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慢性攝護腺炎

概述

慢性攝護腺炎是男性常見泌尿系統疾病,可見於各個年齡段的男性,常見於中青年男性。由於致病病因、機制複雜多變,主要是指以局部疼痛不適症狀、排尿不適症狀以及生活質量方面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疾病。慢性攝護腺炎分為細菌性和非細菌性。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大多數慢性攝護腺炎病人沒有急性炎症過程,其致病菌有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氏菌、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等,也可由淋病奈瑟菌感染,主要是經尿道逆行感染所致。大多數慢性攝護腺炎屬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對此病的致病原未有統一意見。由除細菌外的其他病原體,如沙眼衣原體、支原體、滴蟲、真菌、病毐等所致。

就診科別:
泌尿外科、男科
英文名稱:
chronic prostatitis,CP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尿道炎、膀胱炎、副睪丸炎、慢性精囊炎、不育症
治療周期:
需根據臨床症狀間歇性治療
臨床症狀:
頻尿、急尿、尿痛,排尿時尿道不適或灼熱
好發人群:
長時間坐位工作的男性
常用藥物:
複方磺胺甲惡唑、紅黴素、多西環素
常用檢查:
攝護腺液檢查、攝護腺液細菌培養、尿液細菌培養、經直腸攝護腺指檢、超音波
疾病分類

根據199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以攝護腺炎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情況制定的攝護腺炎分類系統,將慢性攝護腺炎分為以下兩類:

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

致病因素主要是病原體感染,常見於長期反覆下尿路感染,病原體反覆存在,病原體通過尿液逆流進入攝護腺所造成的感染。

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

臨床表現類似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主要表現為長期、反覆的會陰、下腹部等區域疼痛或不適,或表現為頻尿、尿不盡,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礙、生育能力下降、精神、心理症狀等一系列症候群,所不同是沒有反覆尿路感染髮作。體檢與臨床表現不一定相符,直腸指檢攝護腺稍飽滿,質較軟、有輕度壓痛。臨床上具有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尤其是骨盆腔、會陰部疼痛明顯,而攝護腺液檢查正常,培養無細菌生長,稱為攝護腺痛(prostatodynia,PD)。

病因

不同類型慢性攝護腺炎其病因不盡相同,其中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至今尚不明確,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主要是病毒感染所致。

主要病因

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

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主要是病原體感染導致,細菌感染占據重要的位置,90%~95%為革蘭氏陰性菌,比如大腸桿菌、棒狀桿菌、克雷伯球菌等,其中50%~80%為大腸埃希菌。細菌的感染途徑包括血行感染、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三種侵入途徑致病,其中常見於長期反覆下尿路感染,病原體反覆存在,病原體通過尿液逆流進入攝護腺所造成的感染。急性攝護腺炎治療不及時或遷延未愈,亦可發展為慢性攝護腺炎。

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

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至今尚不明確,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如沙眼衣原體、支原體、滴蟲、真菌、病毒等感染,或性生活不規律、長途騎車、長時間坐位工作、過量飲酒及進食辛辣食物等。

誘發因素

排尿功能異常

由於尿道括約肌頻繁收縮,可引起膀胱出口梗阻與殘餘尿形成,或逼尿肌-尿道括約肌協同失調,致使攝護腺部尿道壓力過大,造成尿液逆流入攝護腺,可刺激攝護腺,誘發本病的發生,引起排尿異常和骨盆腔區的疼痛或不適。

免疫反應異常

免疫系統功能較弱的病人,其感染後可能比較容易出現炎症症狀。

性激素水平

攝護腺是生殖器的附屬腺,是性激素依賴的雄性附屬腺體,攝護腺的生理和病理的發生發展,與性激素水平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神經內分泌因素

正常的攝護腺組織含有較少的神經內分泌細胞,接受交感神經和負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病理狀態下,攝護腺內皮細胞的通透性增加,導致攝護腺液由內而外滲出,刺激攝護腺局部組織的末梢神經而產生疼痛症狀,神經內分泌細胞可能是導致本病發生的原因。

