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觀點認為,以下幾種方式可能對預防帕金森氏症有幫助。
基因檢測
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帕金森氏症是在遺傳背景下,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約90%的原發性帕金森氏症是散發的,也就是說,這些病人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多一些,預防的重點也應該放在改善生活方式、增強身體機能等方面。
但如果在你的家族中,有人得了帕金森氏症,則推薦儘早進行基因檢測。
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氏症的相關基因比較複雜,因此,拿到基因檢測報告後,應諮詢運動障礙專科醫生或遺傳學專家,來做權威的結果解讀。不能僅憑報告中給出的結果,盲目臆測自己是否為高危人群。
運動
合理的運動是多種老年慢性病的有效預防措施,帕金森氏症也不例外。
運動能使帕金森氏症的患病風險降低34%,還可增加大腦血流量,促進腦內神經營養因子的產生,從而保護神經細胞;同時,也提高了神經可塑性,即神經細胞之間形成連接、構成網絡的能力得到增強,而這正是大腦運轉的基礎。
就算已經得了帕金森氏症,很多運動形式也能改善此病的運動症狀。
你可能會問,哪一種運動形式最有用呢?在醫生看來,找出所謂的「最優運動形式」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根據你的能力和興趣,量力而行,持之以恆。
- 有氧運動是比較理想的運動方式,如慢跑,可提高平衡和協調功能。
- 桌球、羽毛球等能鍛煉靈活性,適合能承受一定對抗性運動的中老人。
- 對於早中期病人,太極拳能明顯改善運動症狀。
- 中老年女性喜愛的廣場舞也不錯,舞蹈伴隨的音樂節奏,能幫助改善帕金森氏症導致的凍結步態和平衡問題,也能改善肢體協調和臉部表情。
- 近期的一些研究提示,力量型運動也能帶來一定獲益,如拳擊等。
- 帕金森氏症病人常有認知領域損傷的表現,即執行力和注意力受損。因此,一些腦力復健訓練也有幫助,例如,迷宮遊戲、猜彈珠位置等注意力訓練,背誦詞語數字等記憶力訓練,圖文打亂排序等邏輯能力訓練,以及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系統等。
飲食
研究發現,血尿酸水平較高的人群,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較低,可能與高尿酸有助於保護腦內神經元有關。
但很多人都知道,尿酸並不是什麼「好東西」。它是「普林」這種物質在體內代謝的產物,攝入過量高普林飲食(如動物內臟、海鮮、肉湯等),或腎臟排泄功能受損時,血尿酸水平就會升高,多餘的尿酸沉積在關節、腎臟,形成「痛風」「結石」等。
因此,我們要把握痛風與帕金森氏症的「平衡點」。每年體檢時可以看一下體檢單,如果發現血尿酸維持在中等偏低水平,就可以適當多吃一些富含普林的食物,如海鮮、豆類等。
當然,不管怎麼吃,都要遵循「膳食平衡和營養適度」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推薦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粗糧、果蔬),或採用地中海飲食原則(多吃蔬菜、水果、海鮮、豆類、堅果類食物,其次才是穀類,且烹飪時要用植物油)。
咖啡和茶
科學家發現,愛喝咖啡的人,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較低。進一步研究提示,咖啡中的主要成分咖啡因,具有一定的神經保護作用,而且在男性中更明顯。
那麼,咖啡能否改善帕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症狀呢?目前的臨床試驗結論不太一致。但已經證實,每日攝入400mg咖啡因(大約相當於速溶咖啡300ml/天)能緩解帕金森氏症的非運動症狀,如憂鬱等情緒問題。
同樣,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帕金森氏症的風險,但和飲用量沒有太大關係。
如果你喜歡喝茶或咖啡,不妨繼續堅持下去。但愛喝咖啡的人記得加點奶,多曬太陽,避免骨質疏鬆。
維他命D
人們都知道,維他命D是防治骨質疏鬆的有力武器,但其實,它也是一種神經保護劑。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病人血中的活性維他命D成分明顯低於常人,且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另一項日本的臨床試驗顯示,補充維他命D能延緩帕金森氏症的進展,尤其是在運動症狀方面。但維他命D的攝入量,與帕金森氏症發生風險的關聯度似乎不高。
中老人本就容易缺鈣或患上骨質疏鬆,適當補充維他命D不僅能降低跌倒、臥床風險,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帕金森氏症的風險。65歲以下人群攝入維他命D400IU/d,65歲以上600IU/d。推薦通過日常飲食攝入,可以多吃奶製品、蛋黃、動物肝臟(如魚肝油)和富含脂肪的海魚(如三文魚)等;也可通過膳食營養補充劑來補充。
那麼,其他維他命有沒有預防帕金森氏症的作用呢?目前,還沒有發現抗氧化型維他命(維他命E和維他命C)與帕金森氏症之間的聯繫,但維他命B6可作為複合多巴製劑的增效劑。
輔酶Q10
輔酶Q10是一種本就大量存在於人體的物質,對新陳代謝有重要作用。帕金森氏症病人體內輔酶Q10水平低於健康人,但目前缺乏證據表明,輔酶Q10具有的神經保護作用或能改善帕金森氏症的臨床症狀。但輔酶Q10的安全性已得到廣泛證實,作為輔助用藥添加在抗帕金森氏症治療中,也是可以的。
雖然針對病因和危險因素的預防措施是最理想的,但目前醫學界尚未破解帕金森氏症病因機制,所以,上述預防措施缺乏針對性和特異性,也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建議在使用上述方法前,先諮詢神經內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