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副耳

概述

副耳是除正常耳廓外,在耳屏前方或在頰部、頸部又有皮膚色澤正常之皮贅突起,大小和數目、形態多樣,內可觸及軟骨,部分形似小耳廓,屬第一、二鰓弓發育異常所致,此類病例常伴有其他頜面畸形。

就診科別:
耳鼻喉科
英文名稱:
accessory auricle
疾病別稱:
耳贅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1週
臨床症狀:
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突起結構
好發人群:
有本病家族史者
鑑別診斷:
常用檢查:
一般查體

病因

副耳是由於第一、二腮弓發育異常所致,屬於一種先天性畸形,常伴有其他頜面畸形、遺傳因素以及其母親在妊娠時有無感染史、服藥史等因素容易誘發本病。

主要病因

胚胎第6週在第1鰓弓、第2鰓弓上形成的6個丘樣結節逐漸隆起、融合、捲曲,至胚胎第3個月,合成耳廓錐形。其中第1結節發育為耳屏及耳垂的前部,第2、第3結節發育為耳輪腳,第4、第5結節發育為對耳輪與耳輪,第6結節發育為對耳屏及耳垂的後部,第1、第2鰓弓之間的鰓溝中央的上半部形成耳甲,下半部成為屏間切跡。隨著胚胎發育,耳廓體積增大。在胚胎3個月內因遺傳因素、藥物損害或病毒感染等影響耳廓的發育均可出現耳廓畸形,出生後9歲時耳廓大小接近成人。

誘發因素

遺傳因素、其母親在妊娠時有無感染史、服藥史等因素容易誘發本病。

流行病學

單側畸形較多見,為雙側的3-6倍,男性比女性多發。

好發人群

有本病家族史者有可能好發本病。

症狀

副耳多位於從耳屏前到口角的連線上,大小及數目不等,有人單側發生,也有人雙側都長有副耳。副耳內多長有軟骨,常與正常耳朵的軟骨相連。多數人的副耳一般在7~8歲時不再生長,常伴有頜臉部畸形,可影響臉部外觀,對病人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典型症狀

副耳多位於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形態多種多樣,有的像個小耳朵,有的呈半月狀,還有的只是一個小肉柱或小圓包。副耳可單發或多發,內含有軟骨組織和小血管,個別副耳旁有瘺管口。

其他症狀

此類病例常伴有其他頜臉部畸形。

併發症

本病可影響臉部外觀,對病人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看醫

副耳肉眼即可明顯觀察出,當病人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有的突起的結構,影響外觀時,需要及時就醫,併到醫院由醫生檢查,進行診斷。

就醫指征

出現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有的突起的結構時,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頜臉部畸形,可到相應科別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副耳出現的時間?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平時有什麼症狀?
  • 家裡人有無本病?
需要做的檢查

常規查體即可。

診斷標準

本病診斷不難,查體見位於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的突起結構,其形態多種多樣,即可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

治療

治療原則為手術切除副耳,一般術後1週左右即可恢復,大多數副耳切除術可從根部切除,同時切除所含的軟骨組織和血管,本病無需藥物治療。

治療周期
一般術後1週左右即可恢復。
藥物治療

本病無需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

大多數副耳切除術可從根部切除,同時切除所含的軟骨組織和血管。如還有過多的皮膚,還應進行去除或行Z成形術方能收到較理想的整形效果。有瘺管的副耳,切除時需要一些特殊處理技巧。

預後

副耳的預後良好,經過積極的治療是可以治癒的,一般不會影響壽命,需要術後3個月複診。

能否治癒

本病經過積極的治療是可以治癒的。

能活多久

本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病人一般術後3個月複診。

飲食

本病無特殊飲食注意事項。

飲食調理

本病無特殊飲食注意事項。

照護

此病的護理主要是心裡護理,病人可因耳部或其他頜臉部畸形而痛苦並產生焦慮心理,或因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產生悲觀情緒。通過與病人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況。

日常護理

心理管理

多與病人接觸,耐心傾聽病人談話,幫助其解除顧慮、增強信心,配合治療。

個人管理

囑病人注意休息,注意生活環境衛生,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要多開窗通風。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不熬夜,不過度疲勞,飲食均衡,保證營養全面攝入。

預防

副耳對病人的耳部健康及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臨床醫生及病人需要全面了解該病的知識,給予病人正確的身心治療。此外,女性懷孕期間應積極的進行產檢。

初期篩檢

產婦在懷孕期間要進行初期產前篩檢。

預防措施

妊娠時避免感染史、盲目服藥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