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文樣丘疹病是指由HPV病毒感染所致的,生殖器部位單個或多個斑丘疹為主要特徵的皮膚病。
波文樣丘疹病多發生於性活躍的年輕人群中,21~30歲之間多見。該病無明顯的自覺症狀,多見於病人的會陰部及肛周附近,表現為多發性色素性疣狀丘疹,表面光亮或輕度角化,顏色多為膚色或紅黑咖啡色,大小不等,多是直徑2~10mm之間,邊界清楚,組織病理學呈低度惡性原位癌,應與菜花的丘疹加以鑑別。流行病學上,該病雖然較為罕見,但是近幾年患病率有上升的趨勢。
波文樣丘疹病的治療目前臨床上有:
- 少數病人可自行消退,有一定的自限性。
- 物理治療:包括雷射、冷凍等。
- 手術治療:可採用局部手術切除。
- 藥物治療:口服A酸或外用免疫調節劑如 Imiquimod 等。
當患有波文樣丘疹病時,除了及時到醫院確診,配合治療外,建議平時飲食要避免辛辣刺激等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提高免疫力等。
波文樣丘疹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感染引起的生殖器部位多發性色素性丘疹。
本病與菜花類似,但二者的皮損特點不同,波文樣丘疹病可見扁平、咖啡色或褐黑色丘疹,略凸出皮面,既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甚至連成片,而菜花的皮損形似菜花樣。
雖然二者均由HPV感染所致,但波文樣丘疹病比菜花更嚴重,是由高危亞型的HPV病毒所致,該病毒可能引起癌症,比如子宮頸癌、肛門癌、咽喉癌、陰莖癌等。此外,本病的病理表現與某些癌症類似,病理醫生可能直接診斷為波文氏病,而波文氏病屬於一種原位癌。故波文樣丘疹病應引起足夠重視,一經發現需及時就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