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發性肝癌
概述
人體其他器官內的細胞在致癌因子的長期作用之下發生惡變而產生癌症,在這些器官發生的癌症,如果其癌細胞有機會侵入到肝動脈或門靜脈,便有可能循血流進入肝臟,然後停留在肝里形成肝癌。這類繼體內其他部位發生癌症之後,由其他器官轉移到肝臟的癌,稱為繼發性肝癌。除了通過血道,少數情況下通過淋巴系統或直接侵犯也可引起繼發性肝癌。病人主要表現為右上腹痛、食欲不振、噁心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一般患該病時惡性腫瘤細胞已經擴散,只能通過治療減輕症狀。
- 就診科別:
- 肝膽外科
- 英文名稱:
- Second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
- 疾病別稱:
- 轉移性肝癌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肝外腫瘤、惡病質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肝區疼痛、肝大、黃疸
- 好發人群:
- 中老年男性、酗酒人群
- 鑑別診斷:
- 肝硬化結節、肝膿瘍、原發性肝癌
- 常用檢查:
- 甲型胎兒蛋白檢測、肝穿刺切片檢查、CT、核磁共振
病因
繼發性肝癌是由全身其他部位原發的惡性腫瘤轉移至肝臟,並在肝臟形成單個或多個癌灶。大多數病人原發癌的臨床表現先於繼發性肝癌出現,但有部分病人的原發病灶起源不明確,或同時發現包括肝臟在內的兩處或兩處以上臟器發生腫瘤。
大腸癌的肝轉移
肝臟轉移是影響大腸癌病人長期存活的最主要問題。
乳癌的肝轉移
肝臟是乳癌轉移的主要臟器之一,肝轉移後病人生存期明顯縮短。
卵巢癌的肝轉移
卵巢癌出現肝轉移,通常提示病情已進展至末期。
神經內分泌癌的肝轉移
惡性程度較低,包括類癌、胰臟惡性胰島細胞瘤。
肺癌的肝轉移
肝轉移是肺癌血行轉移最多見的部位,肺癌出現肝轉移後,病人的病情往往進展迅速。
外源性因素
- 物理性因素,如紫外線照射。
- 化學性因素,如菸酒、亞硝酸鹽。
- 生物因素,如B型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引起。
內源性因素
內分泌失調、精神壓力比較大引起免疫功能下降,易誘發此病。
繼發性肝癌又稱轉移性肝癌,多見於歐美等國,在我國較原發性肝癌少見,過去多認為屬末期腫瘤而放棄治療,預後極差。隨著腫瘤生物學、影像學和肝外科技術的進展,手術切除率和預後大有改善。繼發性肝癌主要見於中老年男性、酗酒人群。
繼發性肝癌主要好發於其他癌症病人以及有患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男性以及酗酒人群,重度飲酒會增加繼發性肝癌的風險。
症狀
繼發性肝癌起病隱匿,初期缺乏典型症狀。臨床症狀明顯者,病情大多已進入中末期。本病常在其他癌症的基礎上發生,或者以轉移病灶症狀為首發表現,此時臨床容易漏診或誤診,應予注意。
肝區疼痛
肝區疼痛是肝癌最常見的症狀,半數以上病人有肝區疼痛,多呈持續性脹痛或鈍痛,是因癌腫生長過快、肝包膜被牽拉所致。如病變侵犯膈,疼痛可牽涉右肩或右背部;如癌腫生長緩慢,則可完全無痛或僅有輕微鈍痛。當肝表面的癌結節破裂,可突然引起劇烈腹痛,從肝區開始迅速延至全腹,產生急腹症的表現,如出血量大時可導致休克。
肝大
肝臟呈進行性增大,質地堅硬,表面凸凹不平,常有大小不等的結節,邊緣鈍而不整齊,常有不同程度的壓痛。肝癌突出於右肋弓下或劍突下時,上腹可呈現局部隆起或飽滿;如癌腫位於膈面,則主要表現為膈肌抬高而肝下緣不下移。
黃疸
黃疸一般出現在肝癌末期,多為阻塞性黃疸,少數為肝細胞性黃疸。前者常因癌腫壓迫或侵犯膽管,或肝門轉移性淋巴結腫大,壓迫膽管造成阻塞所致;後者可由於癌組織肝內廣泛浸潤或合併肝硬化、慢性肝炎引起。
全身性表現
