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發育不良
概述
腦發育不良是指多種因素導致的大腦、小腦等發育異常,包括顱骨裂、腦穿通畸形、前腦無腦畸形、腦膜膨出、無腦回畸形、蜘蛛網膜囊腫、胼胝體發育不全、第四腦室孔閉塞症候群、小腦發育不良等,臨床表現、治療及預後因腦發育不良的病因和部位而異。腦發育不良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姿勢障礙、智力障礙等,是造成殘疾的最大一組疾病,一旦導致腦組織嚴重損害,治療極為困難,故初期預防極為重要。
- 就診科別:
- 神經內科、兒科
- 英文名稱:
- brain dysplasia
- 疾病別稱:
- 腦發育遲緩症候群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智力低下、視覺聽覺缺陷、語言障礙
- 治療周期:
- 終生治療
- 臨床症狀:
- 運動障礙、姿勢障礙、智力障礙、知覺障礙、語言障礙
- 好發人群:
- 父母為近親婚配者、母親懷孕年齡在16歲以下或40歲以上
- 常用藥物:
- 三磷酸腺苷、 Carbamazepine 、 Phenytoin Sodium
- 常用檢查:
- 基因檢測、X線檢查、CT檢查、腦電圖
病因
腦發育不良患兒主要表現為智力落後,病因多為遺傳因素,也可能有生產過程損傷等因素和病史。
- 父母為近親婚配。
- 母親懷孕年齡在16歲以下或40歲以上。
- 母親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
- 母親在懷孕初期有病毒感染史。
- 母親有習慣性流產、先兆性流產、妊娠高血壓、羊水過多史。
- 生產過程為早產、急產、引產、剖腹產小兒。
- 出生後有新生兒窒息、缺氧、核黃疸等病史。
腦發育不良是少見病,目前對於該病的流行病學的調查缺乏明確的數據。本病主要好發於母親有習慣性流產等,小兒出生後存在窒息、缺氧、核黃疸等病史,發病率大約為1.5‰~5‰。
- 父母為近親婚配者。
- 母親懷孕年齡在16歲以下或40歲以上。
- 母親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病毒感染史。
- 多見於早產、急產、引產、剖腹產的兒童。
- 出生後有新生兒窒息、缺氧、核黃疸的兒童。
症狀
腦發育不良病人的主要症狀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運動障礙
腦發育不良病人的運動能力低於同年齡的正常孩子,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礙程度輕的病人只是手、腳動作稍顯得不靈活或笨拙,嚴重的病人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些病人甚至不會翻身、坐起、站立以及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姿勢障礙
腦發育不全病人身體的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在運動時或靜止時姿勢彆扭,左右兩側不對稱,有些嚴重的病例頭部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處于堅直正中位置,而是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
智力障礙及知覺障礙
在所有的腦發育不全病人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1/4。大部分病人對刺激過敏或無反應,有些病人會出現知覺固定以及背景和圖形失調的表現。
語言障礙
大多數腦發育不全病人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有的表現為語言表達困難或構語困難,有的表現為發音不清或口吃,有的還表現為失語症,即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自己無法講話,這種情況尤其以手足徐動型的腦發育不全占比例為大。
智力低下
腦發育不良常伴有智力低下,即弱智,要初期診斷,堅持治療。如果有抽搐發作,應儘快到醫院進行確診,儘早控制住抽搐並開始進行功能訓練。對於患兒的智力低下要加強教導,給予適度的聲音、顏色、形象刺激,促進患兒智力發育。
視覺、聽覺缺陷
腦發育不良會併發視覺、聽覺缺陷,應儘早診治,儘量糾正。患兒可能出現斜視、屈光不正、眼球顫抖、眼球活動障礙燈缺陷,應儘快就診,配眼睛糾正屈光不正,必要時手術糾正眼球活動障礙;對於聽覺障礙的患兒可佩戴助聽器幫助提高聽力。
語言障礙
腦發育不良患兒聽力障礙者常伴有語言障礙,如果專門治療後症狀無改善,要儘量利用觸摸、手勢、圖形等方式和形式與患兒溝通。家長應儘量學習和掌握運用語言訓練的方法,選擇的方式應是兒童最為喜愛和適應的。
看醫
對於有疑似腦發育不良臨床表現的病人,如出現多睡或入睡後易驚、注視能力異常、雙下肢僵硬,應該及時就診,進行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
嬰幼兒出現多睡或入睡後易驚、注視能力異常、雙下肢僵硬、運動發育落後、表情淡漠、不哭不鬧、不與人交流、不易興奮、對外界刺激不感興趣、仰臥時手腳活動少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兒科或神經內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父母是否是近親結婚?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智力障礙、運動障礙等)
- 母親懷孕年齡是否在16歲以下或40歲以上?
