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是指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動,主要表現為直腸黏膜自肛門脫出。初發時較小,排便時脫出,便後可自行復位。之後腫物脫出頻率漸增,體積增大,便後需用手托回肛門內,多伴有排便不盡和下墜感。病程發展嚴重時,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時也可脫出。因直腸排空困難,常出現便秘。隨著脫垂的加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常有黏液流出,致使肛周皮膚濕疹、搔癢等。但內脫垂常無明顯症狀。
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包括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主要表現為出血和脫出,可分為I、II、III、IV度。I度內痔便時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便後出血可自行停止,無痔核脫出。II度內痔常有便血,排便時有痔脫出,便後可自行還納。III度內痔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勞累、負重時痔脫出,需用手還納。IV度內痔偶有便血,痔脫出不能還納或還納後又脫出。外痔常見表現為肛門不適、潮濕不潔和搔癢。混合痔可見內痔和外痔的症狀同時存在,逐漸加重時可呈環狀脫出肛門外,脫出的痔塊呈梅花狀,稱為環形痔。
通常情況下,直腸脫垂易與環形痔混淆。但直腸脫垂黏膜呈環形,表面光滑,且直腸指檢時多感到肛門括約肌鬆弛無力。環形痔黏膜呈梅花瓣狀,直腸指檢時括約肌不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