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癌
概述
膽管癌是發生在肝外膽管,即左右肝管至膽總管下段的惡性腫瘤。本病病因仍不明確,多發生於50~70歲,男性略多於女性,本病可能與肝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有關,膽管癌病人大多數會出現黃疸,通常為無痛性、進行性加重的黃疸,二便異常,大便灰白呈白陶土樣,尿液顏色加深如濃茶樣,膽管中下段癌可出現膽囊腫大。
- 就診科別:
- 肝膽外科
- 英文名稱:
- carcinoma of bile duct
- 疾病別稱:
- 膽管細胞癌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肝功能衰竭、膽道感染、膽源性肝膿瘍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阻塞性黃疸、腹痛、膽囊增大、膽管感染、體重下降
- 好發人群:
- 膽結石病人、吸菸酗酒者、50~70歲男性
- 常用藥物:
- Cisplatin
- 常用檢查:
- 肝功能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超音波檢查、經皮肝穿膽管造影(PTC)、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剖腹檢查
根據部位可分為:
- 高位膽管癌:指的是膽管癌發生於膽囊管開口水平以上至左右肝管之外。
- 中段膽管癌:指發生於膽總管十二指腸上段、十二指腸後段的肝外膽管癌。
- 下段膽管癌:指發生於膽總管胰臟段、十二指腸壁內段的膽管癌。
根據性質分為近段膽管癌,其可以分為四個類型:
- Ⅰ型:癌腫位於左、右肝管匯合處以下的肝總管,左、右肝管相通。
- Ⅱ型:癌腫已向上侵犯左、右肝管分叉處,致使左、右肝管不相通。
- Ⅲ型:Ⅲa型癌腫位於肝總管及右肝管;Ⅲb型癌腫位於肝總管及左肝管。
- Ⅳ型:癌腫已侵犯肝總管,左、右肝管,並達更高部位。
遠端膽管癌
遠端膽管癌為原發於膽總管下端及膽管壺腹部的腫瘤。此外,來自於十二指腸黏膜的壺腹癌、壺腹周圍癌、胰頭癌等,雖來源不一,但引起的症狀、體徵都有相似之處,其治療措施也基本—致。
病因
膽管癌的病因仍不明,可能與肝膽管結石有關。另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先天性膽管擴張症、潰瘍性結腸炎等肝膽疾病都可能與本病有關,吸菸、飲酒為其主要誘因。
膽管結石
約1/3的膽管癌病人合併膽管結石,反之,膽管結石的病人5%~10%會發生膽管癌。
華支睪吸蟲
可導致膽汁淤滯、膽管感染、膽管周圍纖維化和膽管上皮增生,成為誘發膽管癌的原因之一。
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症
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症癌變率在6%~38.5%,是正常人群的5~35倍,且隨患兒年齡增長而增加。癌變的原因包括結石、化學刺激、囊腫壁受慢性炎症長期刺激及解剖異常等。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因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死亡或行肝移植術的病例,分別有40%和9%~36%被證實存在膽管癌。
致癌物質
石棉等化學藥品、亞硝酸胺、放射性核素、異煙腓等藥物,均可能是導致膽管癌的病因。
其他
大腸癌根治術後、潰瘍性結腸炎,傷寒攜帶者等均與膽管癌的發生有關。
膽管癌的誘發因素可能為吸菸、酗酒、糖尿病、HIV感染。
- 膽管癌多發生於50~70歲,男性略多於女性,隨著診斷水平的提高,本病已常見。
- 膽管癌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中國、韓國、泰國發病率較高,歐美發病率低。
- 膽管癌在中國的發病率約1%。
膽結石的病人
結石會造成膽汁的淤積,長期的膽汁淤積有可能會造成膽管癌。
50~70歲的男性
由於該人群年級較大,肝膽功能不好等情況,容易造成膽管癌。
吸菸、酗酒者
長期的吸菸、喝酒,有可能造成病人出現肝硬化的現象,最終出現膽管癌。
症狀
膽管癌病人的典型症狀是黃疸,通常為無痛性進行性加重的黃疸,可伴有厭食、乏力、貧血,半數病人伴有皮膚搔癢和體重減輕,可能會併發吻合口瘺、膽道感染、膽源性肝膿瘍等疾病。
阻塞性黃疸
見於90%~98%的病人,呈進行性加深的黃疸,可伴皮膚搔癢、尿色深染、陶土樣糞便,部分病人可以觸及增大的肝。
腹痛
僅45%的病人出現上腹痛,可伴有腹部腫塊和發熱。
膽管感染
膽管感染見於36%的病人,可出現典型的腹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的膽管炎的表現。
膽囊增大
中下段膽管癌病人可觸及增大膽囊。
其他
病人可出現體重下降、乏力、厭食、貧血等表現。
病人可能還會出現皮膚搔癢和體重減輕等症狀,較為嚴重者同時還會出現肝性腦病變的情況,如昏迷、嗜睡、休克等表現。
肝功能衰竭
如果膽道梗阻長時間得不到解決,會因為膽汁淤積引起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腎功能衰竭。
膽道感染
長期的膽汁淤積病人極易併發膽道感染,會出現發熱、腹痛等一系列感染症狀,及時應用抗生素效果尚可。
膽源性肝膿瘍
當細菌沿著膽道出現上行感染時,容易出現肝大、發熱等症狀,超音波下可見肝臟有膿腫形成,此時提示病人出現了肝膿瘍的併發症。
看醫
膽管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疾病發展極其重要,尤其對於高危人群,要注意觀察身體變化。對於有疑似膽管癌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尤其是中老人,出現黃疸、大小便顏色異常時及時就醫,必要時行肝功能檢查、超音波以及腫瘤標記物等檢查,以便明確病情,注意與膽總管結石、膽管良性腫瘤鑑別。
- 中老人出現右上腹痛甚至絞痛等症狀,應當及時就醫。
- 當出現黃疸、二便顏色異常時應當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 當病人出現肝性腦病變的症狀,例如昏迷、休克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病人優先考慮去肝膽外科就診。
- 什麼時候開始皮膚發黃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黃疸、二便異常等)
- 期間是否出現過發熱的現象?體溫最高多少度?
