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是比較安全的檢查方式,對人體基本上沒有傷害。但據現在的研究表明,也會造成生物效應,最主要表現在體溫升高,但體溫升高一般在超高強磁共振中比較明顯。所以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如果病人體溫高的特別明顯,要暫緩做磁共振檢查,這是磁共振的副作用。
另外,磁共振的副作用還表現在病人的心理作用。因為在磁共振中,空間一般比較密閉,而且聲音比較大,所以會造成病人心理上比較壓抑的感覺,可能做完以後出現不舒服的感覺。磁共振做的時間相對比較長,有時被動體位病人可能會感覺到不舒服。體內植入物會對整個圖像以及病人的身體造成傷害,甚至造成死亡,如心臟起搏器病人絕對不能夠做磁共振。
做核磁共振一般沒有明顯副作用,核磁共振不同於CT,成像不依靠倫琴射線,故而不會產生射線相關副作用。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是不同分子對於磁場的順應性不同,病人行核磁共振檢查前需要注意不能攜帶金屬物品進入檢查室,尤其是鋼、鐵等。對於有金屬植入物的病人,需要明確金屬性質,若為鈦金屬,則可行核磁共振檢查,有其它金屬則不能進行核磁共振檢查。
需要明確病人可否堅持10-15分鐘完成檢查,有些生命體徵不平穩,甚至是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進行此項檢查風險比較高。有心理障礙的病人不能行此項檢查,比如有幽閉恐懼症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