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皮膚炎
概述
日光性皮膚炎又稱日曬傷、曬斑、日光性紅斑或日光水腫,是暴露處的皮膚由於日光過量照射出現紅斑、水腫、水泡等皮膚損害的急性光毒性反應。輕症者1~2天癒合,重症者伴隨全身不適症狀,約1週左右恢復,需積極治療,消除病人症狀及焦慮情緒。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Solar dermatitis
- 疾病別稱:
- 日曬傷、曬斑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無
- 治療周期:
- 1~2週
- 臨床症狀:
- 紅斑、水腫、水泡、色素沉澱、脫屑
- 好發人群:
- 兒童、婦女、滑雪者、水面工作者
- 常用藥物:
- Loratadine 、吲哚美辛、普賴鬆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斑貼試驗、光敏試驗
病因
日光性皮膚炎主要病因是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線(UVB)照射引起,皮膚經紫外線輻射後,局部產生活性物質,使真皮內組織胺、5-羥色胺、激肽等炎症介質釋放增多,引起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出現日光性皮膚炎。
皮膚接受了超過耐受量的紫外線(以中波紫外線為主)照射後,細胞中蛋白質和核酸吸收大量的紫外線產生一系列複雜的光生物化學反應,局部產生多種活性物質,如組織胺、5-羥色胺、激肽等。這些物質彌散入真皮,引起血管擴張、細胞浸潤,從而引起表皮、真皮的炎症反應,發病情況視日光強度、暴曬時間及個體皮膚敏感性而異。
過量飲酒
是日光性皮膚炎的一個危險因素,飲酒者日曬傷和水泡的體表受累面積比非飲酒者大。
其他因素
包括海拔和來自雪(約90%)、沙子(15%~30%)和水(5%~20%)的反射。另外,潮濕的皮膚比乾燥的皮膚更易產生紅斑。
日光性皮膚炎很常見,所有人均可能患病,青少年和年輕成人更常發生日光性皮膚炎。
- 兒童、婦女。
- 野外長途行軍者。
- 淺膚色人群。
- 在高山、雪山、海灘等工作者。
症狀
日光性皮膚炎多發生在暴曬日光後2~12小時內,皮損一般局限在曝光部位。初發皮損為鮮紅至猩紅色水腫性斑,邊緣鮮明,重者可起水泡,局部自覺灼痛。皮損廣泛時可有全身不適、寒戰和發熱等全身症狀,數天後紅斑和水腫消退,繼以脫屑和暫時性色素沉澱。
皮膚發紅、灼痛
日光性皮膚炎好發於春夏季節,在陽光下曝曬數分鐘至數小時後,在曝光部位,如臉部、頸部、枕部、上胸部、前臂等,有皮膚灼痛、緊繃感。不久,皮膚顏色變得發紅、腫脹。隨著時間的推移,皮膚紅斑顏色逐漸變淡,腫脹也逐漸消失,皮膚表面出現脫皮,皮膚逐漸恢復正常,但皮膚顏色可能會有所變黑。
水泡
嚴重者可形成水泡,水泡破後形成糜爛面,之後乾涸、結痂、脫屑,皮膚顏色變黑或變白,一般沒有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曬傷面積較大時,可能會覺得頭痛、發熱、噁心、乏力和其他全身不適,嚴重的還可發生心慌、心跳加快或減慢、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休克。
看醫
日光性皮膚炎病人及早就醫,對於控制病情,避免加重、改善症狀極其重要,尤其是對在高山、雪地、海灘等易患病人群。因此,當強烈光照後出現皮膚紅腫、水泡、紅斑、搔癢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若伴有頭部劇痛、高熱等難以忍受的全身表現,應立即撥打119或急診科就診。
- 當日曬後皮膚出現水腫、紅斑、水泡,並伴有灼痛感時需要及時就醫。
- 皮損廣泛,且伴有寒戰、發熱等全身症狀時需要立即就醫。
日光性皮膚炎屬於皮膚科疾病,故建議病人到皮膚科就診治療。
- 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什麼不舒服?
- 不適的感覺是否由明顯的因素引起?(如有沒有日曬情況)
- 有沒有畏寒、發熱等伴隨症狀?
- 是否到過醫院就診?有沒有經過治療?
- 從事什麼職業?
