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是否需要做大腸鏡取決於腸胃炎的類型。
對於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急性腸胃炎,不需要行大腸鏡檢查,即被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造成的急性腸道炎症性病變,病人通常會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病情發展的比較突然且快,不需要行大腸鏡檢查,僅僅行血液常規、大便的化驗以及生化電解質的檢查,並且給予針對病原體以及對症支持治療之後,病情一般在1-2週可以自愈。
只有長期、慢性、反覆發作的腹瀉、腹痛的病人,即慢性腸道炎症性的疾病,才需要行大腸鏡檢查。最常見的就是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這是兩種自身免疫失調相關的腸道炎症性疾病,特點就是出現長期反覆的腹痛、腹瀉或者腸阻塞以及腸瘺等,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行大腸鏡檢查可以看到腸壁的黏膜上有很多潰瘍形成,兩者潰瘍的形態有所不同,治療方案也不同,但大腸鏡的檢查至關重要。
腸胃炎病人是否要做大腸鏡檢查,要看具體病情而定。如果是急性腸胃炎病人,不需要做大腸鏡檢查。因為急性腸胃炎,大多是由於飲食不當引起。其呈自限性,腸胃炎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大約3-5天左右就可以完全治癒,所以沒必要行大腸鏡檢查。
如果慢性腸胃炎病人反覆腹痛,伴有噁心、嘔吐、大便改變等,有必要行電子大腸鏡檢查,以協助了解具體的腸道黏膜病變情況。而且還有必要做電子胃鏡檢查,以了解上消化道具體病變情況。
急性腸胃炎可以不用做大腸鏡檢查,但是慢性腸胃炎病人有必要做大腸鏡檢查。如果大腸鏡檢查確實發現存在器質性病變,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給予使用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