- 既往是否有膽管結石等情況?
- 既往是否有過肝吸蟲等感染的病史?
肝功能檢查
血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鹼性磷酸酶和γ-穀氨醯轉移酶可顯著升高。
腫瘤標記物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部分病人腫瘤標記物CA19-9、CEA升高。
實驗室檢查
直接膽紅質、間接膽紅質的含量、尿三膽的檢查可明確黃疸的性質。血清鹼性磷酸酶增高也有助於阻塞性黃疸的診斷。
超音波
凡是黃疸的病人應首先超音波檢查,不但可以判別內科性黃疽(肝內外膽管不擴張)或外科性黃疸(肝內或肝外膽管擴張),而且可以證實梗阻的部位,膽管擴張的程度,有時能確定梗阻的性質,癌瘤的部位常為不伴聲影的強回聲光團。
經皮肝穿膽管造影(PTC)
能清晰而完整地顯示肝內膽管擴張的程度,且能顯示癌灶的部位,根據癌腫侵犯膽管所致的不規則狹窄變化,可測出癌灶的範圍,一般PTC對診斷上段膽管癌優越於ERCP。
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
經十二指大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膽總管下段乳頭部位的癌灶,並可鉗取切片檢查。插管逆行造影可顯示膽管的狹窄和充盈缺損,明確癌灶的梗阻部位,其缺點是不能顯示與觀察梗阻以上的膽管情況,適應於下段膽管癌的檢查。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能顯示癌灶部位的大小及肝內膽管擴張的程度,其缺點是斷層影像無膽系全貌、檢查費昂貴,對膽管癌的臨床診斷實用價值不高。
剖腹檢查
如經上述方法仍不能確診,部分病人則需要剖腹探查。
- 出現膽管癌病人的典型症狀黃疸,通常為無痛性進行性加重的黃疸,可伴有厭食、乏力、貧血,半數病人伴有皮膚搔癢和體重減輕、二便異常、膽囊腫大。
- 肝功能示血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鹼性磷酸酶和γ-穀氨醯轉移酶顯著升高,超音波可見肝內膽管擴張或見膽管腫物。
總管結石
膽總管結石通常有發作性腹痛史,最典型的表現為上腹絞痛和背痛,還可有寒戰、高熱和黃疸三種典型症狀。腹痛多局限於劍突下和右上腹部,呈持續性劇痛,伴噁心、嘔吐,寒戰、高熱可見於膽結石阻塞合併感染時,黃疸常為間歇性,有明顯的症狀緩解期。
黃疽性肝炎
初時也表現為黃疽,但黃疽的性質為肝細胞性,伴有明顯的肝功能損害,丙胺酸轉胺酶顯著增高,膽囊不腫大。而肝區疼痛.乏力、厭油、食欲不振的症狀較為突出,超音波檢查肝內外膽管不擴張,有助於鑑別診斷。
胰頭癌
與下段膽管癌極為相似,臨床上有時難以鑑別,超音波或CT檢查胰頭癌有明顯的胰頭增大,而下段膽管癌胰頭不大。
治療
膽管癌的治療原則是及早手術處理,膽管癌的病人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評估後必要時行膽管癌根治術。對於不能切除的末期病例,應施行姑息或介入減黃治療,控制膽道感染,延長生命。同時需要注意營養支持並避免凝血功能障礙,部分病人可接受放射治療或化療。
- 補充維他命K、凝血因子等,增強凝血功能。
- 營養支持,必要時給予一定的腸內營養,維持病人基本生存所需,避免高脂肪攝入。
Cisplatin
對於不能手術切除的病人,使用 Cisplatin 等化療藥物延緩病情進展,甚至有可能使腫瘤降期而增加手術治療機會。膽管癌較其他胃腸道腫瘤(如結腸癌)化療敏感性差,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膽管癌的耐藥性、腫瘤內藥物濃度低等因素有關,目前對膽管癌的化療仍無確實有效的方案。
根治性手術
- 膽管下段癌:如癌腫範圍局限,病人全身情況好時,可施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 中段膽管癌:有根治可能且全身情況好時,仍可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及膽總管或肝總管一空腸吻合術;如果病變範圍不大,全身情況不良者,可施行膽總管局部切除-對端吻合術。
- 上段膽管癌:如病情許可能夠切除,可在切除後作ROUX-Y型左右肝管-空腸吻合重建膽腸引流通道。
姑息性手術
凡經手術探查,癌腫已不能根洽手術切除時,可採用各種旁路轉流或置管引流,減壓引流可解除膽道梗阻,防止膽道感染,延長病人生命。
