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炎
概述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在子宮內、分娩過程中或出生後,感染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病原導致的肺部炎症,臨床上以發熱、咳嗽、氣促、紫紺、肺部中細濕囉音為主要表現,是新生兒的常見病,也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
- 就診科別:
- 新生兒科、急診科
- 英文名稱:
- neonatal infectious pneumoni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肺氣腫、肺不張、新生兒呼吸窘迫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氣促、呻吟、發紺、呼吸困難
- 好發人群:
- 分娩前母親有感染病史的患兒、早產及低體重患兒、出生後生活衛生條件不好的患兒
- 常用藥物:
- Acyclovir 、青黴素、頭孢菌素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胸部X光片、病原學檢查
吸入性肺炎
通常在出生後3日內發生,因在子宮內誤吸被污染的羊水、病原體通過胎盤從母體傳播給胎兒,產時或產後誤吸被污染的羊水。
感染性肺炎
發生在住院期間或出院後,通過呼吸道、血液循環侵入或醫源性途徑感染。
病因
新生兒肺炎可分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兩大類,即因羊水、胎糞、乳汁等吸入引起的肺炎,以及由細菌、病毒、衣原體等感染引起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
羊水、胎糞吸入
胎兒在宮內或娩出時吸入羊水或被胎糞污染的羊水,導致肺部發生炎症。
乳汁吸入
出生後因餵養不當、吞咽功能不全、吮乳後嘔吐、食道閉鎖和唇顎裂、齶裂等引起乳汁吸入而致肺炎。
感染性肺炎
感染性肺炎分為宮內、產時感染和生後感染。
產前感染
因在子宮內誤吸被污染的羊水、病原體通過胎盤從母體傳播給胎兒,多在生後24小時內發病,出生時常有窒息搶救史。
產時感染
多由出生過程中吸入被污染的羊水或產道內分泌物導致,可於生後數天、甚至數周逐漸發病。
出生後感染
新生兒呼吸道發育不完善,可由接觸傳播如接觸呼吸道感染者、血行傳播如皮膚、血液感染、醫源性感染如醫護人員護理不當、醫用器械消毒不嚴格等途徑引起感染。
飲食不當
新生兒胃容量小,當攝入失誤較多時易導致胃容物逆流,而新生兒吞咽功能不協調,逆流的胃容物可能被誤吸入氣道造成吸入性肺炎。
醫源性因素
由於醫療器械消毒不良、醫護人員個人衛生不佳或者多次的氣管插管,可能會誘發新生兒肺炎。
異常分娩
由於分娩過程中初期羊水破裂、產程延長、吸入羊水及胎糞等異物,使胎兒在子宮內或生產時因缺氧,刺激其呼吸中樞,導致吸入性肺炎。
據統計,圍生期感染性肺炎死亡率約為5%~20%。其中,吸入性肺炎多見於足月兒或過期產兒,分娩時羊水胎糞污染的發生率為8%~25%,約5%發生吸入性肺炎。
分娩前母親有感染病史的患兒
因在子宮內誤吸被污染的羊水或者病原體通過胎盤從母體傳播給胎兒,導致患兒發病。
早產及低體重患兒
早產或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窒息、免疫缺陷病、營養不良、遺傳代謝病等高危因素的患兒易感染本病。
出生後生活衛生條件不好的患兒
由於接觸了呼吸道感染者、皮膚感染、血液感染,以及醫護人員護理不當、醫用器械消毒不嚴格等途徑也會引起感染。
症狀
新生兒肺炎的臨床表現與疾病分型及輕重有關,如吸入性肺炎常有呼吸困難的表現,而感染性肺炎臨床症狀常不典型,若出現呼吸困難通常表明病情已較為嚴重。
吸入性肺炎
羊水、胎糞吸入者
羊水吸入量少者可無症狀或僅輕度呼吸困難,吸入量多者常在窒息復甦後出現呼吸窘迫、青紫,口腔流出液體或泡沫,肺部可聞及粗濕囉音;胎糞吸入者症狀常較重,分娩時可見羊水混胎糞,患兒皮膚、臍窩、指(趾)甲胎糞污染,口鼻腔、氣管內吸引物中含胎糞。窒息復甦後很快出現呼吸急促、鼻翼扇動、三凹征、呼氣呻吟及發紺、甚至呼吸衰竭。
乳汁吸入者
乳汁吸入者常有餵奶時或餵奶後嗆咳,乳汁從口、鼻腔流出或湧出。症狀與吸入程度有關。患兒可有咳嗽、喘憋、氣促、發紺、肺部囉音等。嚴重者可導致窒息。
感染性肺炎
宮內感染
