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慢性結腸炎

概述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由各種致病原因導致的慢性、反覆性、多發性腸道炎性水腫、潰瘍、出血病變。臨床常以左下腹痛、腹瀉、黏液便、便秘或腹瀉交替發作為主要表現。疾病嚴重時表現為全身消瘦、貧血、乏力,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20~30歲的青壯年多見。

就診科別:
消化內科
英文名稱:
chronic coliti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急性瀰漫性腹膜炎、中毒性結腸擴張、結腸阻塞
治療周期:
急性發作期10~15天,部分病人慢性穩定期連續用藥3~5年
臨床症狀:
左下腹痛、腹瀉、黏液便、便秘或腹瀉交替
好發人群:
過敏體質者、免疫力低下者、胃腸敏感者、長期濫用抗菌藥物者
常用藥物:
Sulfasalazine 、 Dexamethasone
常用檢查:
電子纖維大腸鏡、血檢、糞檢、灌腸X線檢查
疾病分類

輕度型

最多見、起病慢、症狀輕、輕度腹瀉,每天腹瀉少於4次,並與便秘交替發作,便中不含或僅有少量血液、黏液,無全身症狀,病變多局限在直腸或乙狀結腸,血象正常。

中度型

介於輕度與重度之間,每天腹瀉5~6次,並有輕度全身症狀。

重度型

有發熱、倦怠、消瘦、貧血等全身表現,每天腹瀉多於6次,血便或黏液膿血便嚴重時可以造成死亡。

病因

目前對其慢性結腸炎的病因認識不明,多認為是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和外源性刺激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症性結腸疾病,病程纏綿,反覆發作。一般認為和感染、免疫遺傳、環境、食物過敏、防禦功能障礙及精神因素等。

主要病因

過敏因素

過敏性病變受個體差異影響,主要是腸道性過敏,有時累及皮膚。魚類、蝦、蟹、牛乳等異體蛋白進入人體時,部分人群可能發生過敏性反應。

感染因素

感染是慢性結腸炎主要病因之一。雖然在糞便中未能檢出致病菌、病毒或真菌,但是發病時使用抗生素能不同程度控制病情,說明該病有致病菌的作用,抗生素具有抑制大腸桿菌及其它致病菌、減輕臨床症狀的作用。

濫用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或者出現耐抗生素菌株,進而引起慢性結腸炎。

自身免疫力低下

主要原因與自身免疫力下降有關,遺傳及外部環境的影響,如長期緊張及壓力均可導致免疫功能的失調,形成自身損害。

誘發因素

不良生活習慣

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進食過於寒涼、辛辣、刺激的飲食,可導致胃腸長期處於受刺激狀態,久而久之可能誘發炎症出現。

不良情緒

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憂鬱情緒中,可影響自身的免疫狀態及胃腸功能,誘發或者加重慢性腸胃炎。

流行病學

慢性結腸炎發病率不存在性別差異,發病的高峰年齡在30~40歲之間。近年來,世界範圍內慢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呈增長趨勢。

好發人群
  • 腸敏感、腸菌群失調、小腸吸收不良者。
  • 對魚、蝦、蟹、牛乳等高蛋白食物過敏者。
  • 長期濫用抗菌藥物者。
  • 情緒過度緊張、焦慮者。
  • 免疫能力低下或者缺乏體育鍛煉者。
  • 生活不規律、飲食習慣不良者。

症狀

慢性結腸炎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特徵,有時可出現黏液便,便秘或腹瀉交替性發作,時好時壞。較重的慢性結腸炎會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全身乏力、消瘦、貧血等。

典型症狀

腹痛

多以中下腹部和左下腹部疼痛為主,一般不會特別劇烈,以隱痛為主,或有脹痛,偶爾伴有全腹部疼痛或持續性劇烈疼痛,部分病人會有腹脹、里急後重等症狀。

腹瀉

是慢性結腸炎最常見的症狀,症狀較輕微者只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加,每天大便3~4次,大部分腹瀉是有黏液無膿血,或者有膿血和大便呈糊狀。

其他消化道症狀

比如腹脹、反酸、噁心、嘔吐等,遇冷以及進油膩之物或遇情緒波動、勞累後加重。

全身症狀

常見於比較重的腸炎,可能有發熱,發熱根據情況有的可能是低熱,較為常見,有時也可以出現高熱,不是很常見;另外會出現營養障礙,表現為消瘦、乏力、精神不振等,嚴重的可能有貧血。