體格檢查
通過視診可以看到日曬的皮膚出現水腫、紅斑、水泡等皮膚損害,觸診可以了解皮膚是否有灼熱等情況。
斑貼試驗
斑貼試驗能檢測潛在的過敏原或刺激物,用於診斷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接觸性皮膚炎、濕疹等。通常醫生會將配製好的檢測液貼在皮膚上,一定時間後觀察是否有超敏反應發生。該檢查能明確是否有過敏反應,進而排除可能的病因,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
光敏試驗
通過使用自然陽光照射病人的小片皮膚,然後根據臨床反應的表現進行鑑別診斷,有助於醫生判斷,排除可能的病因,便於進一步開展治療。
根據強烈日光暴曬史以及典型臨床表現,日光性皮膚炎一般不難診斷,具體診斷要點如下:
- 發病部位數分鐘或數小時前有暴曬史。
- 有紅斑、水腫、水泡等典型皮膚損害。
- 發病部位有灼痛感。
接觸性皮膚炎
常有接觸刺激物史,與日曬無關,可發生於任何季節,皮損發生於刺激物接觸處。根據病史、典型症狀不同即可進行鑑別。
多形日光疹
多形日光疹是一種特發性光照性皮膚病,特徵為日光照射後數小時至數日出現紅斑性、搔癢性丘疹和水泡,並可持續存在數日,春季與初夏最嚴重,可能於次年復發。根據病史、臨床表現是否有搔癢性丘疹即可鑑別。
日光性蕁麻疹
日光性蕁麻疹是物理性蕁麻疹的一種,表現為日光照射僅數分鐘後就出現風團(有時僅出現紅斑,這種情況相對少見),並在數小時內消退。可用光試驗來鑑別確診,用自然陽光照射病人的小片皮膚,可引發紅斑或風團,停止照射後迅速消退,即為日光性蕁麻疹。
治療
日光性皮膚炎是一種通常可在數日內消退的自限性疾病,尚無特異性療法來逆轉皮膚損傷和加速癒合,治療包括皮膚炎症的對症治療和控制疼痛。
局部治療
病情較輕者可選用爐甘石洗劑,嚴重者可用冰水濕敷,以後可外用皮質激素霜,如尤卓爾、艾洛松,尤卓爾可用於臉部,但不宜超過2週;或用2.5%吲哚美辛溶液外搽,可明顯減輕局部紅、腫、熱、痛,但不宜大面積使用。
系統治療
輕者可選用抗組織胺藥如 Loratadine 、 Mizolastine 、 Ebastine 口服,重者或療效欠佳者可選用糖皮質類固醇(普賴鬆、美卓樂)或吲哚美辛口服。這些藥物具有抗炎、改善微血管通透性、減輕水腫、止痛等作用,對日光性皮膚炎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用冰水每2~3小時濕敷一次,每次20分鐘,直至急性症狀消退。
預後
日光性皮膚炎經積極治療預後良好,部分病人可遺留暫時的色素沉澱斑,一般不會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日光性皮膚炎可以治癒。
日光性皮膚炎不會影響病人的自然壽命。
建議3~5天複診一次,治癒後無需複診。
飲食
忌刺激性食物
辣椒、芥末、胡椒麵、生蔥、生蒜、白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食用後可能會加重皮膚炎症與搔癢症狀。
多補充維他命
日光性皮膚炎人群要多補充維他命,尤其是煙醯胺,可能對提高機體對日光紫外線的耐受性有一定作用。
照護
日光性皮膚炎病人日常護理需要保護皮膚,減少誘發加重因素及刺激因素,如機械因素(搔抓、摩擦);物理化學因素(熱水洗燙、高溫、低濕度、刺激性藥物);生物因素(動植物、微生物感染等);精神緊張、情緒低落或消化功能失調。
- 對日光敏感者可採用防曬霜,或戴帽子和手套。
- 對已發病者應採用外用藥物療法,以消炎、止痛、止癢為原則,一般可以外用爐甘石洗劑。
- 如有水泡形成,注意加強皮膚保養,注意清潔。不要用手搔抓,預防感染。
- 注意觀察藥物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如搔癢、疼痛等,發生異常情況及時到醫院進行對應的治療。
- 病人如果出現畏寒、發熱、噁心等症狀,也需要及時複診。
建議根據個人皮膚的光生物學類型及環境總紫外線的強度,選擇合適防曬指數的防曬產品。應該使用能同時防護中波紫外線(UVB)和長波紫外線(UVA)的廣效性防曬產品。防曬產品的防曬能力以方式以防曬指數表示,其中SPF表示該產品防護UVB的能力,而PA表示該產品防護UVA的能力。
預防
日光性皮膚炎的預防包括避光、穿著防護服及大量應用防曬霜,尤其是光敏感皮膚類型病人要重視防曬。
進行光防護,10:00~14:00時日光照射最強時,儘量避免外出或戶外活動,若需外出要進行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
- 物理防曬是指穿長袖衣褲,戴寬檐帽,使用遮陽鏡、遮陽傘等。
- 化學防曬指塗防曬霜,建議出門前20分鐘塗抹高防曬指數的防曬霜。
- 經常參加室外鍛煉,增強皮膚對日曬的耐受能力。
- 若在戶外,建議常規應用日光保護因子(SPF)15以上的遮光劑,嚴重光敏者需用SPF30以上的高效遮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