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手術的後遺症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心臟雜音和心內膜炎。
心律失常:如果病人術後感覺心跳不規則,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是否存在心律失常以及確定其原因和類型。室性心室早期收縮在心律失常中危害較大,應儘早控制,可通過休息和服用慢性心率藥物進行治療。
心房顫動:如果術後三個月仍有心房顫動,心功能恢復良好後可在醫院進行治療。對持續性心房顫動、除顫不成功、繼發性心房顫動的病人,則無需強制除顫,以避免發生危險。在抗凝治療的同時服用洋地黃製劑可控制心率。
心臟雜音: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後,可以聽到鐘錶一樣的金屬聲音,這是正常現象。超音波心電圖等多種檢查顯示瓣膜周圍無滲漏,閥門狀況良好,若對血流動力學無影響,則無需治療。但如有雜音改變或出現胸悶、心悸、氣短等新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心內膜炎:瓣膜置換術後心內膜炎發生率高,易形成心內膜贅生物,應定期複查。
絕大多數心臟瓣膜手術以後,病人生活質量會得到明顯改善。
心臟瓣膜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小於55歲或60歲以下病人,多數選擇機械瓣治療,且需要終身抗凝。目前來說全世界範圍大家接受的都是可邁丁抗凝,藥物抗凝以後,要把個人的凝血功能調節在一定可控範圍,讓血液既不容易凝固,又不至於無法凝固。可邁丁抗凝的風險客觀存在,大約每年有1%的血管意外事件發生。血管意外事件主要是腦出血、消化道出血,高凝狀態抗凝不足,機械瓣上可能產生血栓。
另一類病人選擇生物瓣,生物瓣的優勢是不需要終身抗凝,通常只需服用3-6個月的可邁丁抗凝,生活質量比較高。但是生物瓣有使用壽命問題,生物瓣使用年限通常在10-15年。此外,還有切口問題,正中開胸以後骨骼癒合大概需要3個月時間,基本在3個月以後可以和正常人一樣騎單車、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