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纖維肉瘤
概述
骨纖維肉瘤是起源於非成骨性間葉組織,即成纖維細胞的惡性骨腫瘤。骨纖維肉瘤發病率低,發病緩慢,男性比女性更易發病。本病在惡性骨腫瘤中並不常見,常發生於四肢長骨,最常見的主訴是疼痛和局部的腫脹,可通過手術治療,放化療均不敏感。該疾病無法完全治癒,可能會發生轉移。
- 就診科別:
- 骨科
- 英文名稱:
- fibrosarcoma of bone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病理性骨折、肺轉移癌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局部腫脹、鈍痛、關節活動受限
- 好發人群:
- 長期接觸輻射或化學污染等刺激因素的中青年、長期局部接受反覆外傷刺激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Cisplatin
- 常用檢查:
- X線檢查、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
- 根據發病起源分為中心型和周圍型,中心型來自骨內膜,周圍型來自骨外膜,二者均屬於原發。
- 根據病因起源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少數病例由骨纖維異常增殖症、畸形性骨炎等惡性變而來稱為繼發性。
- 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單髮型與多髮型,少部分病人臨床表現為多發,被分類為多髮型。
病因
骨纖維肉瘤病因尚不明確,相關因素可大致分為機體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大類。機體因素大致為胚胎殘存組織異常刺激和發育異常,環境因素為化學物質和物理輻射等危險因素的刺激。
機體因素
素質學說
認為是殘存的胚胎組織經某些刺激而瘤化,如胚胎軟骨組織殘留發生的軟骨腫瘤等。
發育異常
局部性發育異常,如骨軟骨瘤可能是骨骺軟骨碎片分離扭轉90度,沿骨縱軸橫向生長而形成,廣泛性發育異常如多發性軟骨瘤等。
環境因素
化學物質刺激
例如動物試驗已發現甲基膽蒽可誘發肉瘤,以及碳氫類、芳香染料和氮染料等可誘發纖維肉瘤。
物理因素
無論是體內或體外的電離輻射,皆可導致腫瘤發生。
骨纖維肉瘤好發年齡為20~60歲,男性發病多於女性,中國男女比列為1.8:1,其發病率低,占骨原發惡性腫瘤的6.5%,占原發性骨腫瘤的3.83%。
長期接觸輻射或化學污染等刺激因素的中青年
長期接觸此類刺激因素的中青年可出現免疫異常及細胞增殖異常,誘發本病。
長期局部接受反覆外傷刺激者
研究表明,局部長期經受輕微外傷刺激者,如長時間同一位置反覆磕碰等可誘發本病。
症狀
骨纖維肉瘤病人最常見的主訴是疼痛和局部的腫脹,在周圍型(骨膜)纖維肉瘤或高度惡性的腫瘤可以有可觸及的腫塊,病理性骨折是常見的併發症,也常是一些病例的首發症狀。
本病的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和腫脹,呈進行性加重。出現深在單發局限性硬固結節,表面緊張、光亮發紅、不易破潰,通常表麵皮膚正常,可以移動,但侵犯鄰近組織時則固定不能移動,可浸潤至皮下脂肪、肌肉、筋膜等,腫塊有輕度壓痛及波動感,常發生於四肢長骨。
關節活動受限
部分病人所患腫瘤累及關節面,引起關節活動受限。
病理性骨折
因本病可累及骨質、破壞骨質,故可出現輕微外力下的局部骨折。
肺轉移癌
本病最常見的轉移是經血道轉移到肺,形成肺轉移癌。
看醫
本病無特徵性症狀,起病常為局部的脹痛,病人常忽略,直到出現明顯腫塊才到骨外科就診。 部分病人在出現輕微外力引發骨折才來就診,此時骨質破壞嚴重,預後較差。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惡性腫瘤病人改善預後極為重要。
- 發現骨端腫塊及局部疼痛者應及時就醫。
- 出現無外力或輕微外力即可引發骨折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 當出現關節活動受限,不能正常活動或活動不順暢應立即就醫。
大多數骨纖維肉瘤病人優先考慮去骨科就診。
- 有什麼症狀?(如骨端有腫塊、關節活動不暢)
- 既往有無外傷史?還有何病史?
