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胃、小腸的消化吸收後,剩下的食物殘渣會進入結腸和直腸,結腸主要是負責形成糞便,然後將糞便推向直腸,當糞便進入直腸後,會刺激直腸壁內的感受器,通過反射神經將「想拉屎」的衝動反饋給大腦,產生便意後,直腸、內外肛門括約肌會收縮,準備排便。
但是,在一些重要特殊的場合,大腦會判斷是否適合排便,發現「時機」不對,就會要求肛門外括約肌收縮,在未經允許的時候控制(延長)排便時間,此時都在肛門口大便會在腸道蠕動下,逐漸從直腸撤回結腸,這也就是憋便後,便意就會消失的原因。
如果這種情況次數多了,憋著憋著就可能會出現便秘,而返回結腸的糞便,結腸會重新吸收其中的水分,糞便就會變得干硬,也更不容易被拉出來,而糞便堆積過多,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影響食慾,嚴重者會出現糞石,可能就需要就醫解決了。
當然,除了便秘外,長期憋便還可能會影響身體正常的代謝,繼而影響肝功能,也會導致胃腸蠕動緩慢、腸道菌群失調,繼而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但大多數情況下,憋便不會直接引起直腸癌,但會增加腸道病變風險,繼而增加大腸癌風險。
所以,平時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儘量不憋便,最好是在早起或吃完早飯後排便,時間充裕也更容易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