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內陷
概述
耳膜內陷是指耳膜向耳內凹陷。這種疾病一般是由於耳咽管功能障礙引起的,耳咽管是連接人體咽喉部和耳內的唯一通道,它在維持耳內外壓力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當耳咽管這個通道不通暢時,耳外壓力大於耳內壓力,就容易出現耳膜內陷。對於耳膜內陷的病人通常臨床上採用藥物以及手術治療進行處理,病人一般預後較好,但仍需遵醫囑進行複查,了解恢復情況。
- 就診科別:
- 耳鼻喉科
- 英文名稱:
- Tympanic membrane invagination
- 疾病別稱:
- 耳膜凹陷、中耳不張、骨膜不張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外耳道糜爛、永久性聽力損失
- 治療周期:
- 1~2週
- 臨床症狀:
- 耳痛、耳悶、聽力下降
- 好發人群:
- 過敏性鼻炎病人、上呼吸道感染等病人、耳咽管功能障礙人群
- 常用藥物:
- Oxymetazoline 、賽洛唑啉
- 常用檢查:
- 耳鏡、聽力檢查
耳膜內陷主要分為單側及雙側耳膜內陷。根據嚴重程度又分為以下四級。
- Ⅰ級為耳膜內陷,但耳膜不觸及任何耳內結構。
- Ⅱ級為耳膜內陷,觸及到部分耳內結構。
- Ⅲ級為耳膜進行性內陷,觸及到全部耳內結構,但未形成沾黏。
- Ⅳ級為耳膜內陷,觸及耳內結構並形成了沾黏。
病因
耳膜內陷的主要原因是中耳內的空氣不流通,而中耳內空氣流通主要與耳咽管有關,任何原因引起耳咽管阻塞後,鼓室通氣及引流障礙,鼓室內空氣逐漸被吸收,氣壓降低甚至負壓,耳膜因而內陷。
以下原因均可導致耳咽管障礙,從而造成耳膜內陷。
- 在兒童中常見於腺樣體肥大。
- 一些功能性的疾病如耳咽管相關肌群薄弱、軟骨彈性差、細菌蛋白溶解酶的破壞使耳咽管內表面活性物質減少。
- 某些畸形如齶裂、鼻中隔彎曲。
- 鼻咽部的炎症如肥厚性鼻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急性鼻咽炎。
- 耳部疾病如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鼓室內積水。
- 鼻咽部存在疤痕或良惡性腫瘤如鼻咽癌、鼻咽纖維血管瘤。
- 引起鼻咽部病損的全身性疾病,如澱粉樣瘤、甲狀腺機能低下、結核性肉芽腫以及愛滋病等。
- 細菌外毒素或先天性纖毛運動不良症候群等致耳咽管纖毛運動障礙。
- 外傷及氣壓損傷。
過敏
一些人屬於過敏體質,當接觸到過敏源,如空氣中的塵蟎、黴菌、花粉、粉塵等,可進入鼻腔,刺激鼻咽部引發過敏反應,導致鼻咽部水腫、炎症,繼而引起耳咽管不暢,導致耳膜內陷。
化學物質
某些化學物質的刺激同樣可以引起鼻咽部炎症,引起耳咽管不通。
氣壓損傷
體外氣壓急劇變化,可引起耳膜及中耳的損傷,同樣是耳膜內陷的誘因,常見的氣壓損傷主要是因為乘坐飛機、潛水、沉箱作業或者高壓氧治療造成。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可引發感冒等上呼吸道的炎症反應,容易引起鼻塞等症狀,導致鼻咽部的水腫、炎症,是誘發耳膜內陷的因素之一。
外傷
一些外力的作用如撞擊、被毆打,可以導致耳部和鼻咽部結構的損傷,誘發耳膜內陷。
本病暫無流行病學統計資料。
耳膜內陷好發於過敏性鼻炎、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人以及耳咽管功能有障礙人群。
症狀
輕度的耳膜內陷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但當耳膜內陷到壓迫耳內骨骼或者其他結構時,會產生耳痛和暫時性耳聾,嚴重時會造成永久性耳聾。
耳痛
耳內一陣一陣的疼痛,可呈搏動性疼痛。
耳聾
病人的聽力一般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下降至最低點,少數病人可在3天以內聽力損失方達到最低點。比較嚴重的病人會造成永久性聽力喪失,聽不到任何聲音。
耳悶
病人可能感到耳內有脹滿感,感覺被東西堵住耳朵一樣。
耳內分泌物增多
耳道內分泌物可能會由於發生感染等情況而增多。
- 耳內不適或悶脹感。
- 耳道內分泌物增多。
外耳道糜爛
部分病人可出現耳內分泌物增多,併發外耳道糜爛,常使病人感耳癢不適。
永久性聽力損失
嚴重病人聽力未能恢復,可導致永久性的聽力損害。
看醫
輕度耳膜內陷病人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當病人出現耳痛、耳聾時,應就診於耳鼻喉科,醫生會通過耳鏡、聽力檢查等多種手段,明確疾病情況,同時需要與鼓室硬化、耳硬化症進行鑑別。
當出現耳痛、聽力下降、耳聾時應立即就醫。
病人優先考慮去耳鼻喉科就診。
- 出現症狀多久了?