併發症

中毒性結腸擴張

在急性活動期發生,發生率約2%,是由於炎症波及結腸神經,導致腸壁張力低下,呈節段性麻痹,腸內容物和氣體大量積聚,從而引起急性結腸擴張,腸壁菲薄。誘因有低血鉀、鋇劑灌腸及使用抗膽鹼能藥物等。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症狀明顯,伴腹脹、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血球增多,X線腹平片可見腸腔加寬等。

急性瀰漫性腹膜炎

在慢性結腸炎導致結腸擴張的基礎上,易引起潰瘍穿孔併發急性瀰漫性腹膜炎。

潰瘍出血

如果是慢性結腸炎導致的潰瘍累及血管,可發生出血,病人往往因出血量大而需要治療。

結腸狹窄和腸阻塞

修復過程中大量纖維組織形成的疤痕可引起結腸狹窄和腸阻塞,多見於結腸遠端。

看醫

慢性結腸炎病因複雜,當出現較為明顯的症狀時,如左下腹痛、腹瀉、腹脹、里急後重、腹瀉與便秘交替發作等症狀時,需要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檢查就診,避免延誤病情。

就醫指征
  • 當病人出現左下腹痛、腹瀉,大便次數增多,次數少於4次,並且腹瀉與便秘交替發作,腹脹及里急後重時好時壞時,需要及時就醫。
  • 病人除出現腹痛、腹瀉外,還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消瘦、乏力、貧血等症狀時,同時出現黏血便,大便次數增多,每天多於5次,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病人可至消化內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主要是怎麼不舒服?(如腹瀉、腹痛、腹脹等)
  • 大便每天幾次?
  • 是否還有以下症狀?(如乏力、貧血、發熱、關節疼痛等)
  • 之前是否得過急性結腸炎?
  • 做過什麼檢查?吃過什麼藥?
需要做的檢查

慢性結腸炎的臨床症狀主要是反覆發作的腹瀉與腹脹,便秘與腹瀉交替,里急後重伴有黏液血便,根據典型症狀進行初步判斷,再通過大腸鏡、鋇灌腸等檢查進行確診。

纖維大腸鏡檢

診斷上主要依靠大腸鏡檢,因為90%~95%病人直腸和乙狀結腸發生炎症。鏡檢中初期病變可見腸黏膜充血、水腫,脆而易出血。在進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潰瘍,周圍有隆起的炎性組織和水腫的黏膜,貌似息肉樣。在慢性進展性病例中直腸和乙狀結腸腔可明顯縮小,為明確病變範圍,目前常用大腸鏡作全結腸檢查,同時作多處活組織檢查以便與克隆氏症性結腸炎鑑別,組織切片檢查病理診斷是慢性結腸炎的金標準。

氣鋇灌腸雙重對比造影

在鋇灌造影中可見到結腸袋消失,腸壁不規則以及腸腔變細、僵直。有些病例不適宜作鋇劑灌腸檢查,而應作腹部X線平片檢查,觀察有無中毒性巨結腸、結腸擴張以及膈下游離氣體徵象。

糞便檢查

大便常規見紅、白血球及少量膿細胞,檢測糞毒素,並進行需氧菌和厭氧菌的培養,便培養無痢疾桿菌及阿米巴原蟲,若能找到致病菌,是慢性結腸炎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血液生化檢查

可見電解質不平衡,常有低鉀、低鈉及低蛋白血症,血清蛋白可低於30g/L,白血球計數可高達2萬/mm3以上,且以嗜中性白血球為主。

病理學切片檢查

結腸黏膜切片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呈慢性炎症反應,無典型的潰瘍性結腸炎的鏡下和組織病理學改變。

診斷標準

典型症狀

反覆發作的腹瀉與腹脹,便秘與腹瀉交替,里急後重感伴黏液血便。

纖維大腸鏡檢

鏡檢中初期病變可見腸黏膜有多發性糜爛或淺表性潰瘍,可看到充血、水腫的黏膜,脆而易出血。在進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潰瘍,周圍有隆起的肉芽組織和水腫的黏膜,貌似息肉樣。組織切片檢查病理診是慢性結腸炎的金標準。

氣鋇灌腸雙重對比造影

在鋇灌造影中可見到結腸袋消失,腸壁不規則,假息肉形成以及腸腔變細、僵直。

鑑別診斷

腸結核

腸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腸道所致,病人可出現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脹、膿血便、大便干、陣發性腹部絞痛等,多發於右下腹部。

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

是一種與身體免疫力有關的慢性腸道疾病,在腸道中有多發性潰瘍形成,左下腹痛比較明顯,會有食慾減退、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等症狀。

小腸吸收不良症候群

病人會出現腹脹、腹痛、出血、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等。

治療

慢性結腸炎的治療主要是積極尋找致病原因,保護腸道黏膜、對抗病原體、消除腸毒素、改善症狀、對症治療、防止復發。慢性期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爆發型或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時,可採取外科手術治療。

