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概述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是指由於腦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缺損發作。臨床症狀一般多在1~2小時內恢復,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和體徵,且影像學上沒有急性腦梗塞的證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出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以及失語,多有反覆發作的病史,嚴重時可併發腦梗塞、腦栓塞,應儘早治療。
- 就診科別:
- 神經內科、急診科
- 英文名稱:
-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 疾病別稱:
- 小中風、輕型中風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腦梗塞、腦栓塞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言語笨拙、肢體無力、頭暈、肢體麻木、視網膜功能缺損
- 好發人群:
- 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人、血脂異常者、動脈粥狀硬化病人、心臟病病人
- 常用藥物:
- 阿斯匹靈、保栓通、可邁丁、 Nimodipine 、 Flunarizine 、 Atorvastatin
- 常用檢查:
- 頭部CT、頭部磁振造影、腦血管影像學、經顱都卜勒、心電圖
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主要由於頸內動脈血管發生缺血引起病人出現肢體單癱、偏癱和顏面神經麻痹,病變對側單肢或偏身麻木等。
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由於後循環血管缺血引起眩暈、噁心和嘔吐等。
病因
有關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的學說很多。發病原因與缺血性中風相同,只是疾病動態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血管阻塞時間很短,而且通常不會造成永久性損傷,這和缺血性中風不同。
微栓塞
來源於頸部和顱內大動脈,尤其是動脈分叉處的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破裂後栓子脫落或心源性(常見於心房顫動病人)的微栓子脫落,隨血液流入腦中,阻塞遠端血管引起臨床症狀。而當微栓子崩解或向血管遠端移動後,局部血流恢復,症狀便消失。
血流動力學改變
在各種原因引起的頸部或顱內動脈狹窄的基礎上,當出現低血壓或血壓波動時,狹窄部位遠端血管的血流減少,可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症狀,當血壓回升後局部腦血流恢復正常,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症狀消失。這種類型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占很大部分。此外,腦動脈狹窄導致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多具有短暫、刻板、頻繁的特點。
血液成分改變
如真性紅血球症,血液中有形成分在腦部微血管中淤積,阻塞微血管,也可導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其他血液系統疾病如貧血、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異常蛋白血症、血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和各種原因所致的血液高凝狀態等,都可能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其他
顱內動脈炎和腦動脈盜血症候群也會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當無名動脈和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時,上肢活動可能引起椎動脈鎖骨下動脈盜血現象,導致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管痙攣或受壓也可引起腦缺血發作。
家族史、年齡、性別、既往病史、鐮狀細胞病、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疾病、吸菸等因素可誘發此疾病。
我國成人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病率為2.27%,研究估計全國有2390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多發生於老人(50~70歲),男性多於女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缺血性中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多發生於50~70歲年齡段的老人,多發於男性。
- 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家族史或曾經有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的人群。
- 伴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臟病等腦血管病的人群容易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症狀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常起病突然,迅速出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以及失語、語笨、頭暈等局灶性神經系統或視網膜的功能缺損,一般多在1~2小時內恢復,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體徵。多有反覆發作的病史,每次發作時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
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常見症狀