- 目前是否存在耳痛、耳悶、聽力下降等情況?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近期是否有過潛水、飛行等經歷?
- 針對耳部情況有沒有進行過處理?
問診
醫生會詢問症狀以及發生時間最近耳朵是否感染過,有無相關病史,是否進行過治療等問題進行初步判斷。
耳鏡
耳鏡檢查有利於醫生對疾病作出診斷,目的是通過耳鏡來觀察耳膜是否向中耳方向內陷,該檢查為常規檢查,不會產生很多不舒服的感覺。
聽力檢查
如聲導抗、電測聽等,檢查病人是否有聽力下降以及下降程度。
影像學檢查
如X線、CT、磁振造影,排除其他顱內和耳部疾病導致的聽力下降。
當醫生懷疑是耳膜內陷時,將通常依據問診、查體和耳鏡等方法來予以確診。耳膜表面呈現出一種淺漏斗形,出現耳膜內陷時,耳膜向中耳方向陷,一般通過耳鏡檢查即可確診。
鼓室硬化症
屬於中耳炎後遺症,病人主要表現為耳膜和中耳處,出現一些物質沉積,並且有聽力下降的症狀。通過耳鏡檢查即可鑑別。
耳硬化症
病人多有耳聾家族史,但無中耳炎病史,一般成年後發病,耳膜外觀正常,但是聽力越來越差,通過耳鏡檢查即可鑑別。
治療
耳膜內陷的治療周期一般為1~2週,隨耳內壓力恢復到正常水平,輕症病人症狀會緩解。較嚴重的情況可採用藥物治療,恢復耳咽管通暢,特別嚴重的情況需要手術治療。
鼻腔類固醇藥物
目的是減輕鼻部、咽部症狀。噴藥前輕輕擤去鼻腔分泌物,病人端坐,頭稍後仰,將噴頭插入一側鼻孔,不宜過深,以免損傷鼻黏膜,勿將藥物噴到鼻中隔上,以免增加鼻出血的可能,應將藥物噴向鼻腔外側壁。
減充血劑
減輕鼻部、咽部症狀,常用藥物有 Oxymetazoline 、賽洛唑啉等。
耳膜置管術
通過人工管道讓空氣進入中耳,有助於穩定壓力。對於分類為Ⅲ級病人,在藥物治療無效時,需要耳膜置管,在耳膜上做一個小切口並插入導管。
鼓室成形術
對於分類為Ⅳ級病人,可以進行此手術,把耳膜受損的部分切除,換上ー小塊耳朵上的軟骨,從而達到修復受損的耳膜作用。
預後
耳膜內陷經過正規的治療一般能治癒,不影響壽命,預後較好。注意1個月或3個月時複診。對於較為嚴重的病人在治療後一段時間在生活上需要多注意,經過一段時間也可恢復。
病人經過正規的治療,一般能夠治癒。
本病經過積極系統的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病人在1個月或3個月複診,複診時需做耳鏡檢查以及聽力測試。
飲食
耳膜內陷病人在飲食上並沒有過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合理膳食,及時補充營養即可。
照護
耳膜內陷病人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對聽力的保護,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鼻炎、腺樣體肥大、感冒等,避免接觸誘發因素如冷熱刺激、辛辣刺激、化學刺激、過敏原等。
- 按照醫生指導正確使用滴鼻液,按時使用鼻噴激素。
- 掌握正確擤鼻涕的方法,按住單側鼻孔輕輕擤鼻,平時可經常洗鼻。
- 注意耳部衛生,不挖耳,洗頭和沐浴時可用干棉球塞住外耳道,謹防污水進入耳內,暫停水上運動。有分泌物流出時及時拭乾外耳道,保持清潔。
- 注意耳部疼痛程度、性質有無改善。
- 注意聽力是否逐漸恢復。
預防
耳膜內陷病情複雜,需要初期去除可能導致本病的因素,還要預防感冒,進行適當鍛煉,掌握正確擤鼻方式,注意保護耳膜,並且保持外耳道的清潔。
- 預防感冒,保持鼻腔通暢,可經常洗鼻。
- 嬰幼兒哺乳時應保持正確體位,頭位應抬高。
- 適當運動,均衡營養,提高機體自身抵抗力。
- 注意耳部衛生,不挖耳,勿污水入耳,保持乾燥清潔。
- 乘坐飛機、進行潛水等活動時,應注意保護耳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