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概述
骨質疏鬆症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骨質疏鬆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停經後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病人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發生髖部骨折後一年之內,20%病人會死於各種併發症,約50%病人致殘,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 就診科別:
- 骨科
- 英文名稱:
- osteoporosi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骨折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乏力、疼痛、脊柱變形、骨折
- 好發人群:
- 停經後女性和老年男性
- 常用藥物:
- 枸櫞酸鈣、維他命D、 Alendronate Sodium 、依降鈣素
- 常用檢查:
- DXA骨密度檢查、定量CT、定量超音波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一般發生在女性停經後5~10年內。
老年骨質疏鬆症
老年骨質疏鬆症一般指70歲以後發生的骨質疏鬆。
特發性骨質疏鬆症(包括青少年型)
特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發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確。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
指由任何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和藥物及其他明確病因導致的骨質疏鬆,主要是由於疾病或藥物等原因所致的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和易於骨折的代謝性骨病。
病因
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骨質疏鬆與雌激素因素、遺傳因素、營養狀況,以及物理因素導致的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增加有關。好發於停經後女性以及老年男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影響骨代謝的疾病、藥物,都可誘發此病。
雌激素因素
雌激素對骨的作用主要為抑制骨吸收,女性骨質疏鬆主要病因之一是停經後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對破骨細胞的抑制作用減弱,破骨細胞的數量增加、壽命延長,導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強。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主要影響骨髓大小、骨量、結構、微結構和內部特性,父母骨質疏鬆會使子女骨質疏鬆發病率提高。
營養狀況
適當的鈣磷比值(一般為2:1)可以促進腸內鈣的吸收,而我國成年人的平均膳食鈣磷比值為1:3.2,這種高磷低鈣膳食消費模式可使鈣吸收減少。
物理因素
骨組織不斷經歷著損壞、吸收、重建循環,當缺乏體力活動的有效刺激,身體形成的新骨量少於破壞的骨量時,則可發生負平衡,導致骨礦鹽嚴重丟失。
不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長期臥床、體力活動少、吸菸、過量飲酒、過多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進食障礙、營養失衡、蛋白質攝入過多或不足、鈣和維他命缺乏、體質量過低等。
影響骨代謝的疾病
包括性腺功能減退症等多種內分泌系統疾病、風濕免疫性疾病、胃腸道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肌肉疾病、慢性腎臟及心肺疾病等。
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包括糖皮質類固醇、抗癲癇藥物、芳香化酶抑制劑、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抗病毒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和過量甲狀腺激素等。
骨質疏鬆是常見病,我國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女性為20.7% ,男性為 14.4%。6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明顯增高,女性尤為突出。
停經後女性
停經後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對破骨細胞的抑制作用減弱,破骨細胞的數量增加、壽命延長,導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強。
老年男性
由於中老年男性機體功能減退,運動減少,骨骼成骨細胞減少。
症狀
骨質疏鬆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因而被稱為"寂靜的疾病"或 靜悄悄的流行病"。但隨著病情進展,骨量不斷丟失,骨微結構破壞,病人會出現骨痛、脊柱變形,甚至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等後果,部分病人可沒有臨床症狀,僅在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等嚴重併發症後才被診斷為骨質疏鬆。
疼痛
骨質疏鬆病人可出現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時、起坐時及長時間行走後出現,夜間或負重活動時疼痛加重,並可能伴有肌肉痊孿,甚至活動受限。
乏力
病人表現為容易乏力,簡單勞動後勞累加重,負重能力明顯下降。
骨折
病人輕微外力和簡單運動即可發送骨折,且癒合時間較常人更長、也易發生二次骨折,稱為脆性骨折,好發於胸腰椎,其次為髖部、前臂遠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蹠骨、骨盆等部位。
脊柱變形
嚴重骨質疏鬆病人,因椎體壓縮性骨折,可出現身高變矮或駝背等脊柱畸形。多發性胸椎壓縮性骨折可導致胸廓畸形,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嚴重的腰椎壓縮性骨折可能會導致腹部臟器功能異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脹、食慾減低等不適。
部分病人有恐懼、焦慮、憂鬱、自信心喪失等,老年病人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後缺少與外界接觸和交流,會給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
骨折
通常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輕微外力時發生骨折,骨折發生的常見部位為椎體(胸、腰椎)、髖部(股骨近端)、前臂遠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腓骨、骨盆等部位亦可發生骨折。
看醫
骨質疏鬆的防治應貫穿於生命全過程,骨質疏鬆性骨折會增加致殘率或致死率,經期婦女和老年男性應定期體檢,骨質疏鬆病人應早就醫,可通過DXA檢測骨密度、定量CT等檢查進行確診。
- 停經期婦女和老年男性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一旦體檢中發現骨質疏鬆的體徵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發現全身骨痛、脊柱變形症狀,高度懷疑骨質疏鬆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骨質疏鬆的病人,若摔倒及物理撞擊導致骨折則應立即就醫。
當病人出現全身疼痛、乏力、骨折等症狀時,應該及時去骨科就診。
- 最近又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呢?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全身疼痛、脊柱畸形等)
- 是否抽菸、酗酒?有喝咖啡的習慣嗎?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是否使用過藥物?