- 膽腸吻合術:梗阻以上擴張的膽管與空腸吻合,不僅能解除梗阻減輕黃疸,而且膽汁流入空腸內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對癌症病人帶來較好的生活質量。
- T管引流:高位肝膽管切開後,因病情或技術因素而不能作膽腸吻合時,可在肝膽管內置T管外引流。此法操作簡單、損傷小,可迅速解除膽道梗阻。術後大量的膽汁喪失,可發生水電解質平衡失調、腸道菌群失調和消化不良等併發症。因此有人同時作胃或空腸造瘺,在術後七天將胃或空腸造瘺管與T管在體外連接,使膽汁轉流入腸道,稱為非膽腸吻合式體外內引流,可消除上述併發症。其缺點是病人生存期將長期帶管,給日常生活帶來不變。
- U型引流:經肝外膽管置U型管於肝內膽管再自肝面引出作體外引流,也可在體外將U型管兩端聯接,膽汁經U型管轉入腸道,作為通暢的內引流,若有梗阻時,可以換管。這樣就不必隨身攜帶引流袋,提高了病人生活質量。
- 經皮肝穿膽管引流(PTBD):在X線監視下或在超音波引導下穿刺肝內膽管,將有側孔的導管插入主肝管引流,若導絲能通過癌性梗阻的肝總管而達到肝總管下段,則可成為內引流和外引流雙重功能。
放射治療可作為膽管癌的治療手段之一,也可作為手術的輔助治療,其主要方法有傳統的外照射療法、術中照射療法、內照射療法和放射免疫療法四種。放射治療的目的是使腫瘤縮小,有助於膽管再通而緩解黃疸;減輕腫瘤壓迫,緩解病人的疼痛程度;減慢腫瘤生長速度,或使腫瘤縮小,維持膽管內支撐導管的通暢。通過以上治療,可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介入治療
膽管內支架植入術可以緩解病人黃疸等症狀。
舒缓治疗
對於無法手術根治的病人,行姑息手術緩解病人不適,提高病人生存質量。減黃手術主要為膽腸吻合術,通常也可以獲得較好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效果。
預後
膽管癌病人預後較差,死亡率較高,少部分病人遵照醫囑可得到臨床治癒。及時治療後應當間隔1個月及時複診,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延長病人生命。
膽管癌病人預後較差,死亡率較高,多數病人不可以治癒,少部分初期膽管癌病人可以臨床治癒。
膽管癌病人中位生存期約為9~12個月,未經治療的膽管癌病人出現臨床症狀後平均存活時間約3~4個月。
膽管癌病人需及時複診,對於已經進行手術的、伴有CA19-9升高的病人,可複查檢測CA19-9水平,每2~3個月做一次影像學評估,持續至2年。根治性切除後根據病理採取輔助化療等,2年內定期複查。
飲食
膽管癌病人應當飲食清淡,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吃油膩、生冷的食物,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及新鮮水果、蔬菜。
- 不吃油膩、生冷的食物,油炸、燒烤等食物禁止食用。
- 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豆製品、稀飯等是很好的選擇。
- 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如蘋果、梨、白菜、油菜可以經常食用。
照護
病人要注意手術切口部位的衛生,不要過分緊張,以免加重病情,注意休息,及時進行複查,監測病情變化,了解病人的疾病是否有所進展,對疾病的治療要有信心。
- 患有此類疾病的病人需要在生活中特別的注意,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情。
- 出現皮膚搔癢等症狀時注意避免搔抓,避免出現傷口造成感染。
超音波監測
隨著病人病情的發展及手術治療,監測其超音波結果,以便了解疾病是否進展。
膽道引流管應注意及時消毒、換藥,並注意引流袋的護理。
預防
膽管癌的病因仍不明,故無確切而有效的初期篩檢方法,但合理膳食、適當運動、定期體檢,及早發現肝膽疾病並積極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膽管癌。
- 應堅持適當的戶外活動或參加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增強抵禦疾病的能力。
- 出現膽結石等疾病應當及時處理。
- 戒菸限酒,多飲水。
- 防治肝病,出現肝臟不適應及時就診。
- 多食用優質蛋白,新鮮的水果、蔬菜應當多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