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支原體肺炎

概述

肺炎支原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改變,常同時有咽炎、支氣管炎和肺炎。支原體肺炎約占非細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各種原因引起的肺炎的10%。秋冬季節發病較多,但季節性差異並不顯著。大部分病人預後良好,少部分病人可出現重症肺炎。

就診科別:
呼吸內科、兒內科
英文名稱:
mycoplasmal pneumonia
疾病別稱:
肺炎支原體肺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中樞性及外周性神經病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包積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發熱、咳嗽、咽痛、頭痛
好發人群:
兒童、年老體弱者
常用藥物:
阿奇黴素、 Moxifloxacin 、安嗽錠、普拿疼
常用檢查:
血象、血培養、胸部X線

病因

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因肺炎支原體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具有傳染性,可通過飛沫及直接接觸傳播,一般好發於兒童及青年人群,大部分病人預後良好。

主要病因
  • 肺炎支原體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兼性厭氧、能獨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健康人吸入了病人咳嗽、打噴嚏時噴岀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引起散發感染或小流行。
  • 支原體肺炎以兒童及青年人居多,嬰兒間質性肺病亦應考慮本病的可能。發病前2~3天直至病癒數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發現肺炎支原體。
  • 肺炎支原體通常存在於纖毛上皮之間,不侵入肺實質,通過細胞膜上神經氨酸受體位點吸附於宿主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抑制纖毛活動與破壞上皮細胞。支原體肺致病性可能與病人對病原體或其代謝產物的過敏反應有關。
誘發因素
  • 如果病人本身存在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或者存在其他基礎疾病,會增加支原體感染的風險。
  • 如果本身存在呼吸道疾病,而在呼吸系統疾病恢復階段,病人容易被支原體感染,進而導致支原體肺炎。
  • 工作、生活環境差,空氣流動性差、人員較多、較擁擠,可導致發病率增高。
流行病學
  • 血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全球範圍的肺炎支原體感染率較高。北京地區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中,肺炎支原體的檢出率是13%。肺炎支原體肺炎發病率最高的人群是5~ 20歲的人群,但可在任何年齡的人群發病。肺炎支原體肺炎發病無季節性,但可能秋季較多。
  • 在封閉的人群中,如新兵訓練營和幼稚園等,肺炎支原體感染可產生小規模的流行,造成該人群25%~75%的感染。肺炎支原體感染經常發生家庭內成員間的傳播。肺炎支原體所致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與年齡有關係,3歲以下幼兒以上呼吸道感染多數,5-20歲年齡的人群主要表現為支氣管炎和肺炎,成人則以肺炎多見。
傳播途徑

呼吸道傳播

病原體從人的鼻腔、咽喉、氣管等部位侵入後引起的疾病,其中飛沫傳播是呼吸道傳播的一種形式。

接觸傳播

由已感染的個體直接(不經媒介)將病原體傳給易感宿主,如支原體等的傳播途徑等。

好發人群
  • 兒童,兒童機體發育尚不完善,抵抗力低,呼吸道防禦能力弱,故易受感染。
  • 年老體弱者,老人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呼吸系統防禦功能降低時,支原體就容易侵入機體,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 既往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患鼻竇炎、扁桃腺炎者更易發病。

症狀

支原體肺炎起病緩,約1/3病例無症狀。初發症狀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其中有些病例發生氣管、支氣管炎和肺炎,有的以耳膜炎的形式出現,而以肺炎最重。在家庭流行中約1/3成員發展為肺炎,約1/2為氣管炎,10%僅為咽炎。

典型症狀
  • 乏力、肌肉酸痛,病人初期可有乏力、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狀,一般2~3天後可以自行緩解。
  • 發熱,發熱可持續2~3週,一般為中等程度發熱,兒童及體弱者可能出現高熱現象。
  • 咳嗽,咳嗽多為陣發性刺激性嗆咳,咳少量黏液,若病人首發症狀為發熱,體溫恢復正常後可能仍有咳嗽。
  • 部分病人存在胸骨後疼痛、頭痛、咽喉痛。
伴隨症狀
  • 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鼻咽部疼痛,甚至可能會伴隨耳部疼痛,也可以出現氣促和呼吸困難。
  • 可以伴有咽部及耳膜充血,衣原體侵及頸部淋巴結,可以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
  • 10%~20%病人可能會伴發皮膚炎,如斑丘疹和多形紅斑等。
  • 有些免疫力低下的兒童,病情嚴重時可能會發展成心肌炎、腦膜炎、溶血性貧血等。
併發症

神經系統併發症

中樞性及外周性神經病變,可在感染後4週出現,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腦膜腦炎、多發性神經炎,嚴重者可有橫斷性脊髓炎,癲癇發作,甚至精神失常,但很少引起死亡。

血液系統併發症

發生於起病2~3週以後,主要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

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輕者僅表現為心電圖異常,重者可發生心包積水、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等。

