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傷
概述
凍傷即冷損傷,是在極度寒冷的環境中,身體淺部的軟組織凝凍,局部缺少血液供給而發生紅斑,以致壞疽性損傷。凍傷的輕重程度與低溫強度及作用時間、空氣濕度和風速等密切相關。手足、耳鼻部及面頰部是最常發生的部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飢餓、疲勞、年老、神志不清、痴呆、醉酒、休克和創傷等是凍傷的易患因素。凍傷可根據暴露於零點溫度以上或以下,分為非凍結性凍傷或稱凍結性凍傷,還可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分為3度。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急診科
- 英文名稱:
- frostbite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感染、肢體功能障礙
- 治療周期:
- 一般在一週至數月
- 臨床症狀:
- 搔癢、疼痛、水泡、皮膚壞死、皮下組織壞死
- 好發人群:
- 戶外工作者、末梢循環差者、體質虛弱者
- 常用藥物:
- 凍傷膏、肝素、罌粟鹼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測量體溫、心電圖、超音波、病理檢查
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可分為3度。
Ⅰ度凍傷
又稱為紅斑性凍傷,為皮膚淺層凍傷,愈後不留疤痕。
Ⅱ度凍傷
較Ⅰ度症狀重,又稱為大皰性凍傷,為皮膚淺層和部分深層凍傷,愈後局部由新生上皮組織代替。
Ⅲ度凍傷
又稱為壞疽性凍傷,可出現肢體壞死,皮膚全層和皮下組織的凍傷,愈後留有明顯的疤痕,重者可影響功能。
Ⅳ度凍傷
皮膚全層、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凍傷,愈後往往形成傷殘和功能障礙。
根據臨床特點可分為非凍結性凍傷或稱凍結性凍傷。
凍結性凍傷
於極低的氣溫,或長時間暴露於0℃以下低溫而引起組織發生凍結性病理改變,包括局部凍傷和凍僵。
非凍結性損傷
身體的局部或全部長時間處於0~10℃的低溫潮濕環境下造成的凍傷,組織不發生凍結性病理改變。常指凍瘡、戰壕足、浸泡足(手)等。
病因
凍傷發生於極度寒冷的天氣,氣溫往往為-40~-10℃,手指、足趾等血液循環較慢的部位易出現凍傷,衣鞋不暖、鞋襪太緊、長久站立或是有血管硬化病或多汗症,凍傷尤其容易發生。
氣候性因素
寒冷空氣的濕度、冷風的流速以及天氣驟變等都可加速身體的散熱。
局部性因素
如鞋襪過緊、長時間站立在寒冷環境中或浸在冷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導致凍傷。
全身性因素
如疲勞、虛弱、緊張、飢餓、失血及創傷等均可減弱人體對外界溫度變化調節和適應能力,使局部熱量減少導致凍傷。
時間因素
長時間在自然或人工寒冷環境中作業,保護措施不當,或由於意外長時間暴露在此種環境中。
飢餓
飢餓時能量攝入不足,產能較少,身體熱量快速流失,更易誘發或是加重凍傷。
創傷
身體受到創傷時消耗能量較平時增加,對外界的寒冷刺激會更加敏感,更易引起凍傷。
長期吸菸
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對血管造成影響,導致血管變窄,影響血液循環,當受到寒冷刺激時更易加重寒冷刺激。
精神壓力大
長時間精神壓力比較大,會影響神經釋放激素,可影響手部等部位的血液循環,加重凍傷。
凍傷多發生在寒冷的冬季,好發於極寒地區。血液循環差及體質虛弱人群發病率較高,凍傷常發生在手指、足趾等血液循環較慢的部位。
戶外工作者
低溫下長時間暴露在室外,尤其是長時間站立不動的工作者更易凍傷。
末梢循環差者
身體末梢血運不良,肢體末端易凍傷。
體質虛弱者
體質虛弱者較正常人禦寒能力差。
症狀