- 有無家族史?
- 有無食物藥物過敏史?
- 症狀持續多久?
組織病理檢查
本病診斷的金標準,觀察結果是否為成骨纖維結締組織腫瘤。
X線表現
根據X線表現可以區分出髓腔型、骨膜型、多髮型、繼髮型四種疾病類型。
CT表現
通過CT成像來判斷腫瘤的大小、範圍、骨質破壞情況,腫瘤內部情況及作為判斷腫瘤良惡性的輔助診斷。
核磁共振表現
可根據核磁共振的表現判斷腫瘤的分化情況。
血管造影
判斷腫瘤的血供,血管造影顯示腫瘤含血管程度不同。此外,腫瘤骨內部位及破壞的方式對提示預後有意義。
根據以下幾點有助於確診骨纖維肉瘤:
好發年齡
可在11~50歲,多見於中年以後,男性多於女性。
好發部位
好發於長管狀骨的干骺端或骨端,以股骨、脛骨及肱骨最多,但扁平骨也可發生。
症狀和體徵
起病緩慢,症狀少,主要症狀為局部腫脹和輕度疼痛。
影像學檢查
可見溶骨性破壞,很少有骨硬化和骨膜反應。
病理檢查
腫瘤細胞呈梭形、圓形、橢圓形,緊密地排列成囊狀或旋渦形,屬於診斷金標準。
骨網狀細胞肉瘤
兩者有時在臨床上極為相似,不易鑑別。但骨網狀細胞肉瘤除發生於長骨外,肩胛骨等處也較常發生,且症狀較輕、病程較長,X線片表現以溶骨性破壞為主,範圍廣泛,以此可與骨纖維肉瘤鑑別。
骨巨細胞瘤
骨質破壞嚴重的骨巨細胞瘤於骨端呈膨脹性、溶骨性破壞,此時與骨纖維肉瘤極易混淆,需藉助病理切片才能鑑別。
硬纖維瘤
在組織學上纖維肉瘤可能難以與硬纖維瘤區別,但在纖維肉瘤中細胞核更多、更大、更豐滿,染色輕度過深及明顯的多形性,有絲分裂象,膠原成分較少和較不成熟。
骨肉瘤溶骨型骨肉瘤
以溶骨破壞為主,範圍較廣泛,其內無鈣化點,多數有骨膜反應,且多伴有巨大軟組織腫塊,通過X線可以與該疾病進行鑑別。
滑膜肉瘤
有時易與周圍型骨纖維肉瘤相混淆,前者骨膜反應輕微或缺如,軟組織腫塊與關節密切毗鄰可資鑑別。
治療
骨纖維肉瘤對化療和放療不敏感,主要採用根治性切除或截肢術進行治療。手術切除是骨纖維肉瘤唯一可能治癒的手段,手術方式的選擇取決於外科分期和手術部位。
骨纖維肉瘤的治療應首選手術治療,一經檢驗證實診斷應行腫瘤廣泛切除術,手術時將腫瘤連同正常組織3~5公分邊緣並切除,切緣大小還應根據腫瘤局限程度及細胞分化程度決定。發生於四肢的腫瘤,易向近側沿神經血管束擴展,因此近、遠切端要切除充分。骨纖維肉瘤很少發生淋巴結轉移,不必常規清掃所屬區域淋巴結。對非主要骨骼病變,如腓骨和肋骨等,可行病變骨段切除。若骨破壞廣泛或局部切除後復發者,應做截肢術或關節離斷術。
骨纖維肉瘤對放射治療不敏感,放射治療僅作為舒缓治疗用於無法手術者,或作為術後輔助治療。
一般採用化學藥物治療,常用藥物為 Cisplatin 。術前化學治療沒有顯著效果,不常規使用。腫瘤位於或靠近大的神經、血管或關節,較難達到足夠深度的廣泛切除,術後可行周期性聯合化學治療。
預後
骨纖維肉瘤疾病無法徹底治癒,病人預後與組織學分級相關,也與病人的治療效果有關。
骨纖維肉瘤雖可通過手術切除,但腫瘤細胞可損及機體其他系統,可發生轉移,無法徹底治癒。
骨纖維肉瘤病人的生存期,主要跟其分化程度有關。高分化骨纖維肉瘤5年無瘤生存率為51%,低分化骨纖維肉瘤5年無瘤生存率為22%,病人的10年生存率為21%~28%,截肢後5年生存率約30%。
術後的第1、3、6、12個月應當遵醫囑複診,建議每年行一次全身體檢。
飲食
骨纖維瘤的飲食原則為宜清淡、忌油膩,注意補充營養,保證每餐食熱量攝入足夠來促使病人機體恢復。術後病人需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1~2周後恢復到軟質的普食,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
