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發燒,就不得不提負責人體體溫調節的總管家體溫調節中樞。目前認為體溫調節中樞位於我們下丘腦,就是因為它的存在,我們才和冷血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它把控著可以控制全身體溫的遙控器,精打細算維持著體溫的恆定,而這個遙控器,我們稱之為體溫調定點。
這個點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高低決定著身體的溫度。比如身體周圍寒冷,分布於皮膚上的冷敏神經元將信息傳達給體溫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收到信息後上調體溫調定點,並向身體其他器官發出指令,促使產熱增加,比如肌肉收縮(打寒顫)等,使身體體溫升高,使體溫不會因為外界溫度變化而變化。
通常情況下,耳溫、額溫≥38℃或腋溫≥37.2℃或口溫≥37.8 ℃,這時才能定義為發燒。
有前面的鋪墊我們就來談談我們平時說的發燒的由來。當身體被感染後,由於細菌的內毒素釋放或者機體產生的炎症介質的釋放均可以刺激體溫調節中樞,使調定點上移,機體產熱增加,因此我們發燒前會有畏寒和寒戰,體溫就這樣升高了。可見發燒本身並不是病,而是疾病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點也是經常被誤解的。
發燒最常見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包括各種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蟲的感染,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細菌和病毒感染,例如普通感冒、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猩紅熱、細菌性肺炎、感染性腹瀉等。一般來說感染因素的發燒起病急,持續時間不超過4週,一些慢性感染疾病例如結核病、布魯菌病、傷寒等可以表現為長期反覆低燒。
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腫瘤、手術後壞死組織吸收、結締組織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疾病、日射病、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
所以,發燒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是臨床經常遇見的難題,需要結合病史、臨床症狀體徵、各項輔助檢查進行綜合診斷分析。
發燒後要不要快速退燒
其實發燒後退燒不是越快越好,要適度,否則有可能造成脫水,甚至虛脫。適度降溫,同時要補充水分。常用的手段包括物理降溫及服用退燒藥。
物理降溫
這種方法不僅適用在家中,發燒病人在醫院中也會經常用到。雖然目前不推薦用於嬰幼兒,可用於應急之用。
具體的做法是用冰帽、冰袋冰敷頭部或大動脈走行處,可有效降低頭部溫度;對高燒、煩躁的病人可用25%-50%的酒精擦浴;對高燒伴寒戰、四肢厥冷的病人採用32-35℃溫水擦浴。
物理降溫時要注意:冰敷時,避免持續長時間冰敷在同一部位,以防局部凍傷;要注意病人周圍循環的情況,如果脈搏細速、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禁用冰敷和酒精,需要趕緊送醫院了;全身發疹或有出血傾向的禁忌酒精擦浴。
藥物降溫
普拿疼是常規劑量下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燒藥,但如果大劑量或較長時間應用,則有可能發生肝毒性。FDA規定日劑量不超過4克,用藥期間避免飲酒。
布洛芬在常規劑量使用時,耐受性較好,是另一種最常用的解熱鎮痛藥。臨床研究顯示,布洛芬治療兒童高燒安全、有效、持續時間長,適於兒童患者應用。布洛芬的推薦劑量為5~10 mg/ kg ,6~8 小時1 次。
阿斯匹靈是一個經典的解熱鎮痛藥,其解熱鎮痛作用強而迅速。但兒童患流行性感冒(流感)或水痘後應用,可能引起雷氏症候群,造成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主張,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發燒的兒童不應使用阿斯匹靈,其用途僅限於兒童風濕熱、幼年關節炎和川崎氏症。目前,臨床上有阿斯匹靈的注射劑型賴氨匹林,可用於成人,但16歲以下兒童慎用,3個月以下嬰兒禁用。
最終更新日: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