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會導致關節疼痛嗎?

醫师头像 聞勤*

一般情況下,肺結核並不會直接導致關節疼痛。但在結核分枝桿菌擴散至關節引起「結核性關節炎」,或是抗結核藥物產生副作用時,則可能間接引起關節疼痛。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肺部疾病。在病情較輕微或處於早期階段時,患者可能僅表現為咳嗽、咳痰、低燒、盜汗等呼吸道症狀,此時通常不會影響到關節部位,因此不會引起關節疼痛。

隨著病情的進展,結核分枝桿菌可能透過血液、淋巴等途徑擴散至全身其他部位,包括關節。此時便可能引發「結核性關節炎」,導致關節內滑膜增生、滲出和纖維化,進而出現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

此外,肺結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服用某些抗結核藥物。這些藥物雖然對結核分枝桿菌具有強效殺菌作用,但也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部分抗結核藥物可能導致尿酸升高,尿酸鹽沉積於關節處,從而引發關節疼痛。

在日常生活中,肺結核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或手肘遮掩口鼻,並立即將使用過的紙巾丟入垃圾桶,同時勤洗手。若出現其他部位不適,應盡速告知醫師,以排除其他潛在問題。

醫师头像 李小*

肺結核是一種呼吸系統傳染病,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肺結核本身不會導致關節痛,但若出現關節痛,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兩種情況:

首先是「肺結核合併關節結核」。一般而言,肺部的結核菌會透過淋巴系統和血液播散至骨關節,也就是結核菌從肺部擴散到關節,引發「結核性關節炎」,進而導致關節疼痛。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大關節,例如膝關節、髖關節及椎體。可透過X光關節攝影和關節電腦斷層掃描(CT)來確診。

其次是在治療肺結核的過程中,服用「吡嗪醯胺」(Pyrazinamide)所引起的關節疼痛。吡嗪醯胺雖能抑制結核菌生長,但在抗結核同時具有一定的腎毒性作用,可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排泄,從而導致血液中尿酸升高,引發「痛風性關節炎」,出現關節疼痛症狀,此時需要停用吡嗪醯胺。因此,若肺結核患者伴有關節痛,應及時釐清病因,採取針對性的治療。

醫师头像 江專*

肺結核患者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確實有些人會出現關節疼痛,這可能與尿酸水平升高有關。在強化期抗結核治療時,通常會使用「吡嗪醯胺」。強化期抗結核的標準方案為:利福平(Rifampicin)、異煙肼(Isoniazid)、乙胺丁醇(Ethambutol)和吡嗪醯胺(Pyrazinamide)。

吡嗪醯胺這種藥物容易導致體內尿酸水平升高。有些本身患有痛風的患者,在服用此藥物後可能會誘發痛風。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關節疼痛。一旦出現此類情況,應評估患者的具體狀況,可使用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來鹼化尿液,以降低尿酸水平。必要時,需要停用吡嗪醯胺。

本內容不能作為疾病治療的依據,請充分理解此點,是否前往醫療機構就診請自行判斷,風險請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