- 母親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
- 母親是否在懷孕初期有病毒感染史?
- 母親是否有習慣性流產、先兆性流產、妊娠高血壓、羊水過多史?
- 生產過程為早產、急產、引產、剖腹產小兒?
- 出生後有新生兒窒息、缺氧、核黃疸等病史?
體格檢查
患兒有腦發育不良的表現,體格檢查有腦發育不良的體徵。
孕期檢查
妊娠期女性在孕期檢查(主要是超音波)發現腦發育不良。
基因檢測
與基因突變等有關的腦發育不良,可通過基因檢測明確診斷。
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CT檢查、磁振造影等影像學檢查的改變,可為診斷提供依據,可見顱骨、腦回、灰質等結構的異常改變。
其他
腦電圖、誘發電位檢查等可了解腦電活動及神經通路,對診斷有提示意義。
- 體格檢查提示腦發育不良的診斷。
- 基因檢測可有基因突變的表現。
- 影像學檢查如X線、CT、磁振造影等,可見顱骨、腦回、灰質等結構的異常改變。
- 腦電圖、誘發電位檢查提示腦電活動及神經通路異常。
腦發育不良病人有典型的症狀且結合特殊病史,通常無需與其他疾病相鑑別。
治療
腦發育不良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療,臨床中主要遵循對症治療為主的治療原則,如抗癲癇藥物、矯形術等治療。
以對症治療為主,新生兒等用藥應考慮藥物對整體發育的影響,如小腦發育不良出現小腦萎縮症者可選擇5-羥色胺能藥物等改善症狀,B群維他命、三磷酸腺苷等有助於改善腦功能和代謝;發生癲癇者使用抗癲癇藥物,如 Carbamazepine 、 Phenytoin Sodium 等。
腦發育不良病人一般無相關手術治療措施。
預後
腦發育不良目前還無法治癒,但是病人經過有效且規範的治療,能夠減輕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
腦發育不良為終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癒。
腦發育不良病人如果護理得當且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腦發育不良病人應注意出生後母乳餵養,及時添加輔食,必要時可人工餵養,以滿足生長發育及恢復的需要。
五穀類
黃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大豆磷,有良好的健腦效果;蠶豆含有大量的鈣、鋅等微量營養素,可以有助於調節大腦和神經組織。
肉類
肉類含有大量的DNA和豐富的卵脂磷及胺基酸,可以為腦細胞提供足夠的營養素,有補腦益智的療效。
水果類
水果可以增強體質、記憶力及補腦益智,消除腦部疲勞感。
照護
腦發育不良病人的護理以衛生及飲食護理為主,還需避免發生意外傷及感染或在感染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等。
- 室內環境室內宜溫暖、陽光充足、通風良好,定期用紫外線照射消毒,地面經常用消毒液拖擦。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按時起居,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尤其對於體質虛弱的患兒更應注意保暖,以避免風寒,預防感冒。天氣晴暖時可帶領患兒到戶外陽光下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並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以增強體質,阻止病勢進一步發展,促進生長發育。
- 做好患兒的清潔衛生,定期洗浴並及時更換衣服、床單、被褥等。
- 腦發育不良患兒因發育遲緩,各種動作的發育均遲於同期的健康小兒,患兒行動不便故應有專人守護,同時需要注意安全,以免造成跌仆傷、燙傷等意外傷害。
- 預防感染,按時接受預防接種。
- 腦發育不良患兒要及早的進行干預並且治療,及時帶患兒醫院進行檢查和訓練,對異常的細胞進行調節。
- 適量服用相應藥物,促進大腦發育的作用,在用藥的時候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能盲目用藥。
- 病症嚴重時要進行細胞治療,使神經發育恢復正常。
預防
腦發育不良是造成殘廢的最大一組疾病,一旦導致腦組織嚴重損害,治療極為困難,故初期預防極為重要。
- 不要近親婚配。
- 懷孕年齡不可過大或過小。
- 對有精神病家族史或男女一方為腦發育不良者,儘可能節育。
- 對孕婦要做好產前檢查和孕期保健,同時要預防感染,酌情處理慢性疾病。
- 預防可能影響腦發育的產前、產時及產後的各種不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