其他因素

臨床發現絕大部分慢性攝護腺炎病人除了有明顯的攝護腺炎症狀外,或多或少均存在不同的社會心理及性心理異常,表現為出現焦慮、憂鬱、失眠、頭痛、頭暈、健忘等,由此引起全身植物交感神經的功能失調,加重了後尿道神經肌肉層的功能障礙,迫使後尿道排尿壓力增大,導致尿液逆流發生本病。研究表明,慢性攝護腺炎病人的攝護腺液內,存在氧化應激作用增強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

流行病學

慢性攝護腺炎屬於男性常見病、多發病之一,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劇,慢性攝護腺炎的患病率與發病率攀升,對廣大男性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對社會增加了醫療負擔。

  • 由於區域、人種及診斷標準的不同,國外文獻的報導差異較大,2.0%~16.0%不等。
  • 目前國內報導的慢性攝護腺炎發病率明顯高於國外,約為6.0%~32.9%。
  • 慢性攝護腺炎可以發生在成年男性的各個年齡階段,據國外文獻報導,年齡越大,慢性攝護腺炎的發病率越高,其中50~59歲組的發病率高出20~29歲組3.1倍。而在國內的調查顯示主要有30~40歲及61~70歲兩個高發階段,即60歲以下的慢性攝護腺炎發病高峰較國外提前出現。
  • 慢性攝護腺炎的發生與男性性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尤其是青春期男性對性充滿好奇心及衝動,有不良的手淫習慣;新婚夫妻對性生活的渴望而頻繁的性生活,引起攝護腺處於慢性的充血狀態,進而導致慢性攝護腺炎的發生;部分病人由於其特殊的職業,如司機長時間久坐、騎跨動作、憋尿的原因,或者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過食辛辣、油膩及嗜酒習慣等,可能會加大患慢性攝護腺炎的發生。
好發人群
  • 性生活無規律、勃起而不排精、性交中斷的人群易見;
  • 進行長途騎車、長時間坐位工作人群,由於骨盆腔及攝護腺充血,可引發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
  • 防禦減弱、尿液逆流,或性生活不注意衛生人群,也易誘發該病;
  • 心理壓力較大的病人,也有可能發生該病。

症狀

慢性攝護腺炎是泌尿男科常見的疑難病和多發病之一,其多好發於中青年男性,致病病因、機制複雜多變,其臨床症狀主要體現在局部疼痛不適、排尿不適以及生活質量下降等三大方面。

典型症狀

排尿改變及尿道分泌物

頻尿、急尿、尿痛,排尿時尿道不適或灼熱。排尿後和便後常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俗稱尿道口「滴白」。合併精囊炎時,可有血精。

疼痛

會陰部、下腹隱痛不適,有時腰骶部、恥骨上、腹股溝區等也有酸脹感。

性功能減退

可有勃起功能障礙、早洩、遺精或排精痛。

精神症狀

出現頭昏、頭脹、乏力、疲憊、失眠、情緒低落、疑慮、焦急等。

伴隨症狀

慢性攝護腺炎病人還常伴發放射性疼痛、膀胱刺激征、陽痿、血精、血尿等症狀。

併發症

慢性精囊炎

是慢性攝護腺炎最多見的併發症。在慢性病程中,二者常同時存在,互相影響。

尿道炎

慢性攝護腺炎多合併後尿道炎,尤其是泌尿系感染所致的攝護腺炎。

副睪丸炎

攝護腺炎與精囊炎同時存在,炎症可侵及副睪丸而引起慢性副睪丸炎症。

膀胱炎

當攝護腺的慢性炎症擴散到膀胱,可出現膀胱炎所導致的尿路刺激症狀。

不育症

部分慢性攝護腺炎病人精液質量下降,但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導致男性不育。

變態反應性疾病

慢性病灶長期潛伏於體內,成為致敏原,引起各種類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關節炎、肌炎、虹膜炎、神經炎等。

