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
概述
尿路感染是由各種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在泌尿系統異常繁殖所致的尿路急性或慢性炎症,簡稱尿感,一般都會表現為頻尿、急尿、尿痛等症狀。主要是通過藥物來治療疾病,藥物上要選擇抗生素類藥物,在平時也要注意個人衛生,定期清洗。
- 就診科別:
- 泌尿外科、男科、婦科、腎內科
- 英文名稱:
- 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
- 疾病別稱:
- 淋證、熱淋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腎乳頭壞死、腎周圍膿腫
- 治療周期:
- 下尿路感染3~7天、上尿路感染7~14天
- 臨床症狀:
- 發熱、腰痛、頻尿、急尿、尿痛
- 好發人群:
- 育齡期婦女、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尿路畸形病人、尿路阻塞病人
- 常用藥物:
- 青黴素、普拿疼、非那吡啶
- 常用檢查:
- 尿沉渣鏡檢、清潔中段尿培養、細菌培養
根據感染部位分類
上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輸尿管炎)、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
根據臨床有無症狀分類
有症狀尿路感染、無症狀尿路感染。
根據有無尿路異常分類
複雜性尿路感染、非複雜性尿路感染。
根據兩次感染的關係分類
孤立感染、反覆發作性感染。
病因
尿路感染大部分為革蘭陰性桿菌入侵尿道所致,少部分院內感染、複雜性或復發性尿路感染。尿路器械檢查後發生的尿路感染,由腸球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氏菌、綠膿桿菌所致。
尿路阻塞
各種原因引起的泌尿路阻塞,如腎及輸尿管結石、尿道狹窄、泌尿道腫瘤、攝護腺肥大等均可引起尿液瀦留,使細菌容易繁殖而產生感染;妊娠子宮壓迫輸尿管、腎下垂或腎盂積水等均可使尿液排泄不暢而患病。
泌尿系統畸形或功能異常
如腎發育不全、多囊腎、海綿腎、鐵蹄腎、雙腎盂或雙輸尿管畸形及巨大輸尿管等,均易使局部組織對細菌抵抗力降低;神經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失常,導致尿滯留和細菌感染。
留置尿管及器械檢查
留置尿管、膀胱鏡檢查、泌尿道手術均可引起局部黏膜損傷,並把前尿道的致病菌帶入膀胱或上尿路而致感染。一次導尿後持續性菌尿的發生率為1%~2%;留置尿管4天以上,則持續性菌尿的發生率高達90%以上,並有致嚴重腎盂腎炎和革蘭陰性敗血症的危險。
女性尿路解剖生理特點
女性尿道口與肛門接近,尿道長度較男性短,僅3~5公分,且直而寬,尿道括約肌作用較弱,故細菌易沿尿道口上升至膀胱。尿道周圍的局部刺激(如月經期)、婦科疾病(陰道炎、子宮頸炎等)、性激素變化(妊娠期、產後及性生活時)等均可導致陰道、尿道黏膜改變而利於致病菌入侵。男性分泌的攝護腺液具有抗菌作用,故成年女性尿感的發生率高於男性8~10倍。
機體抵抗力減弱、高齡及全身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腹瀉、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尿路感染的發生率較高。
細菌感染
最常見的細菌是革蘭陰性桿菌,主要是大腸埃希菌,常見於無症狀性細菌尿、非複雜性尿路感染。
其他病原體感染
例如腺病毒,可以引起兒童和年輕人的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另外還有其他病原體如結核桿菌、衣原體或者真菌也可以引起尿路感染。
- 尿路感染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發病率和年齡、性別密切相關。
- 女性常見尿路感染,約5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曾患過尿路感染,性生活活躍期青年女性尿感的發生率高,膀胱炎發生率約為每年5例/1000人。男性發病率較低,50歲以下的健康男性發病率為每年0.5~0.8例/1000人。
