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外耳炎

概述

外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主要指在外耳道皮膚、皮下組織發生的廣泛、急性或慢性的炎症感染。外耳道起自外耳,內至耳膜,外側1/3由軟骨部組成,內側2/3由骨部組成。外耳炎分為急性瀰漫性外耳炎、慢性外耳炎、壞死性外耳炎三類,外耳炎具有皮膚表面滲液、脫屑、搔癢、疼痛以及外耳道有分泌物的表現。其治療主要是進行抗感染治療,多選擇抗生素治療。

就診科別:
耳鼻喉科
英文名稱:
otitis externa
疾病別稱:
熱帶耳、外耳炎、游泳者耳病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聽力減退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皮膚表面滲液、脫屑、搔癢、疼痛、外耳道有分泌物
好發人群:
外耳道皮膚受到外傷的人、免疫力低下的人
常用藥物:
Ciprofloxacin 、氫化可的松、 Cephalexin
常用檢查:
耳鏡檢查、細菌培養、顳骨CT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疾病病程發展分類

急性瀰漫性外耳炎

急性瀰漫性外耳炎是由於細菌感染導致耳道出現狹窄的現象,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聽力,而且還會出現耳朵處發生搔癢和疼痛的感覺。

慢性外耳炎

慢性外耳炎是外耳道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慢性或復發性炎症,是急性外耳炎治療不徹底或未及時治療病情遷延而成的。病人耳內常有悶脹感、癢痛,偶有黏稠且有臭味的分泌物,聽力稍有減退。

壞死性外耳炎

壞死性外耳炎是指外耳道皮膚和骨質的進行性壞死性炎症,並有向周圍組織侵襲的趨勢,多由綠膿桿菌感染導致。

根據病原體感染類型分類

細菌性外耳炎

細菌性外耳炎是指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或變形球菌、綠膿球菌感染引起的外耳炎,常伴有紅、腫、熱、痛、發熱、全身不適的症狀。

黴菌性外耳炎

黴菌性外耳炎是一種好發於夏季,多見於氣候潮濕、溫暖地區的外耳道疾病。致病的真菌以麴黴菌、青黴菌及念珠菌等引起者較為多見。如果外耳道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加上溫暖的環境,真菌會十分容易生長。

病因

外耳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其中外耳道皮膚的抵抗力下降、外界環境改變、外耳道皮膚外傷、耳道積水、炎熱潮濕的環境,以及病人免疫力低下等,都可能誘發外耳炎。

主要病因

免疫因素

挖耳朵、游泳進水、化膿性中耳炎長期膿液的刺激等,當外耳道皮膚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或受到損傷,細菌或病毒的進入會引起感染,發生急性瀰漫性外耳炎症。

自身因素

慢性外耳炎為急性外耳炎,治療不徹底或未及時治療導致病情遷延而成。病人耳內常有悶脹感、癢痛,偶有黏稠且有臭味的分泌物,聽力稍有減退。

感染因素

壞死性外耳炎一般由於綠膿桿菌感染引起,有向其他組織侵襲的趨勢。

誘發因素

環境因素

環境溫度高,空氣濕度大,影響了耳道分泌腺體的功能,降低了外耳道的免疫力。

自身因素

  • 佩戴助聽器或耳機等,也容易阻塞外耳道分泌腺,造成感染。
  • 病人患有糖尿病、貧血、慢性腎病等慢性疾病,耳道受到感染時不容易治癒。
  • 長期應用棉棒清理耳道或者有異物摩擦,可以造成皮膚損傷,從而誘發外耳炎。
流行病學
  • 外耳炎大多數在7~12歲發病。
  • 在夏季時外耳炎的發病率最高。
  • 外耳炎在溫度高、濕度高的地區的發病率也會較高。
好發人群

外耳道皮膚受到外傷的人

挖耳、游泳進水、化膿性中耳炎、長期膿液的刺激等導致外耳道損傷,更易導致鏈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感染,造成外耳炎。

免疫力低下的人

如患有糖尿病或是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人,外耳道受到損傷後不易痊癒,進而導致外耳炎。

