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瘺管可能在一定階段會自動癒合,但當身體抵抗力降低或者炎症再次發作時,瘺管又會生出。瘺管多是牙根部有炎症,長時間得不到處理後,炎症在牙根底部形成擴散,最後通過牙槽骨在黏膜表面形成竇道,有膿液時就通過瘺管、竇道排出來。
有時當炎症退除後,瘺管可能會癒合,但當身體抵抗力低下或者炎症再次發作時,瘺管又會再次出現。如果反覆出現,應該對牙齒拍攝X光片,看根尖是否有炎症,如果炎症存在,要判斷是否進行開髓的根管治療。當炎症消退後,瘺管會自然消退,但有的炎症發作劇烈,可能需要做拔牙處理,拔除牙齒以後對牙槽窩進行徹底搔刮,炎症、竇道才會得到徹底好轉。
牙齒瘺管提示有炎症,需要尋找感染的來源,進行處理。如果不進行處理,不同的疾病,可能會有不同的後果。
慢性根尖炎引起的牙齒瘺管,不治療可能會急性發作,表現為急性根尖周炎,引起明顯的疼痛。慢性根尖炎也會逐步發展為根尖囊腫,甚至引起骨髓炎。如果是根尖囊腫,可能需要手術刮掉囊腫,如果是骨髓炎,後期處理較困難。所以慢性根尖炎,需及時治療。
如果炎症擴散到至6號牙位置,即第一磨牙,但是超音波發現瘺管來源於智齒,需考慮拔掉智齒,否則瘺管也會反覆發炎,嚴重時也會引起骨髓炎。
頜骨腫物繼發感染,比如頜骨囊腫、角化囊腫,囊腫不治療會一直生長,導致骨頭吸收,嚴重時會引起骨折,甚至需要截骨。
出現牙齦瘺管,一定要及時檢查,必要時拍片明確診斷,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牙齒出現瘺管持續不治療,會導致根尖周的病變越來越大,可能會出現根尖的囊腫,如果骨質吸收越來越大,最後牙齒會出現鬆動、脫落。如果發生在個別牙位,例如上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或者第一磨牙,根尖與上頜竇底位置比較近,如果病變持續擴大,有可能會累及到上頜竇,導致上頜竇的炎症。
如果牙齒最終需要拔除,還有可能會出現上頜竇瘺,所以如果患牙出現瘺管,一定要儘快去治療,將感染的牙髓去除乾淨後進行消毒封藥,然後再進行根管充填,控制住感染,防止根尖周牙槽骨的持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