運動系統併發症

發病2週內可發生特異性肌痛和關節痛,以大中關節為主,有多關節、遊走性、緩解慢的特點,可見多形性紅斑。

其他

胃腸道症狀典型表現為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可能併發有潰瘍性口腔炎、結膜炎和鼻竇炎等疾病。對於老年病人來說可有各種不同的不典型表現,發熱一般為低熱,高熱、寒戰少見,相當部分病例體溫不高,症狀主要表現為萎靡無力、意識障礙和食欲不振。常伴有電解質不平衡,尤其是飲食不佳者,常見低鉀、低鈉血症。

看醫

支原體感染髮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區,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較輕、病程短、可自愈,預後良好。但由於發病率高,不僅可影響工作和生活,有時還可伴有嚴重併發症,並有一定的傳染性,應積極防治。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

就醫指征
  • 當病人出現持續性乾咳、發熱、乏力、胸痛時,應及時到醫院就醫。
  • 尤其是兒童和年老體弱者等免疫力低下,既往有慢性基礎疾病者,更應該及早就醫。
就診科別

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就診於呼吸內科,若為兒童病人可就診於兒內科。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高熱、咳嗽、乏力等)
  • 症狀持續多長時間了,如果發熱,體溫最高是多少,有無規律性?
  • 是有伴有其他症狀?
  • 是否就診或進行過何種治療?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血象

白血球總數常在正常範圍內,但偶爾亦可升高。25%病人白血球超過10.0×10^9/L,少數可達(25.0~56.0)×10^9/L。分類以嗜中性白血球或嗜酸性白血球稍增多,血小板減少,紅血球沉降率在發病初期階段可增快。

培養法

因肺炎支原體營養要求高,生長緩慢,需觀察10~30天或更長時間,對臨床診斷幫助不大。

血清學方法

補體結合試驗

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廣泛使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間接血凝試驗

主要檢測IgM抗體。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用於檢測IgM和IgG抗體。方法敏感、特異性高、快速、經濟,是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實用可靠的手段。

冷凝集試驗

一種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非特異性試驗。

肺部X線

檢查可見模糊雲霧狀或均勻一致的陰影,近肺門部較緻密,向外逐漸變淺,邊緣不清楚,通常不侵犯整葉。絕大多數為一葉受累,以下葉多見,左下最多,右下次之,側位20%左右有少量胸腔積水,10%左右見肺不張,偶見肋膜炎,肺部病變通常在2~3週吸收,完全吸收需4~6 周。小兒約30%伴有肺門淋巴結腫大。

診斷標準

綜合臨床症狀,如為乏力、咽痛、頭痛、咳嗽、發熱、食欲不振、腹瀉,X線影像檢查可見模糊雲霧狀或均勻一致的陰影,近肺門部較緻密,向外逐漸變淺,邊緣不清楚,通常不侵犯整葉,以及血清學檢查,如培養分離出肺炎支原體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症狀和體徵,結合胸部X線檢查,可初步診斷。肺炎支原體培養和(或)血清學是確診的本病的依據。

細菌性肺炎

臨床表現較肺炎支原體肺炎重,X線的肺部浸潤的陰影也更明顯,且白血球計數明顯高於參考值上線。

流感病毒性肺炎或流感後併發細菌學肺炎

發生在流行季節,起病較急,肌肉酸痛明顯,可能伴胃腸道症狀。

腺病毒肺炎

尤其多見於軍營,常伴隨腹瀉,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咽痛,甚至會涉及呼吸系統意外的部位如腹痛、腹瀉等。

嗜肺軍團菌肺炎和肺炎衣原體肺炎

臨床鑑別診斷較為困難,完全依賴實驗室檢查,包括病原學和血清學。

治療

支原體肺炎的治療與一般肺炎的治療原則基本相同,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包括一般治療、對症治療、藥物治療,以及肺外併發症的治療等方面。

治療周期
一般為短期治療,2~3週。
一般治療
  • 對於水電解質不平衡的病人,積極糾正,補充水及電解質。
  • 平衡飲食,嚴重營養不良者,必要時給予靜脈營養方法。
  • 及時清除口腔及鼻腔內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 保持環境安靜、整潔,通風良好,溫度和濕度適中,保證充足的休息。
藥物治療

對於肺炎支原體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沒有必要使用抗微生物治療。肺炎支原體肺炎具有自愈性,且大多數情況下沒有生命危險,抗微生物藥物的使用將明顯縮短病程療,減少咳嗽及單位體積痰液所含病原體的數量,從而降低傳播性。

四環索和紅黴素

四環素抗肺炎支原體非常有效,但兒童不宜使用,因為影響牙齒和骨的發育。紅黴素因為胃腸道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許多病人不能堅持治療,另外,由於紅黴素可提高茶鹼的濃度,氣喘病人應慎用。多西環素(強力黴素)與四環素同樣具有抗菌療效,但人體對於前者的耐受性更好。

