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行間穴

功效

行間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第二個穴道,也是五輸穴(井、滎、輸、經、合)里的滎穴。常用於治療中風、癲癇、頭痛、目赤腫痛、月經失調、經痛、閉經、崩漏、遺尿、隆閉、胸脅脹滿、下肢內側以及足腹部疼痛等。

精準位置

行間穴道於足背側,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穴道位置

取穴方法

取穴時,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在足背側第1、2足趾之間的趾縫上方赤白肉際處,即為行間穴。

穴道位置

取穴小貼士

手掌或腳掌皮膚顏色較白無毫毛處即為「白肉」,手背或腳背皮膚顏色較深且有毫毛處即為「赤肉」,白肉與赤肉交界處即為「赤白肉際」。

取穴方法為臨床常用的取穴方法,根據臨床工作中總結而來,操作時建議結合精準位置取穴。

取穴成功後,通常按壓局部有酸脹感。

按摩療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點揉行間穴2-3分鐘,以局部出現酸脹感為宜。按摩行間穴可輔助治療月經失調、目赤腫痛等。

穴道療法

針刺療法

病人取仰臥位,定位行間穴,用長度為1.5寸或1寸的毫針直刺行間穴,進針深度為0.5寸左右,留針20-30分鐘,可治療月經失調、崩漏、中風等。

穴道療法

艾灸療法

 病人取仰臥位,定位行間穴,用艾條對行間穴進行迴旋灸或雀啄灸,灸治5-10分鐘,可輔助治療月經失調、經痛、足踝腫痛、下肢疼痛等。

穴道療法

穴道療法小貼士

按摩時,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防止皮膚損傷。

針刺療法需由專業醫生操作,病人切勿自行操作。

艾灸時,及時清理艾灰,防止燙傷皮膚。

穴道配伍

行間穴與睛明穴相配伍,可治療目赤腫痛。

行間穴與太沖穴、列缺穴、風池穴相配伍,可治療肝火上炎導致的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