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太早翻身是腦性麻痺前兆嗎?

醫师头像 王豪*

嬰兒較早翻身不能確定或排除腦性麻痺。嬰兒較早翻身可能屬於無意識動作,也可能是因為存在其他疾病所致,如果偶爾發生上述症狀,則無需過於擔心,可繼續進行觀察。

如果頻繁發生上述症狀,則需要進行相關檢查,如血液常規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以及部分荷爾蒙檢查,主要包括甲狀腺荷爾蒙、生長荷爾蒙等相關檢查,從而確定是否存在異常。還應進行腦電圖、腦部電腦斷層以及磁振造影等檢查,從而確定或者排除某些疾病。如果不存在任何病變,則認為是一種生理性現象,無需過於緊張。如果存在相關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者低下,則通常需要矯正甲狀腺功能,從而改善症狀。

另外部分低血糖、癲癇發作的患者應進行對症治療。如果存在腦部病變,或者其他腦性麻痺症狀,如運動障礙、肌張力增高、僵直等現象,則應高度懷疑腦性麻痺,並且及時尋找引起腦性麻痺的病因,並盡早進行介入,從而有效預防或者避免發展成嚴重的腦性麻痺症狀。

醫师头像 李卓*

嬰兒太早翻身不一定是腦性麻痺,嬰兒是屈肌佔優勢,保持一種屈曲姿勢,但是有一部分嬰兒伸肌張力過高,可能就會表現出向後挺直,可能家長感覺嬰兒是身體僵硬,整體翻身,但單憑此一表現無法斷定是否是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的診斷因素較多,包括必要的條件,還有參考條件,需要到專門機構找專科醫師就診且需要定期追蹤。現在可以早期預測兒童是否是腦性麻痺的方法較多,比如GMs全身運動品質評估,是一種準確率高達90%的評測方法,一般都是在出生後0-5個月之內,每個月都對兒童進行評估,結合醫師的檢查綜合判斷。

醫师头像 文*

嬰兒太早翻身並不一定是腦性麻痺前兆,如果兒童在產前、產時、產後,沒有缺氧、低血糖、嚴重感染、胎盤早期剝離及臍帶繞頸等異常情況,兒童在出生後吸奶情況、精神狀態、刺激反應、肌張力、睡眠狀態沒有異常,尤其肌張力沒有異常表現,沒有異常肢體動作、頸部抵抗、頭部後仰等情況,一般腦性麻痺機率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兒童可能僅僅是頭部帶動軀幹發生動作,兒童表情舒適,其他沒有異常表現,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翻身,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如果1-2個月之內的兒童確實發生真正意義上翻身,建議家長帶兒童請嬰兒科的醫師進行檢查,如果檢查沒有異常,可能說明兒童體質比較好;如果檢查有異常,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如顱腦超音波、磁振造影、腦電圖等來進一步明確診斷。

醫师头像 張愛*

新生兒會翻身側躺不一定是腦性麻痺,在足月新生兒與足月後2個月齡內的嬰兒,出現一種全身運動及扭動運動。扭動運動是全身出現小到中等幅度緩慢,或中等速度的扭動動作,而兒童這種全身運動在家長眼中,寶寶可翻身側躺,其實是此年齡階段的一種不隨意的全身運動表現,屬於正常的全身運動表現。若連續出現幾次,則想仔細評估運動的方式和品質,判斷發展為腦性麻痺的風險大小,不能單純以某個動作判斷是否為腦性麻痺。

全身運動品質評估,即透過錄影仔細評估兒童全身運動的品質。兒童雖會翻身側躺,但翻身側躺時肢體有無僵硬,運動是否流暢,可透過這些內容判斷兒童是否有發展成腦性麻痺的風險。若高度懷疑有腦性麻痺風險,建議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尋求醫師幫助,進行詳細的檢查。

本內容不能作為疾病治療的依據,請充分理解此點,是否前往醫療機構就診請自行判斷,風險請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