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是先天性疾病,指尿道開口不在尿道尖端,而在尿道腹側部位,如冠狀溝、陰莖體、陰莖陰囊交界處、會陰部等。
尿道下裂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相關學者提出關於尿道下裂的病因學有許多假設,包括產前激素刺激不足、遺傳易感性、母體胎盤因素和環境影響等。因此尿道下裂的病因可能是多種因素。
在尿道下裂中可見家族聚集現象,大概有7%的病例,其一級、二級或者三級親屬受到影響,另外有3%具有明顯遺傳原因,已經超過200個先天基因缺陷所導致的症候群,也包含了尿道下裂的體徵。
不同類型的尿道下裂病人選擇的治療方案亦有所不同。近端型的尿道下裂,因為缺損的尿道比較長,下裂的尿道較多,常選擇尿道成形的辦法進行治療。近端型尿道下裂與遠端型尿道下裂會有比較大的區別,成形尿道的併發症比遠端尿道多。尿道下裂的病人均需要考慮手術進行治療,部分尿道下裂病人合併有彎曲,需要於矯正彎曲的同時,重新評價尿道外口的位置,進行嚴重度的評級。對於小孩子來說,目前所看到的大眾文獻提示幼兒出現尿道下裂的發病率為1/300,因此尿道下裂為一類比較常見的小兒泌尿系畸形。
尿道下裂發生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胚胎性別分化發育過程中出現內分泌缺陷和混亂及其它多種原因,導致尿道溝融合不全,而停留於不同的發育階段,因此發生不同類型尿道下裂。但到目前為止,具體發病機制仍不明確,目前已證實的原因包括雄激素受體異常、遺傳、基因突變、內分泌失調、異常細胞間信息傳遞、表皮生長因子表達降低和環境因素等。
近20餘年,尿道下裂發病率顯著上升,可能與環境中廣泛存在的雌激素和抗雄激素類物質污染有關。尿道下裂存在一定遺傳性,臨床發現約有20%-25%的尿道下裂患兒,具有家族遺傳類似疾病史。另外,孕期服用避孕藥物、早產、低體重出生患兒,也屬於高風險因素。因此對於孕期保胎、孕期服用藥物等,需引起謹慎,儘量諮詢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