病變對側發作性的肢體單癱、偏癱和顏面神經麻痹,病變對側單肢或偏身麻木。
特徵性症狀
病變側單眼一過性黑蒙或失明(眼動脈受累所致),對側偏癱及感覺障礙;同側Horner症候群,對側偏癱及感覺障礙;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失語,非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體象障礙。
可能出現的症狀
病灶對側同向性偏盲。
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常見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是眩暈、噁心和嘔吐,大多數不伴有耳鳴,為腦幹前庭系統缺血的表現。少數伴有耳鳴,是迷路動脈缺血的症狀。不伴有其他後循環缺血症狀的孤立性眩暈多數不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特徵性症狀
交叉性感覺障礙(病變側臉部及對側半身感覺障礙)和腦神經交叉性癱瘓(病變側腦神經麻痹和對側肢體癱瘓)是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特徵性症狀。一側或兩側視力障礙或視野缺損是大腦後動脈缺血所致。
可能出現的症狀
復視(眼外肌麻痹)、交叉性感覺障得(Wallenberg症候群)、眼震、腦神經交叉性癱瘓、吞咽困難和構音障礙(真性或假性延髓性麻痹)、小腦萎縮症及平衡障礙、意識障礙等。腦幹網狀結構缺血可引起跌倒發作,尚可出現短暫性全面遺忘發作。
- 症狀反覆發作,有發作短暫性、可逆性、反覆性的臨床特徵。
- 每次發作時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
- 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更易出現反覆發作。
- 臨床症狀多種多樣,取決於受累血管的分布。
腦梗塞
反覆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病人可能會出現腦梗塞,導致神經功能缺損症狀持續,且影像學有梗死病灶。
腦栓塞
栓子反覆脫落,當栓子較大時病人會出現腦栓塞,而神經功能缺損症狀持續,影像學提示腦栓塞。
看醫
病人懷疑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者發現病人可能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之後,建議立即就診醫院。大部分病人於中風中心、神經內科就診。
病人出現反覆發作的顏面神經麻痹、肢體無力、麻木、語笨、單眼或者雙眼失明、頭暈、平衡能力差,以及沒有明確原因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神經功能缺損症狀,立即就診醫院,進一步檢查。
- 大部分病人就診中風中心、神經內科。
- 部分症狀嚴重的病人就診急診科。
- 症狀什麼時候出現?有何誘發因素?
- 症狀每次發作持續多長時間?
- 症狀共發作幾次?
- 目前都有什麼伴隨症狀?(如頭痛、噁心、嘔吐、肢體活動不利等)
- 既往有無類似症狀發作?
- 有哪些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 發病後是否服用藥物?服用哪些藥物?
血管造影
MRA和CTA是無創性血管成像技術,可以初步了解腦部血管狹窄等情況。DSA檢查是評估顱內外血管病變最為準確的診斷方法。
頭部CT和磁振造影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應儘快行頭部CT或磁振造影檢查,一般頭部CT和磁振造影檢查多正常。磁振造影彌散加權成像(DWI)有助於發現新發梗死灶。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時,灌注加權成像(PWI)可顯示腦局部缺血性改變。
經顱都卜勒(TCD)及頸動脈超音波
通過TCD檢查可監測微栓子,能發現狹窄或閉塞的顱內大動脈,並判斷其狹窄程度。可評估側支循環的代償,了解腦血液循環狀況。通過頸動脈超音波對頸部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的顱外段檢查,可發現動脈硬化斑塊並評價斑塊性質。也可判斷血管狹窄的程度及是否存在閉塞。
常規化驗
如血液常規、凝血功能、血糖和血脂等檢測,對查找病因、判定預後及預防腦中風是十分必要的。
心電圖及超音波心動圖
有助於判斷是否有心源性栓子的可能。
多數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就診時臨床症狀已經消失,故診斷主要依靠病史。中老人突然出現局灶性腦損害症狀,符合頸內動脈系統與椎基底動脈系統及其分支缺血後的表現,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後完全恢復,最長不超過24小時可以完全緩解,應高度懷疑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如頭部CT和磁振造影正常或未顯示責任病灶,在排除其他疾病後,即可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部分性癲癇發作
部分性癲癇發作一般表現為局部肢體抽動,多起自一側口角,然後擴展到臉部或一側肢體,或者表現為肢體麻木感和針刺感等,一般持續時間更短,腦電圖可有異常。部分性癲癇大多由腦部局灶性病變引起,頭部CT和磁振造影可能發現病灶,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一般頭部CT和磁振造影檢查正常。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位置性眩暈,與頭位變換有關,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短暫,多數小於1分鐘,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臨床症狀一般持續10~20分鐘,多在1~2小時內恢復,由此可進行鑑別。
治療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中風的高危因素,應全面評估,積極給予相應治療,同時應遵循個體化原則,並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要積極查找病因,針對可能存在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臟疾病等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治療。同時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運動、避免酗酒、適度降低體重等。病因治療是預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復發的關鍵。