DXA檢測骨密度
其主要測量部位是中軸骨,包括腰椎和股骨近端。T值大於-1正常,在-1至-2.5為骨量減少,小於-2.5為骨質疏鬆。
定量CT
應用已知密度的體模(phantom)和相應的測量分析軟體測量骨密度的方法,該方法可分別測量松質骨和皮質骨的體積密度,可較早的反映骨質疏鬆初期松質骨的丟失狀況。定量CT值低於80mg/公分3為骨質疏鬆,80~120mg/公分3為低骨量。
定量超音波
主要是感興趣區(包括軟組織、骨組織、骨髓組織)結構對聲波的反射和吸收所造成超音波信號的衰減結果,通常測量部位為跟骨。系統評價結果顯示,定量超音波預測骨質疏鬆的曲線下面積(Auc值)為0.71~0.76。
X線
骨質疏鬆病人易合併骨折,胸腰椎X線側位平片可作為判定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首選的檢查方法。一旦發生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即可診斷為嚴重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的診斷主要基於DXA骨密度測量結果和(或)脆性骨折。
- DXA骨密度測量結果,T值大於-1正常,在-1至-2.5為骨量減少,小於-2.5為骨質疏鬆。
- 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輕微創傷或日常活動中即發生的骨折,如髓部或椎體發脆性骨折,不依賴於骨密度測定,臨床上即可診斷骨質疏鬆,而在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遠端發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測定顯示低骨量(-2.5<T值<-1.0),也可診斷骨質疏鬆。
轉移性骨腫瘤
肺癌、攝護腺癌可轉移至骨,其初期表現與骨質疏鬆類似。轉移腫瘤一般有原發灶症狀(如肺癌有咳嗽、咳血及胸痛;攝護腺癌有血尿、排尿困難),可通過骨掃描或磁振造影明確診斷。
先天性脊柱畸形
該疾病主要是因為先天發育異常所導致的疾病,一般從小就患病,可通過查體和病史進行鑑別。
治療
骨質疏鬆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礎措施,主要是加強營養及選擇合適的運動,並服用合適的抗骨質疏鬆藥物,最後輔以復健治療,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加強營養
建議攝入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推薦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0.8~1.0g/kg體質量,並每天攝入牛奶300ml或相當量的奶製品。
規律運動
運動可改善機體敏捷性、力量、姿勢及平衡等,減少跌倒風險。運動還有助於增加骨密度,適合於骨質疏鬆病人的運動包括負重運動及抗阻運動,推薦規律的負重及肌肉力量練習,以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肌肉力量練習包括重量訓練,其他抗阻運動及行走、慢跑、太極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運動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鈣劑
碳酸鈣
含鈣量高,吸收率高,易溶於胃酸,常見不良反應為上腹不適和便秘等。
枸櫞酸鈣
含鈣量較低,但水溶性較好,胃腸道不良反應小,有可能減少腎結石的發生,適用於胃酸缺乏和有腎結石風險的病人。
維他命D
充足的維他命D可增加腸鈣吸收、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風險,維他命D不足可導致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增加骨吸收,從而引起或加重骨質疏鬆。同時,補充鈣劑和維他命D可降低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
抑制破骨細胞的藥物
Alendronate Sodium