凍傷根據症狀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多數人有搔癢、疼痛、水泡,嚴重者會有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也會出現低血壓、休克等症狀,有些病人會合併感染以及肢體功能障礙。
局部凍傷
多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顏面等,以足部多見,占凍傷的半數以上。分為三期。
反應前期
凍傷後至復溫融化前的階段,可有受凍部位冰涼、蒼白、堅硬、感覺麻木或喪失。
反應期
包括復溫融化和融化後的階段。凍傷的損傷範圍和程度隨復溫後逐漸明顯,臨床可表現為:
- I度凍傷受損在表皮層受凍部位皮膚紅腫充血,自覺熱、癢、灼痛,症狀在數日後消失,愈後除有表皮脫落外,不留疤痕。
- Ⅱ度凍傷傷及真皮淺層,除紅腫外,伴水泡,泡內可為血性液深部可出現水腫,劇痛,皮膚感覺遲鈍。
- Ⅲ度凍傷傷及皮膚全層出現黑色或紫褐色,痛溫覺喪失,傷後不易癒合,除遺有疤痕外,可有長期感覺過敏或疼痛。
- Ⅳ度凍傷累及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頭,可出現壞死,感覺喪失,愈後可有癜痕形成。
反應後期
I度、Ⅱ度凍傷癒合後和Ⅲ度、Ⅳ度凍傷壞死組織脫落後肉芽創面形成的階段。此期可出現凍傷皮膚局部發冷,感覺減退或敏感;遇寒冷皮膚可出現蒼白或青紫;痛覺敏感,肢體不能持重等。
凍僵
神經系統
體溫在34℃時可出現健忘症,低於32℃時觸覺、痛覺喪失,而後意識喪失,瞳孔擴大或縮小。
呼吸系統
呼吸中樞受抑制,呼吸變淺、變慢,29℃時呼吸比正常次數減少50%,呼吸抑制後進一步加重缺氧、酸中毒及循環衰竭。
腎臟功能
單純的寒冷刺激可引起利尿,低體溫抑制腎臟血流。體溫27℃時,腎血流量減少一半以上,隨後排出大量低滲尿液,稱「冷利尿」。
凍瘡
濕冷因素引起的非凍結性冷損傷,常反覆發病,好發於指、手背、趾、足跟、耳廓。局部出現紅斑、瀰漫性水腫及結節,常伴感覺異常、灼癢、脹痛,有時出現水泡。水泡破潰後形成表淺潰瘍,滲出漿液,並可感染化膿或結痂。
低血壓
在寒冷狀態下,病人心臟收縮力減弱,會出現低血壓。
休克
對於嚴重凍傷病人可因寒冷造成血管收縮,導致機體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組織灌注不足,從而導致休克。
感染
水泡破潰,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破潰時易出現感染。
肢體功能障礙
嚴重凍傷時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肌腱、骨膜、骨骼及神經皆可被毀,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
看醫
一般輕度凍傷可自愈,而嚴重凍傷可危及生命,出現凍傷的病人需要及時就醫,進行體格檢查、測量體溫以及做心電圖、超音波、病理檢查,根據病人的凍傷分級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此外,需注意鑑別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等疾病。
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凍傷皮膚表面出現感染時,應及時就醫。
- 復溫1小時後症狀並無明顯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的情況。
- 嚴重凍傷出現肢體壞死、休克的情況。
- 病人接觸過寒冷環境後皮膚顏色改變,或出現皮膚上有水泡等症狀時,可優先考慮到皮膚科就診。
- 若病人合併心臟疾病,出現休克症狀可以聯合心內科、急診科進行治療。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搔癢、疼痛、水泡、皮膚壞死等)
- 症狀大概持續多長時間了?
- 寒冷環境大概接觸了多久?
- 有採取過什麼措施緩解症狀嗎?
- 之前有過這種情況出現嗎?