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對非心源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建議給予抗血小板治療而非抗凝治療。抗血小板藥物主要包括阿斯匹靈和保栓通。阿斯匹靈通過抑制環氧化酶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長期服用對消化道有刺激性,嚴重時可致消化道出血。保栓通是ADP誘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劑,與阿斯匹靈相比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顯著減少,在預防血管性事件發生方面優於阿斯匹靈。
抗凝治療
抗凝治療不應作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的常規治療。對於伴有心房顫動(包括陣發性)、風濕性二尖瓣病變及人工機械瓣膜等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感染性心內膜炎除外),建議使用可邁丁口服抗凝治療。有出血傾向、潰瘍病、嚴重高血壓及肝腎疾病的病人禁忌抗凝治療。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病人除了可應用可邁丁外,也可選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如達比加群酯。對於存在抗凝治療禁忌或拒絕接受抗凝治療的病人,應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鈣阻斷劑
能阻止細胞內鈣超載防止血管痙攣,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 Nimodipine 、鹽酸氟桂嗪口服即可。
其他
可應用中醫中藥,也可用改善循環藥物。如病人血纖維蛋白原明顯增高,可以考慮應用降纖藥物如巴曲酶、降纖酶、蚓激酶;服用他汀類藥物,如 Atorvastatin 等,穩定斑塊、調節血脂。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
針對於頸動脈有重度狹窄(50%~99%)的病人。
動脈血管成形術(PTA)
針對於症狀性顱內大動脈粥狀硬化重度狹窄(70%~99%)的病人。
預後
單純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為一過性疾病,可很快自我恢復。但是需要關注的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時因不確定症狀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恢復之後的中風再發等。
大部分可治癒,小部分發展為腦梗塞。病人近期發生中風的風險遠高於正常人,其7天內中風風險為4%~10%;3個月內中風風險為10%~20%(平均為19%)。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治癒後不影響壽命,但是如果發展為嚴重腦梗塞,病人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而影響壽命。
一部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發展為腦梗塞,病人會遺留永久的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如肢體偏癱、麻木以及語笨等。
內科治療病人建議三個月、六個月、一年複查,手術病人建議半年、一年複查。複查血壓、血脂、血糖、血同半胱胺酸以及血管的狀況,頸動脈都卜勒超音波有症狀變化隨時複查。
飲食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需注意均衡飲食,多飲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維他命、粗纖維的食物,少食油膩、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動脈粥狀硬化。
- 忌菸酒,禁止食用太過油膩、辛辣刺激類的食物。
- 儘量少食或忌食動物內臟,忌食過鹹的食物,建議以清淡飲食為主。
- 多食用新鮮蔬菜,無糖尿病的病人建議多進食水果或高纖維類的食物等。
- 多進食對病人血管有保護作用,或易吸收、營養較豐富的食物。
照護
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要積極管理生活習慣,儘量避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誘發因素。如果懷疑自己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不可忽視症狀或自行居家治療,應立即就醫。
- 戒菸酒,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情緒焦慮、緊張。
- 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人,建議積極控制血壓、血糖。
- 宜多喝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間,可以稀釋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
- 規律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發生中風風險高,一些臨床特徵,如年齡、症狀持續時間及糖尿病等與中風風險密切相關,病人需多加注意。
預防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中風的高危因素,應給予足夠重視,積極篩檢病因及危險因素,全面評估、積極給予相應治療,同時遵循個體化原則。
存在危險因素的病人,應早到醫院進行頭部CT等檢查,可做到初期篩檢。
- 高血壓、高血脂、高同半胱胺酸及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病人,及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及血清同半胱胺酸指標,不要吸菸、酗酒。
- 發現存在血管重度狹窄,擇期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