症狀

外耳炎病人會出現外耳道皮膚水腫,皮膚表面滲液、脫屑、搔癢、疼痛以及外耳道有分泌物等症狀,嚴重者甚至伴有聽力下降、耳悶等表現。

典型症狀

急性瀰漫性外耳炎

多表現為局部耳道皮膚水腫、發紅、脫屑等,病人會出現疼痛、耳道腫脹的表現。

慢性外耳炎

主要表現為耳部搔癢,耳道皮膚附著有痂皮,耳道潮濕或者不時流出分泌物,耳道有白色豆腐渣狀的分泌物堆積。

壞死性外耳炎

多表現為持續性疼痛,且逐漸加劇。而且外耳道有肉芽,分泌物可呈膿血性,腦神經損害則有相應的腦神經症狀,如顏面神經麻痹。

其他症狀

急性瀰漫性外耳炎病人有時皮膚附屬的皮脂腺被阻塞,分泌被抑制時耳垢腺可充滿膿液。另外,由於外耳炎一般由細菌和真菌感染導致,病人還會出現頭痛、發熱或全身不適的症狀。

併發症

聽力減退

聽力減退是由於耳朵的黏膜出現了感染,就會容易產生紅腫,就會容易出現聽力下降的情況。如果外道炎引起了聽力下降,炎症消失之後聽力下降的情況也就會恢復。

淋巴結腫痛

淋巴結腫大是因為外耳道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一個或多個淋巴結,表現為質地軟、有壓痛、表面光滑、無沾黏。

看醫

外耳炎一般發病較急,當出現耳部明顯疼痛、耳內分泌物流出時需及時就醫。醫生根據典型的病史,對耳部、乳突、耳部周圍組織的檢查即可初步診斷。

就醫指征
  • 病人出現耳朵疼痛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出現水腫、發紅、脫屑的情況應及時就醫。
  • 病人出現耳朵有膿性分泌物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病人一般優先選擇耳鼻喉科。
  • 若出現耳膜穿孔,則應至耳鼻喉外科進一步處理。
醫生詢問病情
  • 最近有去游泳過嗎?
  • 耳朵有哪些症狀(如耳朵皮膚滲液、搔癢、膿腫)?
  • 症狀持續多長時間了?
  • 睡眠情況怎麼樣?
  • 既往有什麼病史嗎?
  • 是否發生過耳道感染?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醫生視診和觸診來檢查病人的耳廓和外耳道,如果出現牽扯痛很可能為外耳炎。

耳鏡檢查

病人患急性外耳炎時,通過耳鏡可以發現耳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腫脹,也可見耳道內有一些小的膿皰。

細菌培養

藥物治療無效時可以通過細菌培養來診斷外耳炎,收集病人外耳道內的分泌物來進行細菌培養,可以檢測出感染外耳炎的病原體是什麼,進而選擇合理的藥物來治療。

放射科檢查

顳骨的CT檢查可以觀察到耳廓的整體結構,這樣可以判斷耳骨是否受損,具有確診意義。

診斷標準
  • 醫生檢查可發現外耳道、耳廓皮膚出現瀰漫性充血、腫脹、糜爛、外耳道變窄,伴有少許膿性分泌物。
  • 通過實驗室檢查將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檢測出的病原體若為細菌,則為細菌性外耳炎,若檢測出的病原體是真菌,則為黴菌性外耳炎。
鑑別診斷

化膿性中耳炎

化膿性中耳炎是因為細菌通過耳咽管,進而進入中耳引起。耳咽管阻塞後,耳內分泌物滯留不暢也可以引起化膿性中耳炎,細菌、病毒、真菌都可以引起中耳炎,中耳炎產生後會對聽力有一定的影響。化膿性中耳炎發病部位是中耳,而外耳炎發病變部位是外耳,兩者根據發病部位即可進行鑑別。

外耳道濕疹

外耳道濕疹是由於過敏原引起變態反應形成的皮膚炎,牛奶、魚蝦、花粉、皮毛以及局部用藥都可能引起外耳道濕疹。濕疹大多數都會引起搔癢,抓撓後流出黃色水樣分泌物,凝固後結黃痂,容易留疤。但是外耳炎沒有過敏反應病史,兩者據此可以進行鑑別。

治療

外耳炎的主要治療包括清潔外耳道、局部和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炎症和感染,以及疼痛管理。藥物治療以局部抗生素類滴耳劑為主,也可選用抗菌素藥膏用以控制外耳道局部炎症反應。

治療周期
急性瀰漫性外耳炎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療7~10天即可痊癒,慢性外耳炎利用雙氧水清潔配合 Cephalexin 治療7天即可痊癒,壞死性外耳炎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治療無效使用氫化可的松治療,持續7天即可痊癒。
一般治療

專科醫生清除耳道內的分泌物、脫屑及結痂等。如果耳膜沒有穿孔,醫生會將3%的過氧化氫和水稀釋,並加熱至體溫來沖洗耳道。

藥物治療

Ciprofloxacin

適用於中度外耳炎,需要局部抗生素滴液,即 Ciprofloxacin 。 Ciprofloxacin 為合成的第三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具廣效性抗菌活性,殺菌效果好。 Ciprofloxacin 可見胃腸道反應、皮疹、頭昏及頭痛,偶見輕度轉胺酶升高、體液瀦留、高尿酸血症及白血球減少等,孕婦、哺乳婦女及嬰幼兒不宜用。

