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退燒藥一直出汗是否正常,不能一概而論。建議出現該症狀的病人,及時去醫院就醫,由醫生根據其具體症狀判斷是否正常。同時在查明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發熱後,進行對因治療,避免出現反覆發熱。
通常情況下,病人吃退燒藥後,體溫逐漸下降,散熱增加產熱減少。體表汗液蒸發時,會帶走多餘熱量,起到加速體溫下降作用,所以為加速散熱,機體會一直出汗。如果病人沒有不適症狀,也沒有出現不良反應,此時一直出汗是正常的。
但對於年齡較大或體質虛弱的病人,在服用退燒藥後,一直出汗可能會引起虛脫、低血壓等症狀,此時是不正常的。建議在服用藥物後,及時給病人補充水分和鹽分,避免出現電解質不平衡或高滲性脫水。同時建議及時給病人擦去汗液,避免汗液過多,導致體溫下降過快出現低體溫等症狀。
吃了退燒藥一直出汗,多是退燒藥起效的退燒過程,但有時還與退燒藥物的用量以及病人個體狀態有關,此時要根據病情採取對應的處理措施。
對部分高熱病人,例如體溫大於38.5°C時可以根據病情吃退燒藥物,如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等。此類退燒藥作用於大腦的體溫調定點使體溫下降,可擴張微血管、加強皮膚汗腺分泌,促進體溫下降。此外,還可能由於用藥劑量過大,導致藥物持續作用時間延長有關。部分嬰幼兒和老年病人,由於本身體質虛弱容易出虛汗,同時使用退燒藥物,則出汗量相對會增大以及時間也會相對延長。
這時要及時更換濕透衣物,避免再次受涼,囑病人要多喝溫開水,必要時複查電解質檢查觀察有無電解質不平衡,靜脈滴注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鈉注射液、複方胺基酸注射液,以及缺乏的電解質等支持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