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麻木刺痛是怎麼回事?

醫师头像 張健*

腳底麻木刺痛常見於足底筋膜炎與椎間盤突出。

足底筋膜炎患者通常在下床負重時會感到腳底刺痛,走幾分鐘路後疼痛會稍微緩解,但若長時間行走,症狀可能會加重,這是由於腳底軟組織發炎所造成。平時應注意避免受涼,足底承受著人體全身的負重,行走時的應力可能超過身體的體重。因此,建議穿著寬鬆、平坦、軟底的鞋子,才能夠降低足部承受的應力負擔,避免應力集中於單一點或數個點,有助於減輕發炎症狀。

此外,也應適當進行熱敷與物理治療,每晚用溫熱水浸泡雙腳,可有效保護足踝關節。利用熱效應能促進軟組織的血液循環,降低發炎因子,進而減輕關節疼痛。也應注意貼敷痠痛貼布,由於腳底皮膚較厚,角質層較難讓其他外用藥物滲透。因此,貼敷痠痛貼布可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效果,必要時可短期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待克菲那等。透過以上綜合治療,使發炎症狀逐漸消退,如果症狀仍持續存在,應儘速至醫院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椎間盤突出所引起的腳底發麻刺痛,通常是腰椎第五節到薦椎第一節(L5/S1)的椎間盤向一側突出,進而壓迫到該側下肢神經所致。除了腳底發麻之外,還會出現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平躺時抬腿也可能誘發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保守治療,另一類是手術治療。保守治療適用於一般椎間盤突出合併腳底麻木和疼痛的患者,通常透過充分休息,儘量多臥床,減少活動量,避免腰椎負重,不要長時間久坐。

在藥物治療方面,可考慮肌肉注射甲基B12(腺苷鈷胺),進行神經滋養治療,也可口服消炎止痛藥,以控制疼痛。若疼痛劇烈影響睡眠,可考慮併用中樞神經止痛藥泰勒寧進行複合式止痛。有條件者也可進行腰椎牽引治療。

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復健與保守治療後,症狀會逐漸減輕,腳麻的症狀也會慢慢消失。如果經過長時間的休息和治療後,症狀仍相當嚴重,則應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可透過切開手術、椎間盤減壓摘除椎間盤,也可透過經皮內視鏡椎間盤摘除手術(或稱微創椎間孔鏡手術)摘除椎間盤。

醫师头像 王躍*

腳底麻木刺痛,係指足部底部出現麻木感與疼痛感,兩者可單獨或同時發生。其成因複雜,主要涉及神經壓迫、血液循環障礙、足部局部病變,以及全身性疾病影響這幾個面向。

神經壓迫:坐骨神經在人體下肢神經傳導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當腰椎發生病變,如椎間盤突出,突出的椎間盤會壓迫坐骨神經,導致神經傳導受阻。這種壓迫不僅會引發腰部疼痛,還會導致下肢放射性疼痛與麻木感,腳底也難以倖免。此外,梨狀肌症候群患者,梨狀肌因過度使用、外傷等原因發生痙攣、水腫,會壓迫坐骨神經,進而導致腳底出現麻痛症狀。長時間維持不良坐姿,如彎腰駝背,或久坐不動,會使腰部和臀部的神經持續受到壓迫,增加腳底麻痛發生的機率。

血液循環障礙:長時間站立或行走,足部承受的壓力較大,血液循環容易受到影響。特別是穿著不合腳的鞋子,如過緊的高跟鞋,會阻礙足部血液循環,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引發腳底麻痛。動脈硬化患者,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會使下肢血液循環不暢,足部供血不足,進而出現腳底麻痛症狀。此外,柏格氏症(血栓閉塞性血管炎)患者,血管發生發炎,血管腔逐漸閉塞,會嚴重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不僅導致腳底麻痛,病情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足部潰瘍、壞疽。

足部局部病變:足底筋膜炎是引發腳底麻痛的常見足部疾病,長期的過度運動,如跑步、跳躍,會使足底筋膜反覆受到牽拉,發生勞損,引起無菌性發炎。發炎會刺激周圍神經,導致腳底出現疼痛,部分患者還會伴有麻木感。足跟骨刺患者,由於足跟骨質增生,形成骨刺,會刺激足底的軟組織,引發疼痛與麻木。另外,足部外傷,如被重物砸傷、刺傷,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局部感染,損傷神經和血管,導致腳底麻痛。

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會引發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神經纖維變性,影響神經傳導功能,使腳底出現麻木、刺痛等症狀。同時,糖尿病還會引起血管病變,導致下肢血管狹窄、阻塞,進一步加重腳底麻痛的症狀。此外,缺乏維生素B12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導致神經髓鞘受損,引發周邊神經炎,患者除了會出現腳底麻痛,還可能伴有疲倦、貧血等症狀。

本內容不能作為疾病治療的依據,請充分理解此點,是否前往醫療機構就診請自行判斷,風險請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