陽痿

病人多由心理因素或疾病症狀導致的勃起功能障礙,因為慢性攝護腺炎可引起性慾減退和射痛,故有慢性攝護腺炎的患多伴發陽痿。

看醫

慢性攝護腺炎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症,其主要有病程較長、症狀易反覆等特點,病人長時間處於此種情況下,極易產生焦慮、煩躁等各種心理問題,出現此類表現時,應積極就醫。

就醫指征
  • 盆底部疼痛,如會陰部、下腹、恥骨上、腹股溝區等有酸脹感時,應及時就醫。
  • 出現尿路刺激症狀,如頻尿、急尿、尿痛;排尿時尿道不適或灼熱;或有尿道口「滴白」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病人通常於泌尿外科或者男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發熱、頻尿、急尿、尿痛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勃起障礙、早洩、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夢等)
  • 症狀持續了多久?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是否針對不適症狀服用過什麼藥物?
需要做的檢查

攝護腺影像學檢查

彩色都卜勒超音波初步篩檢,明確攝護腺形態、大小、結構有無異常,如果存在異常,進一步採用核磁共振檢查。

攝護腺液檢查

攝護腺液白血球>10個/高倍視野,卵磷脂小體減少,可診斷為攝護腺炎,但攝護腺炎樣症狀的程度與攝護腺液中白血球的多少無相關性。

分段尿及攝護腺液培養檢查

檢查前充分飲水,取初尿10ml(VB1),再排尿200ml後取中段尿10ml(VB2)。而後作攝護腺按摩,收集攝護腺液(EPS),完畢後排尿10ml(VB3),均送細菌培養及菌落計數。菌落計數攝護腺液或VB3>VB1和VB2的10倍可診斷為細菌性攝護腺炎。若VB1及VB2細菌培養陰性,VB3和攝護腺液細菌培養陽性,即可確定診斷。此檢查方法即Meares-Stamey的「四杯法」。

經直腸攝護腺指檢

病變初期,攝護腺一般比較飽滿,攝護腺液較多,病程較長時,攝護腺體積縮小,質地韌硬。

超音波

顯示攝護腺組織結構界限不清、混亂,可提示攝護腺炎。

膀胱鏡檢查

可見後尿道、精阜充血、腫脹。

診斷標準

診斷依據

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的診斷依據有反覆的尿路感染髮作、攝護腺按摩液中持續有致病菌存在,但是臨床上常難以明確。

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

攝護腺液細菌培養可呈陽性,攝護腺液內白血球增多>10個/高倍視野,磷脂小體減少,可確診為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

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

病人有明顯臨床表現,且攝護腺液細菌培養呈陰性,或偶可見沙眼支原體、衣原體等培養陽性時,可診斷為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炎症型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攝護腺液、精液檢査可見白血球數目升高,非炎症型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行攝護腺液、精液檢査可見白血球數在正常範圍。

鑑別診斷

慢性泌尿系感染

間斷出現頻尿、急尿、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下腹部疼痛,尿化驗以白血球增多為主。

慢性副睪丸炎

表現為副睪丸局限性腫大,較硬,呈結節狀改變,同時陰囊不適、腫脹、酸痛,性生活後加重。

良性攝護腺肥大症

頻尿是攝護腺肥大最常見的症狀,開始多為夜尿次數增多,隨後白天也出現頻尿。當夜尿次數大於3次以上時,表示膀胱出口梗阻已達到一定程度。

攝護腺癌

發病年齡偏大,攝護腺癌常發生於攝護腺外周帶,直腸指診可捫及結節,血清攝護腺抗體性抗原(PSA)明顯升高。

精索靜脈曲張

典型症狀為站立時一側陰囊下垂,有時伴局部墜脹、墜痛感,陰囊內可觸及蚯蚓狀團塊。勞累、行走、站立過久後症狀加重,休息、平臥後症狀減輕或消失。

治療

慢性攝護腺炎是男性的常見泌尿系疾病之一,一般包括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以及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兩種,其中後者最常見。由於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尚無有效根治方法。因此臨床治療主要以緩解病人症狀,改善生活質量為主,是否需要治療主要根據病人臨床症狀決定,並非所有的病人都需要治療。

