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一種危及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生命的消化道急症,臨床以腹脹、嘔吐、腹瀉、便血為主要表現。患兒可能嘔吐黃綠色、膽汁樣物質。病情較重者可能出現休克和多臟器功能衰竭。臨床首選腹部X線檢查,以腸壁囊樣積氣為特徵性表現。
近年隨著醫學,尤其是圍產醫學和新生兒重症醫學的發展,早產及超早產的存活率明顯增加。加之新生兒消化系統及其他系統發育不成熟,而且容易引起感染,所以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率較高。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原因較多,可能與早產、感染、缺血、缺氧、餵養不當、輸注血製品、藥物等因素有關。
早產:因為早產兒腸道功能不成熟,血供調節能力較差,加之其腸道蠕動較弱,食物易在消化道滯留及發酵。此外,早產兒腸道黏膜屏障不完整,腸道分泌性IgA低下,細菌容易侵入腸壁繁殖,從而導致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感染:為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內毒素、白三烯等多種炎性介質,發生級聯反應,對腸壁產生持續性損害所致。
缺血、缺氧:出生時寶寶發生窒息、缺氧、呼吸道窘迫、紅血球症等,均可導致腸壁出現缺血缺氧以及再灌注,增加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風險。
餵養不當:新生兒的胃容量較小,若餵食量過大,或配方奶滲透濃度過高,均易損傷腸黏膜。
輸注血製品:輸注的紅血球改變腸道的血流動力學,庫存的紅血球一氧化氮活性顯著減少等原因,均與本病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藥物:應用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藥物,可增加新生兒腸道的滲透負荷,從而引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其他原因:肺炎、敗血症、低血糖等原因,可引起新生兒腸黏膜損傷,從而誘發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指由各種原因導致腸道感染而發生的一種腸管壞死性疾病,它的患病人群主要以新生兒為主,其臨床表現有腹脹、嘔吐和便血等,一經發現必須立即禁食,再做緊急治療,以免引起各種併發症而危及到生命。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發病原因
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起哪些危害
如果是急性腸胃炎導致的噁心嘔吐,發燒,腹瀉,一般進行自行服用藥物或者診所就診,情況會緩解。但是如果情況並沒有減輕而是加重了,這就要家長提高警惕,一定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