增加骨質疏鬆病人骨密度,降低發生錐體、非椎體骨折的風險,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者慎用。
唑來膦酸
增加骨質疏鬆病人骨密度,降低發生錐體、非椎體骨折的風險,低鈣血症者慎用,嚴重維他命D缺乏者需注意補充足的維他命D。
抑制骨吸收的藥物
降鈣素是一種鈣調節激素,能抑制破骨細胞的生物活性、減少破骨細胞數量,減少骨量丟失並增加骨量。
依降鈣素
增加骨質疏鬆病人腰椎和髓部骨密度,降低椎體骨折的風險。
鮭降鈣素
增加骨質疏鬆病人腰椎和憤部骨密度,降低錐體及非錐體骨折的風險。
性激素補充劑
可以選擇雌激素或者是孕激素,常用於更年期和停經期後的女性,主要是用來針對停經症狀的藥物。
骨質疏鬆手術治療有核心減壓、帶血管骨移植術、血管植入術、骨支架術,但是手術治療痛苦大、費用高、恢復期長、局限性廣,對於骨質疏鬆初期治療效果不是很好。
根據中醫藥"腎主骨,脾主肌肉"及"氣血不通則痛"的理論,治療骨質疏鬆以補腎益精、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為基本治法。中藥治療骨質疏鬆多以改善症狀為主,經臨床證明有效的中成藥可按病情選用。可能改善本病證侯的,且藥物有效成分較明確的中成藥主要包括骨碎補總黃酮、淫羊霍苷、人工虎骨粉。
停經期女性可補充刺激素治療,能減少骨丟失,降低骨質疏鬆性椎體、非椎體及髓部骨折的風險,是防治停經後骨質疏鬆的有效措施。
預後
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可延緩疾病進展和治癒,但引起的骨折可能伴有慢性疼痛、殘疾,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骨質疏鬆病人需定期檢查,根據骨密度檢測查看骨質疏鬆程度。
骨質疏鬆能治癒,一般需要根據病因治療。
一般經過治療後不會影響病人壽命,如果不能完全恢復,脆性骨折可能伴隨慢性疼痛、殘疾,嚴重者併發死亡。
骨質疏鬆應該追蹤治療,治療期間每月複查一次骨密度,以後定期檢查骨密度。
飲食
骨質疏鬆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骨的發生,需充足、均衡的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忌食辛辣、溫熱食物,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低糖飲食
高糖會導致鈣的吸收差,加重骨質疏鬆,還可能會影響到我們體內的血糖平衡。身體長期處於血糖失衡的狀態,可能會引起身體虛弱、免疫力下降,還可能會誘發糖尿病的風險,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少鹽飲食
如果過咸會增加鈣元素的流失,加重骨質疏鬆。
高蛋白飲食
每天必須攝入一定的蛋白,如雞蛋、瘦肉、魚肉、牛奶。
照護
骨質疏鬆病人注意避免跌倒,不睡軟床,合理用藥,適當運動,多曬太陽,保持心情愉快、培育自信,利於疾病健康。定期到醫院複診,複診時做骨密度檢測。
日常鍛煉
應根據病人個人情況安排合適的運動方式,推薦規律的負重及肌肉力量練習,以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
健康指導
骨質疏鬆病人不能睡軟床,因容易骨折,病人日常注意防止跌倒,外出檢查需有專人陪護。
注意避免骨折,合併骨折病人癒合能力下降,易導致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預防
骨質疏鬆的主要預防目標包括改善骨髓生長發育,維持骨量和骨質量,主要措施包括合理的運動和適當的補充鈣劑。
更年期女及老年男性應初期篩檢,懷疑有骨質疏鬆和骨折的病人應初期篩檢。
經常運動
運動是預防骨質疏鬆非常重要的手段,合理運動對預防骨質疏鬆很有幫助,尤其是老人要堅持每天散步。
適當補鈣
骨骼是不能缺少鈣的,鈣對維持骨骼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如果骨骼中缺少鈣,就會導致骨質疏鬆。因此,如果是先天鈣攝入不足的人或者是停經後的女性,都需要適當的補充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