- 老人發病率明顯上升,長期臥床的老年女性和男性分別增高至53%和37%。留置尿管相關的尿路感染是最常見的醫院內獲得性感染。
由於小兒發育不完全和老人機體機能的下降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容易發生此疾病;尿路存在梗阻導致排尿困難,有可能會造成尿液的逆流,所以發生此病;育齡期女性由於激素的變化和尿路較短,發生此病的機率較高。
症狀
尿路感染的典型症狀是膀胱刺激征,即表現為頻尿、急尿、尿痛。不同病變類型症狀會有區別,比如腎盂腎炎一般會出現發熱、腰痛,而無症狀尿路感染可能沒有任何不適。
急性單純性膀胱炎
常見於健康年輕女性,臨床主要表現為典型的尿路刺激症狀和恥骨上疼痛,一般無明顯的全身感染症狀。
反覆發作性膀胱炎
膀胱炎反覆發作主要源於重新感染,少數為復發。重新感染是抗感染治療後細菌消失,停止治療後由不同致病菌重新引起的感染。一般在停藥6週或在細菌學檢查和尿液檢查持續正常3周後發生的再次感染,支持重新感染。復發是指治療後細菌消失,但停藥後6週內復發,致病菌與前次相同。
急性腎盂腎炎
可出現明顯的全身感染症狀,表現為寒戰、發熱,可伴噁心、嘔吐,體溫多在38~39℃,甚至高達40℃,伴或不伴腰痛、尿路刺激症狀。
慢性腎盂腎炎
病人可出現低熱、頻尿、尿痛和腰部酸痛等症狀,有時候也可以出現無症狀的細菌尿。
複雜性尿路感染
可表現為無症狀菌尿、膀胱炎、腎盂腎炎,主要見於泌尿系統解剖和(或)結構異常、基礎腎臟病變和全身性病變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的個體,容易出現耐藥菌株的感染。
無症狀尿感
病人無任何尿路感染症狀,排除尿液污染後,連續兩次清潔中段尿培養的細菌菌落計數均≥103CFU/ml而<105CFU/ml,且為相同菌株。
尿路感染如能及時治療,併發症很少,但伴有糖尿病或者存在複雜因素的腎盂腎炎未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當,可能出現下列併發症:
腎乳頭壞死
腎乳頭及其鄰近腎髓質缺血性壞死,常發生於伴有糖尿病或尿路阻塞的腎盂腎炎,為其嚴重併發症,主要表現為寒戰、高熱、劇烈腰痛或腹痛和血尿等,可同時伴發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或急性腎衰竭。當有壞死組織脫落從尿中排出,阻塞輸尿管時可發生腎絞痛。靜脈腎盂造影可見腎乳頭區有特徵性「環形斑」,宜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抗生素應用等。
腎周圍膿腫
為嚴重腎盂腎炎直接擴展而致,多有糖尿病、輸尿管結石等易感因素。致病菌常為革蘭陰性桿菌,尤其是大腸桿菌。除原有症狀加劇外,常出現明顯的單側腰痛,且在向健側彎腰時疼痛加劇。治療主要是加強抗感染治療和局部切開引流。
看醫
尿路感染治療的目的在於緩解症狀、清除潛在感染源、預防和治療全身膿毒血症、預防併發症。治療應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且應選擇腎毒性小、不良反應少、尿液內有較高藥物濃度的抗生素。還應根據病變的部位、病情的嚴重程度及是否存在複雜因素而合理用藥和確定療程,病情嚴重者應聯合用藥。
當出現如下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 頻尿、急尿、尿痛症狀比較明顯,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或者工作;
- 除了頻尿、急尿、尿痛,病人還伴有腰痛、發熱,需要及時就醫;
- 老年病人由於抵抗力比較低,症狀可能不明顯,需要及時送醫,避免延誤病情
- 病人懷孕期間出現症狀應及時就醫。
- 如病人本身患有糖尿病,在此期間出現症狀要及時就醫。
- 單純尿路感染可至泌尿外科、男科就診。
- 如果伴有輸尿管結石或者尿路畸形,建議至泌尿外科治療。
- 如果是婦女患有此疾病可去婦科就診。
- 如出現血尿、蛋白尿、肌酸酐升高等表現時一般提示有腎臟的損傷,可去腎內科就診。
- 有什麼不適症狀?(如頻尿、急尿、尿痛)
- 不適症狀持續了多久?