- 飲食宜清淡,忌食油炸等油膩食物,低脂飲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少吃紅肉,以免不利疾病恢復。
- 出院後注意給病人加強營養,適當補充維他命,家屬可給病人安排優質蛋白質飲食,搭配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證有充足的熱量攝入。
- 病人需多飲水,出院後繼續選擇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 待病人恢復普食後,應多食新鮮的瓜果、蔬菜。
- 限制含糖食品以及飲品的攝入。
照護
骨纖維瘤多通過手術來治療,故護理重點放在術後護理。術後家屬要積極給病人做心理疏導,遵醫囑輔助病人循序漸進的進行功能鍛煉。臥床期間保持床單幹淨,定時幫病人翻身,避免壓瘡出現。
僅行局部切除手術病人的護理
- 家屬幫助病人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
- 術後行石膏固定的病人,家屬應密切觀察患肢末端血運、感覺及運動情況。
- 病人進行健側肢體的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防止骨質疏鬆及廢用性肌肉萎縮。如果骨折固定可靠,關節的非負重活動應儘早進行。患肢的負重需要在術後6~8周後,進行X線檢查顯示骨癒合後進行。
需行截肢手術的病人術後護理
- 上肢截肢後1~2天可離床活動,下肢截肢後2~3天練習床上坐起。術後2週內在床上進行殘肢關節的主、被動活動,及肌肉的抗阻運動。2周後可不負重扶拐下床活動,讓病人練習站立平衡、屈膝平衡及扶椅進行單足跳。病人可使用拐杖或其他助行器具,並強化行走的技巧。初期鍛煉時家屬必須陪護以免意外損傷,術後2~3個月殘肢水腫消退後就可以穿戴假肢。
- 術後傷口癒合後殘端不可用油劑或乳膏塗擦,以免造成殘端皮膚破損、糜爛,可用溫水或中性肥皂輕輕的擦洗。
放療的護理
- 放療時病人應選擇儘量舒適的體位,儘量保持功能位,妥善處理好傷口,促進其癒合,如有感染應控制好後再行放療。
- 放療數日後即變紅,以後又呈棕色、毛髮脫落、脫屑,重者可有潰瘍和皮下組織壞死。末期可產生皮膚和皮下組織硬化、潰瘍、皮膚或軟組織惡性腫瘤,在照射中應避免刺激及摩擦,保持乾燥,防止感染,可以採用冰敷以及用乙醇擦拭,或塗敷刺激性小的消炎軟膏。
- 術後注意保持負壓引流通暢,家屬同時觀察並準確記錄引流液的顏色和量。
- 用藥如果出現過敏、發熱等不良反應應及時就醫。
截肢病人術後有截除肢體仍然存在的幻覺,並有較劇烈的殘端疼痛,對於這類病人家屬應予以心理開導,必要時尋求心理醫生給予心理治療。
- 病人術後需臥床,臥床期間應該保持床單清潔,定時幫助病人翻身,避免出現壓瘡。
- 家屬應注意幫助病人保持術後切口周圍的皮膚清潔,避免出現繼發感染,還需注意傷口有無出現滲血。
- 需要進行下肢手術只能病床上排便的病人,可在術前提前練習,排便時避免過度用力撕開傷口,如有便秘可遵醫囑使用開塞露等可使大便軟化的藥物。
預防
本病病因不明,無確切有效的預防手段。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日常注意防護,避免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