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直腸脫垂和痔瘡區別是什麼?

熊文* 醫師#1

直腸脫垂是指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動,主要表現為直腸黏膜自肛門脫出。初發時較小,排便時脫出,便後可自行復位。之後腫物脫出頻率漸增,體積增大,便後需用手托回肛門內,多伴有排便不盡和下墜感。病程發展嚴重時,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時也可脫出。因直腸排空困難,常出現便秘。隨著脫垂的加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常有黏液流出,致使肛周皮膚濕疹、搔癢等。但內脫垂常無明顯症狀。

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包括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主要表現為出血和脫出,可分為I、II、III、IV度。I度內痔便時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便後出血可自行停止,無痔核脫出。II度內痔常有便血,排便時有痔脫出,便後可自行還納。III度內痔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勞累、負重時痔脫出,需用手還納。IV度內痔偶有便血,痔脫出不能還納或還納後又脫出。外痔常見表現為肛門不適、潮濕不潔和搔癢。混合痔可見內痔和外痔的症狀同時存在,逐漸加重時可呈環狀脫出肛門外,脫出的痔塊呈梅花狀,稱為環形痔。

通常情況下,直腸脫垂易與環形痔混淆。但直腸脫垂黏膜呈環形,表面光滑,且直腸指檢時多感到肛門括約肌鬆弛無力。環形痔黏膜呈梅花瓣狀,直腸指檢時括約肌不鬆弛。

直腸黏膜內脫垂的症狀有哪些?

直腸脫垂如何處理?必須手術嗎?重度直腸脫垂只能通過手術治療

李章* 醫師#2

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黏膜、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慢性疾患。而痔瘡是指肛墊發生病理性肥大、移位,以及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曲張形成靜脈團。

直腸脫垂迄今為止病因不明,與多種因素有關,與先天發育異常,即直腸前方的陷凹較正常人低、解剖結構異常、盆底肌群和肛門括約肌功能減弱、長期腹內壓增高及不良的排便習慣等因素有關。目前認為直腸脫垂的形成機制存在兩種學說,即滑動性疝學說、腸套疊學說。而痔瘡的病因雖然也尚不明確,但與遺傳、長期便秘、長期飲酒、久坐久站、妊娠以及一些疾病因素有關。目前認為痔瘡的形成存在兩種學說,包括肛墊下移學說和靜脈曲張學說。

直腸脫垂的脫出物為直腸,呈球形脫出,有明顯的放射狀縱形溝紋或直腸環圈,色淡白或淡紅,質較軟,無出血。且肛門括約肌明顯鬆弛。而痔瘡脫出物為充血腫大的痔塊,呈花瓣狀或環狀,無環狀黏膜皺襞,多呈暗紅色或青紫色,可見有出血,痔核之間凹陷有正常的黏膜。且肛門括約肌正常,即鬆緊度正常。

直腸脫出的典型症狀包括肛門失禁、排便不盡感等,有時會伴有腰部、下腹部或會陰部酸痛不適。但痔瘡病人會有排便疼痛、便血等症狀一般不會出現上述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