化驗確診。

黴菌性外陰炎

外陰搔癢嚴重、坐臥不寧、灼痛還可伴有頻尿、尿痛及性交痛。部分陰道分泌物增多,陰道檢查可見小陰唇及陰道壁黏膜上附有白色塊狀物,擦拭後可見白色黏膜面,分泌物中找到念珠菌即可確診。

幼兒外陰炎

病兒外陰搔癢、哭鬧、煩躁不安、手抓外陰及內褲上有膿性分泌物。外陰及陰道口、尿道口紅腫,膿性分泌物。取分泌物找滴蟲及念珠菌,進行病原學檢查,以明確病原體。

鑑別診斷

治療

病人出現外陰炎時要注意臥床休息,局部保持清潔。根據外陰炎的發病原因不同進行針對性治療,局部應用藥物同時,必要時進行全身用藥;出現巴氏腺囊腫需切開引流。外陰炎多同時合併陰道炎,應同時治療陰道炎症,查找誘發因素,積極治療。

治療周期
外陰炎採取短期治療即可,時間多需半個月至兩個月。
藥物治療

非特異性外陰炎

優碘液或高錳酸鉀液坐浴,每日2次,每次15~30分鐘,坐浴後外塗抗生素軟膏或紫草油。

黴菌性外陰炎

應用克霉唑栓劑、 Miconazole 劑或者 Nystatin 栓劑陰道上藥,連續1週,亦可口服 Fluconazole 或者 Itraconazole 治療。

幼兒外陰炎

針對病原菌選擇相應口服抗菌素,有蟯蟲時給予驅蟲治療。陰道有異物及時取出,小陰唇沾黏外塗雌激素軟膏,多可松解。嚴重者應分離沾黏,並抗生素軟膏。

手術治療

當病人出現局部出現腫脹,甚至膿腫以及囊腫等症狀時,需要及時的選擇手術切開引流,以緩解疼痛等其他症狀。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選擇造口術進行治療。

預後

對於外陰炎在短期內堅持藥物治療,一般治療效果較好,症狀改善明顯,不影響自然壽命。另外,需注意治療一周後到醫院複診。

能否治癒

外陰炎病人通過藥物治療,可治癒。

能活多久

外陰炎在治癒後,不影響病人正常壽命。

複診

病人治療一週期後返院複查,遵醫生指導進行下一步治療及預防。

飲食

飲食調理

目前對於外陰炎病人無特殊針對性飲食宜忌,但飲食中多加注意進食優質蛋白,如精瘦肉、蛋類、牛奶,還要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這些能以防刺激局部,加重不適感,也利於病情恢復。除此之外,需要注意對於患有糖尿病者,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及各種含糖飲料等。

照護

日常護理

目前對於外陰炎病人的護理即為注意保持外陰清潔,促進局部炎症吸收,減輕局部症狀。還要注意臥床休息,避免活動量大加重感染。另外,著裝方面要採取棉質、透氣且寬鬆的衣服。

特殊注意事項

治療過程當中,口服及外用藥物治療3天後,效果不佳或症狀進行性加重,及時返院治療。

預防

對於外陰炎的預防重在注意個人衛生,糖尿病病人控制好血糖。此外,還應適當參加運動,增強自身免疫力。

預防措施
  • 日常注意穿棉質透氣內衣,保持外陰清潔。
  • 沐浴用淋浴,外陰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
  • 日常不過度清洗外陰及沖洗陰道,避免正常菌群失調。
  • 注意避免使用劣質衛生巾。
  • 注意性生活衛生。
  • 糖尿病病人注意忌食甜食,且定時測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