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臨床中常應用的測量血壓方法顯示下肢血壓通常較上肢血壓高,血壓增高的數值大約為20-40mmHg。上下肢血壓差的正常值由於測量方式不同而有一定區別,如果採用間接測量法,即目前廣泛應用的袖帶加壓法進行測量,下肢血壓往往比上肢高,這是一種正常狀態。
如果下肢血壓低於或等於上肢血壓,提示病人有動脈狹窄或者動脈閉塞,主要見於主動脈狹窄、腹主動脈狹窄、大動脈炎,還有閉塞性動脈硬化等疾病。如果轉換測量方法如採用直接測量法,上下肢的血壓並沒有明顯差異,直接測量法即進行動脈穿刺或者插管,將導管的末端連接換能器,然後再連接監護儀,自動顯示血壓數值,但是這種方法臨床當中不常用,只有在危重症病人中進行應用。
血壓主要和心臟排血量及外周阻力相關,因為下肢血管長度長,下肢循環血容量大,所以下肢血壓在生理情況下比上肢血壓偏高。在一些疾病初期,下肢血壓升高特別明顯,比如大動脈炎,動脈嚴重狹窄,而狹窄的初期血壓偏高,且比上肢血壓偏高幅度大,提示疾病初期,需要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測量,進行對症治療。還有下肢血管閉塞比較嚴重,狹窄程度嚴重的情況下,下肢血壓下降明顯,這種情況並不正常,就是下肢血壓比上肢血壓明顯低時需要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確診病情,對症治療。
所以下肢血壓如果出現異常,比如下肢比上肢血壓明顯升高,或者比上肢血壓明顯降低,需要到醫院進行下肢血管檢查,比如通過下肢血管都卜勒超音波確診是否存在下肢血管病變,下肢血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