- 有長期服用激素病史嗎?
- 對什麼藥物過敏嗎?
- 有哪些基礎疾病,如糖尿病?
體徵檢查
病人一般有頻尿、急尿、尿痛的症狀,並且叩擊病人腰部會有輕微疼痛的感覺。
尿沉渣鏡檢
- 觀一般混濁伴腐敗味,40%~60%急性尿感的病人會出現鏡下血尿,甚至出現肉眼血尿,尿蛋白定性與定量檢查一般正常。
- 即尿白血球增多,未離心新鮮尿液白血球≥10個/μl或離心尿液白血球≥5個/高倍視野(≥5/HP)。
- 白血球酯酶活性可反映尿液中白血球的數量,當白血球超過10個/mm^3時呈陽性反應,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75%~96%和94%~98%。
- 酸鹽是試紙法篩檢尿路感染的特異性指標之一。尿路感染多由革蘭陰性桿菌引起,多數革蘭陰性菌具有硝酸鹽還原酶,能將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利用亞硝酸鹽與試紙的重氮鹽反應,使試紙變色,從而反映有無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具有一定的特異性,但敏感性略低,僅50%左右。
病原體檢查
清潔中段尿培養
傳統標準將清潔中段尿培養菌落計數≥105CFU/ml稱為有意義的菌尿,如無尿路感染症狀,則要求連續兩次培養菌落計數均≥105CFU/ml,且兩次菌株相同。臨床上部分尿感病人,菌落計數可以<105CFU/ml,可能與初期抗感染治療等因素有關。
膀胱穿刺尿細菌培養
診斷尿路感染最準確的方法,符合率為100%。穿刺點在恥骨聯合上1公分處,常規消毒局部麻醉後,穿刺針在穿刺點垂直刺入,抽取尿20~30ml送培養。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導致耐藥菌株的大量出現,因此,尿液培養的同時,應常規進行細菌藥物敏感試驗以指導用藥。
影像學檢查
複雜性尿路感染,尤其臨床懷疑存在泌尿道畸形和(或)梗阻時應行影像學檢查,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超音波、靜脈腎盂造影、逆行造影、CT、磁共振或放射性核素腎顯像等。
- 典型的尿路感染有尿路刺激症(頻尿、急尿、尿痛)、感染中毒症狀、腰部不適等。
- 結合尿液常規檢查和尿液細菌學檢查,凡是有真性細菌尿者即可診斷為尿路感染。
- 無症狀性細菌尿的診斷主要依靠尿細菌學檢查,要求兩次細菌培養均為同一菌種的真性菌尿。
全身感染性疾病
上尿路感染的全身症狀較明顯,易誤診為流行性感冒、瘧疾、膿毒症、傷寒,通過病史、注意有無尿路刺激征、腎區叩壓痛、尿液常規及細菌學檢查等可以鑑別。
腎乳頭壞死
半數以上的腎乳頭壞死發生於糖尿病病人,多繼發於尿路感染,也可見於濫用非類固醇抗炎藥及尿路阻塞者。腎乳頭對缺血敏感,當腎小動脈血流緩慢,缺血到一定程度,則可發生腎乳頭壞死。臨床表現與典型的腎盂腎炎相似,但壞死組織脫落從尿中排出可引起腎絞痛、腎功能不全甚至腎衰竭,梗阻也可引起嚴重的膿毒症。逆行腎盂造影可見腎乳頭不規則、腎盂(腎盞)擴張和顯影劑侵入腎實質圍繞腎乳頭形成月牙形的「環形征」。
急性尿道症候群
也稱無菌性頻尿排尿不適症候群,有時與下尿路感染的臨床症狀相似,但前者尿沉渣鏡檢正常,尿細菌檢查陰性。急性尿道症候群約占尿路刺激征的30%,病因不明,可能與局部刺激、性生活導致的創傷、外用避孕藥的使用有關,部分病人可能與焦慮性神經症有關。
治療
尿路感染治療的目的在於緩解症狀、清除潛在感染源、預防併發症。治療應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症狀較輕者可以先嘗試家庭治療,如症狀改善,則不需要過多的治療;症狀較重者或者病情發生擴散者可以在進行額外的抗生素聯合治療。如果病人是在疾病發作期,應選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同時要注意多喝水、多排尿,多吃一些含維他命的食物或者水果。