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多在生後24小時內發病,出生時常有窒息史,復甦後可出現氣促、呻吟、發紺、呼吸困難,體溫不穩定,反應差。病毒感染者出生時可無明顯症狀,而在2~3天,甚至1週左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並進行性加重,甚至進展為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分娩過程中感染
發病時間因不同病原體而異,一般在出生數日至數周后發病。細菌性感染在生後3~5天內發病,Ⅱ型皰疹病毒感染多在生後5~10天出現症狀,而衣原體感染潛伏期則長達3~12週。
出生後感染性
可出現發熱或體溫不升,反應差等全身症狀。呼吸系統表現為氣促、鼻翼扇動、發紺、吐沫、三凹征等。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可表現為喘息,沙眼衣原體肺炎出生後常有眼結膜炎病史,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易合併膿氣胸。
全身感染
易引發全身感染,如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腦室膜炎和感染性休克。
心臟衰竭
患兒煩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肝在短時間內顯著增大時,提示合併心臟衰竭。
肺氣腫
肺里是充滿氣體的,氣體在肺里交換,有吸入、呼出,每天無時無刻進行呼吸,當只能吸入而不能呼出時就會引起肺氣腫。因為新生兒肺炎導致氣體大量在肺里集聚,也就是氣道有梗阻,尤其是下呼吸道梗阻使氣體不能有效呼出就會造成肺氣腫。
肺不張
新生兒肺炎若不及時治療,導致支氣管或者細支氣管內痰梗阻,使支氣管壁痙攣或管腔內分泌物阻塞等,從而導致肺實質被壓縮形成肺不張。
新生兒呼吸窘迫
主要是由於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所引起,導致肺泡進行性萎陷,患兒於生後4~12小時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呻吟、發紺、吸氣三凹征,嚴重者發生呼吸衰竭。發病率與胎齡有關,胎齡越小,發病率越高,體重越輕病死率越高。
看醫
- 患兒有面色差、吃奶差、呻吟不止的情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若患兒精神差、尿量較平時明顯減少、呼吸帶點頭樣動作時應及時就醫。
- 若患兒有口唇周圍明顯青紫、全身皮膚成蒼灰色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 本病優先考慮去新生兒科。
- 出現紫紺、呼吸困難等症狀可去急診科。
- 孩子現在有哪些症狀?症狀持續多久了?
- 母親是什麼生產方式?
- 是否有宮內窘迫史?
- 母親妊娠期間是否患有感染病?
- 小兒是否與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過?
X線檢查
首選檢查方法為胸部X射線檢查,X線胸部X光片檢查為明確新生兒氣管插管位置、氣胸、肺透明膜病、縱膈氣腫、新生兒肺炎等疾病具有重要的檢查意義,對於新生兒肺炎的檢查和診斷,胸部X光片能及時有效的做出診斷。
體格檢查
可見呼吸困難的患兒口唇或肢端青紫,以及四肢冰涼伴有花斑紋等表現。
血液常規檢查
可初步判定病人有沒有感染,可判斷病情的輕重。如是細菌感染性肺炎,可見白血球升高,嗜中性白血球百分比增高;如為病毒感染,則可見白血球正常或降低,淋巴球百分比增高。
病原學檢查
如為細菌感染,可做細菌培養及抹片檢查明確病原體對症應用抗生素;如為病毒感染,可檢測病毒的特異性抗體,並進行病毒分離培養,及時檢測血清特異性IgM。
動脈血氣分析
判斷新生兒缺氧的嚴重程度。
吸入性肺炎
有明確的羊水、胎糞、乳汁吸入史,生後不久出現呼吸窘迫,結合胸部X線改變,兩側肺紋增粗伴肺氣腫,即可做出診斷。
感染性肺炎
產前感染性肺炎
常有窒息,復甦後呼吸快、呻吟,體溫不穩定,肺部聽診可聞及呼吸音粗糙、減低或囉音。嚴重病例可發生呼吸衰竭。合併心臟衰竭者心臟擴大、心率快、心音低鈍、肝大。可發生抽搐、昏迷,或併發休克和持續肺動脈高壓等。周圍血象白血球大多正常,也可減少或增加。臍血IgM>200mg/L或特異性IgM增高者對產前感染有診斷意義。X線表現在病毒性肺炎多顯示為間質性肺病改變,細菌性肺炎則多為支氣管肺炎徵象。
產時感染性肺炎
發病時間因不同病原體而異,一般在出生數日至數周后發病,細菌性感染在生後3~5天發病。Ⅱ型皰疹病毒感染多在生後5~10天,而衣原體則長達3~12週。生後立即進行胃液抹片找白血球和病原體,或取血標本、氣管分泌物等進行抹片、培養和對流免疫電泳等檢測有助於病原學診斷。