病人呈進行性消瘦、發熱、食欲不振、乏力、營養不良和惡病質等。如轉移至肺、骨、腦淋巴結、胸腔等處,可產生相應的症狀。
原發病症狀
大腸癌病人可出現便血、消瘦、腹脹、腸阻塞;胰臟癌病人可出現黃疸、腹痛或腰背部疼痛;乳癌病人可出現乳房腫塊;胃癌病人可出現腹痛、黑便等。
肝外腫瘤
繼發性肝癌末期可發生癌細胞的肝外轉移,進而導致肝外腫瘤。
惡病質
肝癌病人末期機體代謝發生改變,營養物質不能被充分利用,表現為極度消瘦、皮包骨頭、貧血、無力、完全臥床、全身衰竭等。
看醫
當病人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應立即到肝膽外科就診,通過CT、磁共振、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等可以確診。主要與原發性肝癌、肝硬化結節、肝膿瘍等疾病相鑑別。
- 病人出現肝區疼痛,多呈持續性脹痛或鈍痛,應及時就醫。
- 病人出現上腹呈局部隆起或飽滿時,應及時就醫。
- 病人出現全身性表現,如進行性消瘦、發熱、食欲不振、乏力、營養不良等,應及時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肝膽外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其他腫瘤表現等,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腫瘤外科等。
- 有無肝區疼痛?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疼痛程度如何?
- 有無腹水?腹水程度?
- 有無肝大?肝大持續時間?
- 有無黃疸?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有無腫瘤病史或者肝炎病史?
甲型胎兒蛋白檢測
甲型胎兒蛋白檢測是診斷肝癌特異性標誌物,陽性率約為70%。現已廣泛用於肝癌的普查診斷、判斷治療效果及預測復發。
超音波
超音波是目前肝占位篩檢的首選方法,具有方便易行、價格低廉及無創等優點,能檢出肝內直徑>1公分的占位性病變,利用都卜勒效應或超音波顯影劑,了解病灶的血供狀態,判斷占位性病變的良惡性,並有助於引導肝穿刺切片檢查。
增強CT、核磁共振
增強CT或核磁共振可以更客觀及更敏感地顯示肝癌,1公分左右肝腫瘤的檢出率可>80%,是診斷及確定治療策略的重要手段。核磁共振為非放射性檢查,可以在短期重複進行。影像學檢查常可發現肝內實質性占位性病變,多為散在分布、多發、大小相仿的類圓形病灶,有時可有典型的「牛眼征」。
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
超音波或CT引導下細針穿刺,行組織學檢查是確診繼發性肝癌的最可靠方法,但屬創傷性檢查,且偶有出血或針道轉移的風險。
肝功能檢查
檢查肝臟功能是否受損以及受損的嚴重程度。
PET-CT檢查
有時無法判斷肝臟腫物性質或者懷疑其它部位也存在轉移瘤,或者為尋找引起繼發性肝癌的隱蔽原發惡性腫瘤,可以行PET-CT檢查進行全身掃描,如果高度提示繼發性肝癌,可以不進行肝穿刺切片檢查,以免發生針道轉移。
肝功能初期多正常,AFP檢查常陰性。胃腸腫瘤肝轉移者,CEA和CA199常異常升高。影像學檢查發現肝內實質性占位性病變,多為散在分布、多發、大小相仿的類圓形病灶,有時可有典型的「牛眼征」,肝穿刺切片檢查顯示繼發性肝癌,可發現肝外腫瘤。
肝硬化結節
肝硬化結節病人初期一般無明顯症狀,可能會出現疲倦乏力、右上腹脹痛不適等症狀,和繼發性肝癌的症狀相似,可通過影像學檢查鑑別。
肝膿瘍
病人臨床表現為發熱、肝區疼痛、壓痛明顯,和繼發性肝癌的症狀相似,白血球計數和嗜中性白血球升高。超音波檢查可發現膿腫的液性暗區,必要時在超音波引導下做診斷性穿刺或藥物試驗性治療,以明確診斷。
原發性肝癌
