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2024/12/09共4個回答
王小* 醫師#1
絕大多數心臟瓣膜手術以後,病人生活質量會得到明顯改善。
心臟瓣膜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小於55歲或60歲以下病人,多數選擇機械瓣治療,且需要終身抗凝。目前來說全世界範圍大家接受的都是可邁丁抗凝,藥物抗凝以後,要把個人的凝血功能調節在一定可控範圍,讓血液既不容易凝固,又不至於無法凝固。可邁丁抗凝的風險客觀存在,大約每年有1%的血管意外事件發生。血管意外事件主要是腦出血、消化道出血,高凝狀態抗凝不足,機械瓣上可能產生血栓。
另一類病人選擇生物瓣,生物瓣的優勢是不需要終身抗凝,通常只需服用3-6個月的可邁丁抗凝,生活質量比較高。但是生物瓣有使用壽命問題,生物瓣使用年限通常在10-15年。此外,還有切口問題,正中開胸以後骨骼癒合大概需要3個月時間,基本在3個月以後可以和正常人一樣騎單車、開車。
孫文* 醫師#2
心臟瓣膜手術的後遺症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心臟雜音和心內膜炎。
心律失常:如果病人術後感覺心跳不規則,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是否存在心律失常以及確定其原因和類型。室性心室早期收縮在心律失常中危害較大,應儘早控制,可通過休息和服用慢性心率藥物進行治療。
心房顫動:如果術後三個月仍有心房顫動,心功能恢復良好後可在醫院進行治療。對持續性心房顫動、除顫不成功、繼發性心房顫動的病人,則無需強制除顫,以避免發生危險。在抗凝治療的同時服用洋地黃製劑可控制心率。
心臟雜音: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後,可以聽到鐘錶一樣的金屬聲音,這是正常現象。超音波心電圖等多種檢查顯示瓣膜周圍無滲漏,閥門狀況良好,若對血流動力學無影響,則無需治療。但如有雜音改變或出現胸悶、心悸、氣短等新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心內膜炎:瓣膜置換術後心內膜炎發生率高,易形成心內膜贅生物,應定期複查。
趙* 醫師#3
心臟瓣膜手術一般包括瓣膜成形術和瓣膜置換術。心臟瓣膜手術的常見後遺症有,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內膜炎、溶血,以及動脈栓塞等。
心律失常:心臟瓣膜手術後常見的心律失常,有心房顫動和房撲,研究認為,手術期間心肌保護不佳、心房切口,會導致心房肌局部缺血,並且術前藥物使用,也會影響心房傳導性和不反應期,導致發生心房顫動和房撲,大多發生於手術後24-72小時。研究發現,術後心房顫動對病人預後影響大多為良性,但也會增加中風、中期和遠期死亡的風險。
感染:心臟瓣膜手術後,可能會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手術後殘餘漏和瓣周漏是主要誘因。病人主要表現為發熱、畏寒、皮疹、肝脾臟大等。由於感染性心內膜炎對心內結構破壞性病理改變,及全身重要器官的影響,病死率非常高。
溶血:人工瓣膜置換後,以主動脈瓣引起的溶血較常見。溶血大多與人工心臟瓣膜放置位置不恰當、心臟瓣膜所用材料粗糙有關。紅血球在血循環中受到較大摩擦,容易造成損傷而破碎,導致溶血。
動脈栓塞:如果手術中操作失誤,術中脫落組織未完全清除乾淨,殘留心腔可導致動脈栓塞出現。
施* 醫師#4
心臟換瓣膜手術以後的後遺症主要能夠引起心律不整、心律失常以及心臟雜音,還能夠引起心功能不全。心臟換瓣膜手術屬於比較大的手術,對於技術和設備的要求都比較高,更換瓣膜以後能夠改善原來氣促、呼吸困難的症狀,適當的提高生活質量。但是在術後短時間內,依然會留有心律不整、心臟雜音、凝血等症狀。所以在手術以後一定要規範的服用抗凝藥物,長期的服用營養心肌、保護心臟和防止排斥的藥物來維持治療。
更換過心臟瓣膜的病人,平時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等誘發因素,需要時刻注意心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