產後感染性肺炎
可以有發熱、少吃、反應低下等全身症狀。呼吸系統表現有咳嗽、氣促或呼吸不規則、鼻扇、發紺、三凹征、濕囉音、呼吸音降低等。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可表現為喘息,肺部聽診可聞哮鳴音。衣原體肺炎病前或同時有眼結膜炎。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易合併膿氣胸。鼻咽部分泌物細菌培養、病毒分離和螢光抗體、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査有助於病原學診斷。X線在不同的病原感染時有所不同,細菌性肺炎表現為兩肺瀰漫性模糊影,或點片狀浸潤影,病毒性肺炎以間質病變或肺氣腫多見。
毛細支氣管炎
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的病變主要發生在肺部的細小支氣管,也就是毛細支氣管,所以病名為毛細支氣管炎,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併發症,也可能由細菌感染所致,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部體徵初期喘鳴音為主,繼之出現濕囉音,胸部X線片可見肺紋增粗、雙肺透亮度增強或有小片陰影和肺不張。新生兒肺炎的X線片的檢查可顯示兩肺透過性增強,由此可以鑑別。
支氣管異物
當有呼吸道阻塞伴感染時,其呼吸道症狀與急性氣管炎相似,應注意詢問有無呼吸道異物吸入史,經治療後療效不好,遷延不愈,反覆發作。胸部X線檢查表現有肺不張、肺氣腫等梗阻現象。感染性肺炎的X線表現可不明顯,由此可以鑑別。
肺結核
根據結核接觸史、結核菌素試驗及胸部X線檢查可排除。
治療
新生兒肺炎的治療主要採取綜合治療法,以積極控制炎症,改善肺通氣功能,防止併發症為主,以此挽救患兒生命,緩解症狀,提高患兒的血氧飽和度。
吸入性肺炎
儘快清除吸入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胎兒分娩出後立即用喉鏡進行氣管內插管並通過氣管內導管進行吸引。
給氧
維持PaO2在60~80mmHg.根據缺氧程度選擇鼻導管、面罩或機械通氣。
糾正酸中毒,維持正常循環
用 NaHCO3糾正酸中毒,保持動脈血pH>7.4,特別是併發肺動脈高壓的新生兒。維持正常血糖與血鈣水平。如患兒出現低血壓或灌注不良,應予以擴容並靜脈點滴多巴胺。對併發腦水腫、肺水腫或心臟衰竭者,應限制液體入量。
感染性肺炎
呼吸道管理
噴霧吸入,體位引流,定期翻身、拍背,及時吸淨口鼻腔分泌物,務必保持呼吸道通暢。
維持正常血氣
有低氧血症時可根據病情和血氣分析結果選用鼻導管、面罩、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給氧,使血氣維持在正常範圍。當高碳酸血症難以改善時必須進行機械通氣治療。
支持療法
糾正循環障礙和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輸液速率應慢,以免發生心臟衰竭及肺水腫;保證充足能量和營養供給,酌情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提髙機體免疫功能。
吸入性肺炎
抗生素
有繼發細菌感染者,根據血、氣管內吸引物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應用抗生素,不主張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NO吸入治療
對於持續性肺動脈高壓患兒可選擇NO吸入治療。NO是一種選擇性肺血管擴張劑,能夠降低肺動脈高壓的同時在不影響全身血壓的情況下增加氧合。
感染性肺炎
針對病原菌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及單純皰疹病毒性肺炎可選用 Acyclovir 。
- 肺炎鏈球菌、B群β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選用青黴素。
- 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可選用頭孢菌素。
- 大腸埃希菌肺炎可選用 Amikacin 和氨苄西林。
- 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可選用 Ribavirin (病毒唑)。
- 衣原體肺炎可選用紅黴素。