氫化可的松

慢性外耳炎治療一般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比如氫化可的松乳膏以減少局部的炎症和搔癢。輕度外耳炎,可用2%醋酸塗抹耳道,並用局部氫化可的松消炎,持續7天即可痊癒。對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過敏者、接種疫苗前後两週內、病毒性皮膚病病人、角膜潰瘍病人、嚴重的精神病和癲癇病人,以及活動性胃十二指腸潰瘍病人、新近胃腸吻合術者、骨折病人、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者、較嚴重骨質疏鬆者,以及明顯糖尿病病人、嚴重高血壓病人、對乙醇過敏者禁用。

Cephalexin

如果是嚴重的外耳炎,可能需要用全身性抗生素,即 Cephalexin 。用藥後可能會出現皮疹、蕁麻疹、紅斑、藥物熱等過敏反應,偶見過敏性休克、噁心、嘔吐、腹瀉和腹部不適等胃腸道症狀,少數病人可出現頭暈、復視、耳鳴、抽搐等神經系統反應。該藥物具有肝毒性和腎毒性,對頭孢菌素過敏者及有青黴素過敏性休克既往史的人禁用。

手術治療

對於壞死性外耳炎,當保守治療無效、久治不愈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清除病灶或者做根治性手術,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進行選擇。

物理治療

外耳炎可選用紅外線、超短波等進行物理治療。

預後

外耳炎多急性發病,大多數病人治療後可完全治癒,部分急性發病病人可出現反覆發作或炎症遷延變為慢性病程。如果病人的病情不太嚴重,七天左右會有一定的臨床療效。

能否治癒

外耳炎能治癒,治癒率為90%。

能活多久

外耳炎經過積極、有效處理後對生存期無影響。

複診

一周後複診,複診只需要觀察病人耳廓和外耳道,再通過耳鏡確定耳道無充血、腫脹、膿皰即可確定病情完全恢復。

飲食

病人在恢復期間的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平時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多進食苦瓜、冬瓜,避免進食酒類、辛辣食品、腥物、淡水產品、海鮮。

飲食調理
  • 應當多進食蔬菜、水果,如番茄、蘋果、提子、胡蘿蔔、菠菜、雪梨等。
  • 應當進食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富含維他命及蛋白質的半流質飲食或軟食,避免過硬等刺激性食物。
  • 應當多進食瓜類食物或者是豆類食物,對疾病的恢復有幫助,如苦瓜、冬瓜等。
  • 避免進食酒類、辛辣食品,如大蔥、大蒜、韭菜、辣椒、胡椒、芥菜、雪裡紅、姜、咖喱、腥物、淡水產品、海鮮。

照護

當患有外耳炎時,耳部恰當的護理有助於外耳炎的恢復,可以用無菌紗布或者是棉棒來清潔外耳道口及耳部的皮膚,可以做耳屏前或者是耳部的按摩,促進耳部的血液循環,也有助於外耳炎的恢復。

日常護理
  • 外耳炎病人應該避免耳朵進水,洗澡時戴浴帽,禁止游泳或等症狀完全緩解後一段時間再開始游泳,同時要戴耳塞。
  • 需要使用助聽器或耳機的人,要等到疼痛症狀緩解和分泌物完全消失後,才可以重新使用助聽器或耳機。
  • 應用治療外耳炎的藥物一般七天即可痊癒,用藥要根據說明書,按時、按量服用。
特殊注意事項
  • 患病之後切忌水洗,必須洗滌者用苦參湯洗滌。
  • 癢時忌搔抓,必要時泡些食鹽水,滴在癢處,其濃度以能達到止癢為標準。
  • 洗澡、理髮、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內,在洗頭、游泳之前可以用乾淨的棉球阻塞外耳道。
  • 平時外耳道要保持乾燥,避免反覆的掏耳以及耳朵進水的現象。
  • Cephalexin 一般在飯後使用,對青黴素和頭孢過敏病人禁用。

預防

外耳炎在生活中是可以預防的,很多情況下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應多做適合自己的運動,增加身體的抵抗能力,平時多注意清潔,講究衛生,防止污水進入耳朵。

預防措施
  • 預防外耳炎的發生,首先要糾正挖耳習慣。游泳、洗頭時污水入耳後應及時拭淨,及時清除或取出外耳道的異物,保持外耳道乾燥、避免損傷最為重要。
  • 人的外耳道有一定自潔功能,不需要用棉棒等進行擦洗。耳垢可以隨著人的咀嚼、說話等臉部肌肉運動,而自行脫落並排出。也有一些人是油性外耳道耳垢,不容易排出,有時會阻塞外耳道而發生炎症,不要自行用挖摳的方式來解決,及時到醫院治療。
  • 如果耳朵進水了要採取變換體位的方式,使進水的耳朵朝下,讓水自行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