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症可分為局限性硬皮症、系統性硬皮症兩大類型。
一、局限性硬皮症。一般只累及皮膚,不會對肺、腎、心、肝等內臟器官產生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水腫性紅斑、灰白色斑、皮膚色素增加或減退等症狀,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可進一步分為斑塊狀硬斑病、線狀硬皮症、泛發性硬斑病、點滴型硬斑病等類型。
- 斑塊狀硬斑病:皮損多發生於軀幹部,亦可發生於身體各處。皮損初期表現為一個或數個淡紅或紫紅色水腫性斑狀損害,數周或數個月後,皮損逐漸擴大,中央逐漸出現稍凹陷,表面光滑乾燥、無汗、毳毛消失。
- 線狀硬皮症:皮損呈條狀,常沿單側肢體或肋間神經呈線狀分布,皮損變化與斑塊狀硬皮症相似,但進展更迅速,可引起肢體攣縮及骨發育障礙。
- 泛發性硬斑病:表現為廣泛性硬性斑塊,可分布於全身各處,皮損常融合,伴有色素沉澱或色素減退,也可伴有肌肉萎縮。
- 點滴型硬斑病:皮損表現為胸、頸、肩和背部平滑或凹陷的小灰白色斑,質地不堅硬,可於3~5年內自然消退或萎縮。
二、系統性硬皮症。也稱為系統性硬化症,除了引起皮膚損害以外,還會累及內臟,引起肝、肺、腎等器官的異常症狀。系統性硬皮症的皮損與局限性硬皮症的皮損表現不同,分為三個時期。
- 第一個時期稱為腫脹期,病人的皮膚腫脹多出現在肢端、手足等部位,用手按壓皮膚後不會出現坑,會很快過渡為硬化期。
- 第二個時期稱為硬化期,病人的皮膚變硬,皮膚與皮下組織有沾黏,皮膚表面的皺紋消失且表麵皮膚發亮,無法用手捏起來。
- 第三個時期稱為萎縮期,皮膚可能有萎縮表現。除了皮膚損害外,系統性硬皮症還可引起骨、關節、肌肉、血管、消化道、肺臟、心臟、腎臟、神經等組織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