該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單純的新生兒肺炎大多數可以完全治癒,但是對於其中一部分肺部感染非常嚴重的患兒,尤其對於一些嚴重宮內感染或早產兒,生後治療時間較長。尤其是呼吸機使用時間較長的患兒,治癒後可能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長大後反覆呼吸道感染及肺功能損害發生的風險較高。
新生兒肺炎經過積極的治療能治癒,但部分病人會出現反覆感染的現象。
新生兒肺炎經過及時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部分新生兒肺炎患兒在治癒後一週內可能仍偶有輕聲咳嗽、呼吸稍急促等症狀,但如果上述症狀無明顯加重,並且逐漸緩解,可繼續在家觀察。若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則提示肺炎可能尚未痊癒或有新的感染,應及時找醫生複診。
飲食
新生兒應合理餵養,供給足夠的能量及水分,少量多次餵奶,細心餵養,餵哺時防止嗆咳窒息。重者予以鼻飼或由靜脈補充營養物質與液體。
照護
家長應了解該病的治療和護理要點,良好的護理有助於促進患兒舒適,促進疾病恢復。如應注意保持患兒舒適體位,讓患兒保持安靜,減少氧的消耗及減輕心臟負擔,保證熱量供給,餵養應耐心,少量多次等。
環境
選擇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的朝南房間為佳。室溫要求在22~24℃,夏冬季可藉助空調或取暖器調節。相對濕度55%~65%為宜,氣候乾燥時可在室內放一盆水。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無層流或新風系統病室應定時通風,冬天可每日通風2次,每次30min,避免對流風。
用藥
病癒出院後,一般不需要用藥。如需服用藥物要根據醫囑,不可隨意增減。勿在小兒哭鬧時餵藥,以免誤吸入氣管。
餵養
要有耐心,以少量多餐為宜。餵好後將小兒豎直,頭伏於母親肩上,輕拍其背以排出咽下的空氣避免溢乳和嘔吐,待打嗝後再取右側臥位數分鐘。容易吐奶的小兒可同時抬高肩背部,以促進胃排空減少吐奶的發生。當小兒發生嘔吐時,迅速將小兒的頭側向一邊,輕拍其背部,並及時清除口鼻腔內的奶汁防止奶汁吸入。
其他
- 多懷抱小兒,如肺炎未愈出院或肺炎恢復期可在脊柱兩側由下而上,由外向內用弓狀手掌拍其背部。
- 經常檢查鼻孔是否通暢,清除鼻孔內的分泌物。
- 臥位一般取右側臥位,如仰臥時要避免頸部前屈或過度後伸。
- 洗澡時,要求室溫26~30℃,水溫38~40℃,關好門窗,動作輕快,及時擦乾,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 根據季節及氣候及時增減衣服,防止過熱或著涼,衣著以小兒的手足溫暖而不出汗為宜。
- 少去公共場所,減少探視,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者。
注意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況,有無發熱等症狀,發現患兒不適及時就醫。
預防
孕婦在孕期要定期在產科門診產檢,以初期發現相關感染,並初期治療,以避免引起胎兒宮內感染。懷孕後期孕婦尤其要注意胎動、自身體溫、有無羊水早破,嚴重的宮內感染可導致胎兒出現宮內窘迫,出現胎動減少,孕婦發熱,羊水早破時間延長會導致胎兒發生宮內感染的風險成倍增高。一旦孕婦明確感染或感染風險較高,應儘早給予抗感染治療。
對初次發生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病人應徹底治療,檢査有無呼吸道器質性疾病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等,及時發現並治療。
- 出生前:母親孕期應預防感染,做好孕期保健,保持生活環境的清潔衛生,注意個人衛生,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絨毛膜羊膜炎或胎盤炎的孕婦在生產前可以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分娩過程中儘量減少陰道指檢,減少宮內感染的機率。
- 出生後:生活空間要潔淨舒適,衣被、尿布應柔軟且乾淨,哺乳用具應消毒,父母和護理人員應注意衛生,及時洗手。發現孩子有臍炎或皮膚感染等情況時,立即治療,防止病菌擴散。
- 護理人員有呼吸道感染的情況下護理時應戴口罩,減少直接飛沫傳染的機會,體弱多病的孩子儘量少接觸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