體格檢查
通過視診觀察皮膚顏色、水泡大小、凍傷面積,了解有無皮膚及肢體壞死。通過觸診了解皮膚有無感覺異常,肢體有無活動障礙。
測量體溫
若體溫低於35℃,結合病史一般可確診。
心電圖檢查
有助於排除病人是否合併心臟疾病。
超音波檢查
通過超音波觀察肢體血管有無壞死。
病理檢查
通過對凍傷部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根據受凍、受濕冷史、保暖情況、局部組織或全身低溫的症狀及體徵即可診斷凍傷。此外,還可根據接觸冰點溫度的上下以及持續時間來判斷非凍結、凍結的類型及程度。
多形紅斑
主要表現為虹彩狀紅斑,中間紫紅,邊緣淡紅,無淤血,損害為多形性,好發於手背、指緣等處,急性發病多見於春秋季節,但是病人沒有接觸寒冷環境的病史,而凍傷一般病人有接觸寒冷環境的病史,據此可以進行鑑別。
結節性紅斑
要表現為炎症,疼痛明顯,無水泡、潰瘍,好發於小腿伸側,與季節無關。而凍傷可出現皮膚青紫、水腫,可出現水泡或是大皰,據此可進行鑑別。
治療
凍傷的基本治療是迅速復溫及恢復血液循環,根據病人所在環境,立即對病人進行復溫治療是關鍵,對於嚴重病人,給予對症治療。
復溫
病人一旦脫離冷的環境,則需要快速的水浴復溫,水溫度應在40℃,用雪擦拭凍僵的肢體、過高水溫、乾熱或緩慢復溫都是禁忌,被凍組織容易壞死。無條件時可用衣服覆蓋,用暖手或人的體溫使患部溫度逐漸升高,不要摩擦患處,以免損傷組織。
肝素
對嚴重凍傷病人要立即給予肝素,連續應用7~10天可以防止血栓及壞疽發生。如果用肝素注射液作靜脈注射,血凝時間最好保持在30~60分鐘之間,連續治療7~10天,對於凝血功能障礙或活動性出血病人慎用。
罌粟鹼
可使血管痙攣減輕,有助於血液循環。對於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帕金森氏症病人禁用,出現肝功能不全時立即停用。
凍傷膏
對於輕症病人,復溫後可塗抹凍傷膏,避免接觸皮膚表面水泡和破潰。
若Ⅱ~Ⅲ度凍傷時可用清潔的消毒敷料,但不要包紮太緊。嚴重的病人有時須輸入血漿、水解蛋白或輸血,抗生素可以預防感染,有壞疽時要進行外科處理,必要時作截肢術。
預後
對於輕度凍傷病人,經過及時正規的治療,一般可痊癒;若重症病人未得到及時處理,有可能導致肢體壞死、截肢,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建議病人經過治療後一月內複診。
輕度病人預後良好,重度病人可能會有肢體壞死以及截肢。
病人進行規範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若病人重症凍傷未及時治療,可能因肢體壞死、截肢而導致殘疾。
病人經過治療後一月內複診,觀察皮膚表面恢復程度以及有無肢體功能障礙。
飲食
凍傷與飲食相關性較弱,因此無特殊飲食宜忌,均衡膳食,可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他命飲食,以加強營養,促進機體恢復。
照護
凍傷病人的護理主要涉及復溫護理、創面護理等,旨為促進病人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使創面逐步癒合,緩解疼痛,預防或及時發現併發症。
- 用溫水復溫時,浸泡至肢端轉紅潤,皮溫至36℃左右為宜。如無復溫條件,可將傷肢放在救護者懷中復溫,切忌用火烤、雪搓或拍打。
- 凍僵病人應迅速送入暖室復溫,或用熱水袋、熱水壺放置在病人軀體周圍復溫。急救和復溫過程中須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徵,注意有無休克發生。
- 凍傷創面需保持清潔乾燥,加強保暖。
- 在復溫過程中及復溫後,凍傷肢體會出現劇烈的疼痛,應及時告知醫生,遵醫囑口服或肌注鎮痛劑等,避免自行使用鎮痛藥物。
定期複查皮膚及肢體恢復情況,檢查皮膚顏色、溫度、觸覺以及肢體活動有無障礙等。
家屬應給予病人安慰和勸導,讓病人處於良好的心理狀態。當病人因凍傷致殘時,應注意溝通技巧,避免無意中傷害病人自尊心。引導病人正確對待傷殘,樹立生活信心。病人因病情危重而恐懼絕望時,應及時穩定病人情緒,做好安全看護。
預防
凍傷的預防最重要在於保暖,平時注意自我防護,普通人群要儘量避免長時間在寒冷的戶外,注意增加衣物保暖,多進行體育活動,增強身體素質,提高禦寒能力。對於長時間室外工作者等易感人群,注意多測量體溫,觀察並詢問有無寒冷。
- 注意經常鍛煉身體,特別是抗寒鍛煉,用冷水洗臉洗手,以提高皮膚對寒冷的適應力。
- 冬季注意保暖,保護好易凍部位,如手、足、耳等處,要注意戴好手套、穿厚襪、棉鞋等。鞋襪潮濕後,要及時更換。
- 不要用含鹼性太大的肥皂洗臉、洗手,以免刺激皮膚。洗後可適當擦一些潤膚脂類護膚品。
- 患慢性疾病者,如貧血、營養不良等,要增加營養、保證機體足夠的熱量供應,增強抵抗力。
- 寒冷環境工作時要適當運動,避免長時間靜止不動。
- 一旦發生凍傷,首先要脫離危險環境,積極採取復溫措施,避免凍傷進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