治療周期
慢性攝護腺炎不能完全治癒,容易復發,需要根據臨床症狀間歇性治療。
藥物治療
  • 對於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和慢性炎症性攝護腺炎,應選擇足量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療程至少6週,症狀緩解可停藥觀察;症狀不緩解,應調整抗生素。在沒有藥敏結果前可經驗性用藥,首選複方磺胺甲惡唑、喹諾酮類藥物,此類藥物對攝護腺腺泡有較強的穿透力,可以有效作用於攝護腺中的致病菌。其次,紅黴素、多西環素、頭孢菌素等也有較好療效。部分存在沙眼衣原體、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的病例,可採用四環素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
  • 非炎症型慢性攝護腺炎不建議使用抗生素,可口服解痙、止痛、鎮靜催眠等藥物。由於病人存在盆底部疼痛、排尿異常、焦慮等精神症狀,可以通過應用解痙、止痛、鎮靜催眠等藥物對症治療,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近年了解到攝護腺炎的盆底部疼痛症狀與骨盆腔平滑肌痙攣有關,同時也認識到攝護腺平滑肌內存在大量α-受體,因此臨床上最近開始廣泛應用α-受體阻斷劑治療慢性攝護腺炎。
手術治療

慢性攝護腺炎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 常用熱水坐浴、攝護腺按摩、藥物離子透入、微波等物理療法對慢性攝護腺炎進行治療。
  • 體外射頻熱療高頻透熱治療是近幾年來我國臨床治療慢性攝護腺炎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也是最先進的治療方式。由於體外高頻熱療具有頻率低、穿透能力強以及波長較長等特點,能有效地加快病人的組織代謝。病人的攝護腺組織在高頻熱的作用下,會發生血管擴張、代謝廢物以及滲出物等現象,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病人體內物質的排出,讓病人的新陳代謝加強,從而對慢性攝護腺炎進行有效的治療,減輕病人的痛苦。

預後

臨床上慢性攝護腺炎的治療相當棘手,目前尚無法治癒,治療只能緩解症狀。

能否治癒

目前尚不能治癒。

能活多久

慢性攝護腺炎如果護理治療得當、及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慢性攝護腺炎病人在治療剛開始時,至少每2週複查一次。

飲食

不良的飲食習慣容易導致慢性攝護腺炎遷延不愈,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很重要,如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清淡飲食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膩食物等。

飲食調理
  • 食用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增加慢性攝護腺炎病患自身的抵抗力,積極補充鈣和蛋白質,以及各種微量營養素。
  • 清淡飲食為主,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 限制飲酒,避免酗酒,避免食用辛辣、油膩食物。

照護

合理的護理有助於促進慢性攝護腺炎病人痊癒,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疾病的復發率,改善生存質量。

日常護理

口服用藥

病人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正確服用。

心理調試

病人治療過程較長,因此有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傾聽音樂,注意放鬆壓力,並定期進行複查。

行為調整

病人性生活應適度,儘量不穿著緊身衣褲,同時應加強有氧鍛煉,注意對攝護腺適當按摩等。

特殊注意事項
  • 準確執行醫囑,按時用藥,两週複查。根據病情調整藥物,避免一種抗生素長期使用或過量,造成細菌耐藥現象。
  • 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生活習慣。

預防

由於慢性攝護腺炎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以至於目前對於大部分慢性攝護腺炎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預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規律,避免暴飲暴食,注意休息,避免勞累、熬夜,有助於提高抵抗體和免疫力。
  • 避免久坐不動、避免憋尿。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控制性生活頻率以及手淫次數。
  • 緩解個人壓力,避免長期過度精神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