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手術後肉球,一般需要待到其缺血壞死以及萎縮後才可完全消失,一般在2-3週左右。
痔瘡是肛周最常見的良性疾病,與大便便秘乾結、大便時久蹲久坐,以及女性妊娠時腹壓增高導致肛周的靜脈回流受阻,靜脈曲張而形成的靜脈團有關。痔瘡手術主要是針對Ⅲ-Ⅳ級的痔瘡,其體積較大,解大便後易脫出肛門外,且伴有肛周的墜脹不適,大便的里急後重以及肛周搔癢不適,並可出現大便反覆出現帶血的症狀,且出血量較為頻繁和量較多。此時服用藥物治療外,還需積極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方式包括痔核的切除術、痔核的縫扎術以及PPH術。
痔瘡術後需要注意切口的位置出血,每次大便注意觀察出血量,如果有出血或者量越來越多,需要及時告知醫生。此外,應定期換藥,以免切口感染,因為大便里的病菌比較多,很容易引起切口感染影響癒合。
痔瘡手術後,一般手術創面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水腫。經過創面逐漸修復和藥物干預,水腫大約在7-10天後得到明顯緩解,但並不是完全緩解,這可能需要創面完全癒合,才能夠完全緩解。
水腫是組織創傷後的必然病理過程,即手術創傷後引起的組織水腫,伴隨著修復過程而來,沒有水腫,創面難以得到修復。因此手術後,如果創面沒有水腫,比有水腫更棘手。人體組織創面修復時出現水腫,如果水腫過於嚴重,如造成創面邊緣組織出現明顯隆起,可使病人出現不適、疼痛,是痔瘡手術後的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