繼發性肝癌一般沒有肝臟嚴重病變症狀,甚至在肝臟明顯腫大時肝功能檢查仍然正常。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繼發性肝癌病情發展相對緩慢,症狀較輕,常表現為多個結節型病灶,主要鑑別方法為檢查肝臟以外器官有無原發癌腫病灶,甲型胎兒蛋白多為陰性,鑑別困難時考慮做腫物穿刺切片檢查進行病理學檢查。
治療
繼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案應根據原發癌、肝轉移癌和病人全身情況綜合考慮。手術切除術是目前治療繼發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他治療方式還有化療以及放療等。
繼發性肝癌藥物治療主要是化療,常規用藥有蒽環類抗生素、 Paclitaxel 類、5- Fluorouracil 及長春瑞賓等,需要根據原發腫瘤選擇化療方案。
將肝臟局部病灶切除,有助於消除繼發性肝癌,手術指征為病人在根治性切除原發灶後無局部復發;肝轉移灶或復發灶為孤立單灶、局限於一葉內或半肝內的多結節灶而未累及門靜脈、肝靜脈或下腔靜脈;全身情況可耐受麻醉和手術,無重要臟器嚴重功能損害。
通過射線照射病變肝臟部位,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適用於癌細胞已全身擴散或者不適宜手術的病人。
預後
一般患有繼發性肝癌時,惡性腫瘤細胞已經擴散,治癒的希望很小,只能通過治療減輕症狀,儘量延續病人壽命。
繼發性肝癌難以治癒。
繼發性肝癌病人的生存時間,取決於原發疾病以及肝臟損傷的情況,整體生存時間較短。
繼發性肝癌病人應每2週查超音波、CT,監測病情變化;查腫瘤標記物、肝功能,注意可疑變化。
飲食
繼發性肝癌病人日常要注意多吃優質蛋白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食用醃製品等含鹽量過高的食品。平時應少吃多餐,減輕腸胃負擔。
- 繼發性肝癌病人平時多進食優質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肉、瘦肉等。
- 避免進食醃製食品,如鹹菜、泡菜、臘肉等。
- 對糖分的攝入需要有所控制,因為高糖不僅會導致血糖升高,多餘的糖還會轉化為脂肪,加重肝臟的負擔和損傷程度。
- 進食易消化的軟食,避免進食難以消化的質硬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照護
- 手術後要注意不要用手觸碰創口,1~2週之內創口不要沾水,以免發生感染,不要捂住創口,保持創口處的通風和乾燥衛生,遵照醫生囑咐服用消炎藥物。
- 術後病人應儘量臥床休息,恢復期時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活動,比如慢走等,有效幫助病人身體恢復健康。
- 放化療病人可能會出現不適症狀,出現嚴重不適反應的病人及時就醫。
預防
繼發性肝癌是其他部位腫瘤轉移導致,因此積極防治其他腫瘤,對繼發性肝癌有一定的預防效果。有家族患癌病史的人群,注意定期體檢,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機能。
- 健康飲食,避免吸菸、飲酒。
- 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樂觀的情緒,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有壓力,因其可能為重要的癌症誘因。
-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監視能力。
- 生活規律,避免熬夜。
- 定期體檢,尤其是有家族患癌史的人群。
- 如果發現其他部位的癌症,積極治療,避免癌細胞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