阿奇黴素

屬大環內酯類,比紅黴素抗菌譜更廣,阿奇黴素體外抑菌濃度為0.01mg/L,強於四環素和紅黴素抗菌作用。

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如 Cipr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和 Moxifloxacin ,與紅黴素具有同樣的抗菌療效,預防性服用阿奇黴素對於暫時的高危人群,如新兵訓練營及醫院內已發生肺炎支原體流行但尚未感染者具有預防作用。

手術治療

支原體肺炎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 對於高熱的病人可用物理降溫,可將冰袋放在腋窩、腹股溝及頭部,口服普拿疼或布洛芬等。
  • 若伴煩躁不安可給予 Chlorpromazine 、 Promethazine 肌注,或 Phenobarbital 肌注等對症治療。
  • 咳嗽有痰者可以化痰止咳,一般使用安嗽錠、富露施顆粒、阿斯美、蘇黃止咳膠囊等藥物治療。
  • 清除鼻內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噴霧吸入。
  • 增強免疫力,防止感染,支原體感染多為兒童、年老體弱者及既往有基礎疾病者,病人免疫力低下,機體防禦功能差,精心護理格外重要,減少病人病原體感染至關重要。

預後

支原體肺炎的預後取決於病人自身的機體免疫力、病原體的毒力及是否初期合理進行治療。初期、及時的治療,可以提高治癒率,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提高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

能否治癒

肺炎支原體肺炎經過2~3周後的一般治療、抗生素治療、對症治療等,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支原體肺炎經過短期治療後可治癒,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支原體肺炎在治癒之後需要在一個月之後進行複查。在複查的時候醫生需要檢查病人的體溫、血壓和心率,另外還需要進行血液常規檢查和冷凝集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同時還要進行肺炎支原體培養和核酸診斷。若病人出現了異常症狀表現,在複查時還需進行影像學檢查,來明確病情的具體情況。複查項目並不是每個病人都需要一一履行的,具體檢查的項目要根據病人的個人身體狀況來決定。

飲食

飲食調理

支原體肺炎與飲食相關性不大,建議病人清淡飲食即可。

照護

在初期進行有效的日常生活管理可明顯降低支原體肺炎的發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質量,尤其是年老體弱,長期臥床的病人,家屬的護理尤為重要。

日常護理
  • 應該給病人高蛋白、充足維他命和足夠熱量的飲食。注意病人的飲食習慣,保持口腔清潔。
  • 儘量避免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增強食慾。
  • 要保證水分的攝入,足夠的水分可以保證呼吸道黏膜的濕潤,有利於病變黏膜的修復,也有利於痰液的稀釋和排出。
  • 居室要保持空氣新鮮,定時通風換氣,開窗時要注意關門,避免對流風。保持適當濕度,以防乾燥空氣吸入氣管,痰液不容易咳出。
特殊注意事項
  • 病人除需要在醫生建議的時間內進行複診,以明確炎症已完全吸收。病人治癒後應警惕呼吸道感染,避免吸入粉塵。
  • 病人使用的物品應進行消毒處理,病人在症狀緩解後1~2週內仍然具有傳染性,應避免接觸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預防

隨著老齡化,人體的生理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這些改變包括咳嗽反射減低,脊柱彎曲後突等,另外一些諸如嚴重的低血氧、肺水腫、酸中毒、氮質血症都增加了併發肺炎的易感性。老年機體防禦機能的改變包括肺組織黏液分泌增多,纖毛運動減弱。近年來老年肺炎支原體感染有逐漸上升趨勢,對具備上述危險因素的老人,特別是患有慢性心、肺、肝、腎等疾病的老年群體更應該注重預防。

初期篩檢

血象檢查

白血球總數常在正常範圍內,但偶爾亦可升高。25%病人白血球超過10.0×10^9/L,少數可達(25.0~56.0)×10^9/L。分類以嗜中性白血球或嗜酸性白血球稍增多,血小板減少,紅血球沉降率在發病初期階段可增快。

胸部X線

檢查可見模糊雲霧狀或均勻一致的陰影,近肺門部較緻密,向外逐漸變淺,邊緣不清楚,通常不侵犯整葉。絕大多數為一葉受累,以下葉多見,左下最多,右下次之,側位20%左右有少量胸腔積水,10%左右見肺不張,偶見肋膜炎,肺部病變通常在2~3週吸收,完全吸收需4~6 周。小兒約30%伴有肺門淋巴結腫大。

預防措施
  • 增強體質,積極鍛煉,避免勞累,防止感冒。
  • 戒菸、保持良好的作息,健康飲食。
  • 改善生活衛生環境,防止空氣污染。
  • 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保持個人衛生,定期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