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有結節除了可能是癌症之外,也有可能是良性病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肝細胞性肝癌是發生於肝臟的常見惡性腫瘤,常見於亞洲和非洲,肝細胞性肝癌多見於50歲左右的成年人,也可見於青年人或兒童,主要表現為腹痛、腹水、黃疸和肝臟腫大。大體上可表現為單個巨塊狀、多髮結節狀或瀰漫累及大部分甚至整個肝臟,肝細胞肝癌一般質軟,常伴有出血、壞死,偶爾可有淤膽而呈綠色。
肝細胞腺瘤在臨床中比較少見,常見於20-40歲的婦女,一般與口服避孕藥有一定關係。70%的肝細胞腺瘤為單發,偶爾有十多個腫瘤,質軟、黃咖啡色,有出血、壞死和纖維化等症狀。
肝硬化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肝的終末性病變,分為細結節性肝硬化和粗結節性肝硬化。細結節性肝硬化結節直徑一般小於三毫米,顯微間隔很細,結節均勻性說明病變經歷著一致的病理過程,偶爾結節內可見匯管區和肝靜脈。粗結節性肝硬化結節大小不一、多數直徑在三毫米以上,甚至2-3公分,顯微間隔粗細不一,有的呈粗大疤痕,有時因穿刺切片檢查取不到足夠大的範圍而造成診斷困難。
肝結節是影像學檢查後在報告中提出的診斷,可能是肝腫瘤,亦可能是良性病變。因肝結節的診斷通常病變表現不典型,不能確定具體性質,故應對肝結節進行進一步評估,可聯合抽血化驗腫瘤標誌物如甲型胎兒蛋白、糖鏈抗原19-9、糖鏈抗原12-5、癌胚抗原等指標,有助於判斷結節性質。
此外,通過增強檢查如超音波造影、增強CT、增強核磁等,可對結節血供進行進一步評估,根據血供特點,有助於判斷肝結節是良性病變或惡性腫瘤。若常規檢查仍無法確定結節性質,可進行PET-CT掃描,惡性腫瘤對葡萄糖的攝取會顯著增加,而良性病變對葡萄糖的攝取相對較少。若仍鑑別不清,還可做穿刺切片檢查,通過病理檢查,有助於進一步確定結節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