急性期注意休息,多飲水、勤排尿。發熱的病人需要清淡飲食,膀胱刺激征明顯者可以服用碳酸氫鈉片鹼化尿液來緩解症狀,服用磺胺類抗生素的病人應該注意尿路結晶形成的同時還應該增強藥物的抗菌活性。
抗生素
對於尿路感染可以使用青黴素類、頭孢類、喹諾酮、磺胺類和甲氧苄啶等藥物口服或者靜脈滴注,選用致病菌敏感、腎毒性小、副作用少的抗生素。
非那吡啶
可用於處理因尿路感染導致的尿痛和尿道燒灼感。
烏洛托品
一般可用於泌尿道的感染,比如膀胱炎、腎盂腎炎,使用其他抗生素效果不好的可以使用此藥品,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容易引起皮膚的皮疹或搔癢。
其他
可應用鎮痛藥物,緩解不適症狀,包括普拿疼和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如布洛芬等,治療效果較好。
尿路感染多無手術治療。
預後
尿路感染總體預後較好,單純性急性尿感易於治癒,治癒率可達90%,治療失敗者僅占10%,復發者僅為少數,預後較好。複雜性尿感治療難度較大,治癒率僅為20%。複雜性尿感導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較為常見,預後不良。
單純性急性尿路感染大部分能夠治癒,複雜性尿路感染僅少部分能夠治癒。
尿路感染病人如果治療及時,護理得當,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急性尿路感染病人一般一周後複查。
飲食
病人病情沒有痊癒之前,要進食熱量高、富含纖維素和維他命C的食物,注意多喝水、多排尿,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
- 注意清淡飲食,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比如辣椒、火鍋、燒烤、油炸食物。
- 在使用消炎藥治療期間,絕對禁止飲酒。
- 如果是糖尿病病人,需要控制好飲食,避免血糖過高。
- 多飲水,多排尿沖洗尿道。
照護
病人需要注意會陰部衛生,保持外陰乾燥、清潔。注意多飲水,促進腎臟排出更多的尿液,將泌尿系統中的細菌以及污染物沖刷出體外。
- 尿路感染病人需要多喝水、勤排尿,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
- 及時更換衣物和被褥,穿著吸汗透氣的棉質內褲,保持寬鬆、乾燥。
- 對於女性非複雜性尿路感染,一般會使用預防性的抗生素療法。
密切關注病人有無發熱以及腰部脹痛不適,因為當下尿路感染加重引起上尿路感染時,一般會出現發熱以及腰痛等症狀。
病人必須按時、按量用藥,不可擅自減、停、換藥,治療期間禁止飲酒。
預防
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育齡期女性容易出現尿路感染,在生活中需要特別注意保持私密處的衛生,多飲水,均衡飲食,加強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糖尿病病人控制好血糖。常常會有反覆感染的病人,此類病人常常建議病人使用抗生素預防,可以隔日使用抗生素或者發生性行為後及時服用抗生素。
篩檢人群
育齡期婦女、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尿路畸形病人、尿路阻塞(輸尿管結石、攝護腺肥大)病人。
篩檢項目
尿亞硝酸鹽測定、尿液常規、尿細菌培養。
- 平時多飲水,注意保暖,適當鍛煉增強抵抗力。
- 穿著吸汗透氣的棉質內褲,保持寬鬆、乾燥。
- 女性建議性交完成以後應立即排尿,避免使用有殺精劑的保險套等。
- 男性建議經常清洗陰莖,保持陰莖部的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