治療周期
根據病人的症狀有不同的用藥時長,急性發作期需要服藥10~15天,部分結腸炎慢性穩定期需要連續用藥3~5年。
藥物治療

Sulfasalazine

Sulfasalazine 是主要治療藥物,它屬於磺胺類抗菌藥物,可有效殺滅腸道內病原菌,起到抗感染的作用,但單一使用 Sulfasalazine 容易導致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皮質類固醇

常用藥為普賴鬆或 Dexamethasone ,但目前並不認為長期激素維持可防止復發。在急性發作期亦可用氫化可的松或 Dexamethasone 靜脈滴注,以及每晚用氫化可的松加於生理鹽水中作保留灌腸,在急性發作期應用激素治療的價值是肯定的,但在慢性期是否應持續使用激素則尚有分歧,由於它有一定副作用,故多數不主張長期使用。

手術治療

由於慢性結腸炎併發症眾多,具體手術方法根據手術中探查情況而定,如腸穿孔、腸阻塞、胃腸道出血等可以部分切除。如果發現有癌症,可以進行根治性切除。

有20%~30%重症慢性結腸炎病人最終需要手術治療,有四種手術可供選用:

  • 結直腸全切除、迴腸造口術;
  • 結腸全切除、回直腸吻合術;
  • 控制性迴腸造口術;
  • 結直腸全切除、迴腸袋肛管吻合術。

預後

慢性結腸炎遷延日久不易根治,平時用藥可以緩解症狀,嚴重病例如果用藥難以控制或者併發症較多,應考慮手術治療。

能否治癒

慢性結腸炎容易復發,因此不易根治。

能活多久

慢性結腸炎病人堅持規範治療,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本病病人應一年複查一次大腸鏡。

飲食

慢性結腸炎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規律作息時間,避免過度勞累,避免熬夜,在飲食上儘量以柔軟、好消化的食物為主,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

飲食調理
  • 食物應以易消化,質軟少渣,無刺激性為宜。少渣食物可以減少腸蠕動,使腹瀉得以緩解,可進食雞蛋、細掛麵、爛米粥等。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儘量少吃。
  • 慢性結腸炎的病程長,經常反覆發作,為改善營養狀況和腸道環境,要給予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還應供給富含維他命、無機鹽、微量營養素的食物,尤其是含維他命C、維他命B、鐵豐富的食物,以補充體力、滋養身體。
  • 多吃有止瀉作用的食物減輕腹瀉,再通過綜合治療調理有利於早日復健,如山藥、蘋果、荔枝、蓮子、糯米等。
  • 適當控制脂肪攝入,在膳食中不要用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調要少用油,採用蒸、氽、燴、燜等方法。忌食豬油、羊油、奶油、牛油、核桃仁等多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腹瀉。
  • 忌吃產氣食物。此病由於反覆發作,在結腸黏膜中潰瘍、疤痕纖維交替產生,因而結腸內壁的彈性降低,如果多吃的大豆、豆製品、炒蠶豆、白薯等脹氣食物,則可能會導致腸內氣體充盈而發生急性腸擴張或潰瘍、穿孔等併發症。

照護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頑固不愈、病程纏綿、頻繁複發的腸道疾病,科學性用藥方式和日常護理是治療慢性結腸炎的重要環節,缺一不可。

日常護理
  • 病人必須保持正常飲食和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特別是補充蛋白質和各種微量營養素。在治療期間,正是處在一個腸道急性充血、發炎、滲出的階段,此時腸蠕動活躍或處於痙攣狀態,其消化吸收功能較弱,所以,在起病後數小時內病人可吃流質食物。腹瀉嚴重或出汗較多,還應適當給病人多喝湯水,以補充體內水、電解質的不足。腸炎好轉期,可給病人吃些容易消化及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宜採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進食多次。
  •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涼,避免進食生冷瓜果。
  • 戒菸限酒,避免勞累和熬夜。

預防

慢性結腸炎的病因複雜,常因為環境因素、心理壓力較大導致症狀的急性發作。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預防疾病的發生或加重具有重要意義。

預防措施
  • 注意勞逸結合,不可太過勞累,保持良好睡眠;急性發作和嚴重慢性型病人,應臥床休息。
  • 注意衣著,保持冷暖適宜;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 進食相對清淡、柔軟、易消化、富有營養和足夠熱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補充多種維他命。勿食生冷、高脂肪、油膩及多纖維素的食物。
  • 注意食品衛生,避免腸道感染誘發或加重本病。忌煙、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製品。
  • 平時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種精神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