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是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膚炎症損害,易復發。小兒皮膚含水量高,皮膚較薄,較易發生凍瘡。寒冷是凍瘡發病的主要原因,潮濕、冷風,營養不良、貧血、鞋襪過緊、缺乏運動等均可均可誘發加重病情。
初冬(10-11月)早春(3-4月)季節是凍瘡的高發季節。患兒常有手足、耳輪、鼻尖、臀部等循環末梢部位皮膚發涼、色澤變紫,進而表現為紫紅色水腫性斑片,境界不清楚,邊緣鮮紅。自覺搔癢,受熱後加重。局部有冷感及麻木感。病情進一步發展,損害表面可發生水泡,糜爛或潰瘍,繼發感染。損害較重者恢復後可留有色素沉澱或疤痕。當凍傷範圍累及皮膚全層及皮下組織甚至肌肉骨骼時,就轉化為凍傷。
凍瘡的發生機制主要是由於長時間的寒冷造成血管收縮,組織缺氧細胞損傷。寒冷時間過長,動脈持續痙攣,血管收縮力喪失進而靜脈瘀血,微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血漿滲出,局部凍瘡形成。嚴重者發生彌散性血栓,可致組織壞死。一旦凍瘡發生後,次年寒冷初到季節及初春復溫時期,往往會有復發。一般有症狀時及時處理,平時需很好的保溫,2-3年後就不再容易復發了。
已經發生的凍瘡應除全身保溫外,還要注意鞋襪不要過緊;患處需帶手套,穿厚鞋襪,必要時帶護耳或眼罩。局部用溫水袋逐步加溫,或蔥根煮水或桂附煎藥液(桂枝、紅花、附子、荊芥、紫蘇葉各20g)洗泡,並進行按摩。避免寒冷的再次刺激。一些活血化瘀、溫通散寒的中藥如當歸四逆湯及驗方桂枝紅花湯對改善血管功能促進皮損恢復。
局部外用藥在皮損沒有破潰可外用複方多磺酸黏多糖軟膏、辣椒素軟膏、維他命E軟膏等促進局部循環的恢復。已經破潰者局部應用莫匹羅星軟膏或複方多黏B軟膏預防控制感染。局部紅外線、氦氖雷射照射對恢復局部的循環及預防感染均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