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本身是大腸壁內杯狀細胞分泌的少量的無色透明的分泌物,內含少許纖維蛋白,呈弱鹼性,其性質粘滑而且稀薄,是大便在大腸內運動的潤滑劑,也是結腸黏膜的一層保護屏障。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大便內的黏液是與糞質均勻混合的,換句話說,並不是我們出了什麼問題才會出現大便黏液,而是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大便都是帶黏液的,只是正常的大便黏液量很少,基本上我們肉眼是看不見的。
大便有白色黏液的原因
首先是功能性腸胃障礙,常見的是腸躁症,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和便秘。腹痛多在進食後出現,腹痛於排便或排氣後可以緩解。腹瀉一般出現在清晨或進食後,每日3~5次,大便不成形,便中會帶有乳白色或透明黏液,但腹瀉並不會影響夜間休息。
其次是腸道菌群失調,正常情況下腸道的益生菌、中性菌、有害菌,按一定的比例組合,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稱為腸道菌群平衡。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益生菌被抑制、有害菌生長,或小腸內有害菌過度生長,就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常見的症狀就是排便的異常,可表現為大便不成形或者腹瀉或出現白色黏膜。
然後是腸炎,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腸炎,或者自身免疫性腸炎(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因為炎症刺激,迫使腸道分泌大量黏液,有可能就會出現大便有白色黏液的情況。
大便出現黏液,需要注意什麼
大便出現黏液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像平時如果我們飲食不當,尤其是攝入一些刺激我們的腸壁過大的食物,也是會出現暫時黏液便的,這時候只要我們飲食恢復正常,過一段時間可能就好了。但是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比較典型的大量黏液便時,那就提示大家要注意了,一定要及時進一步排查,防止耽誤了病情。
- 透明膠狀黏液附於糞便表面,提示我們出現痙攣性便秘或黏液性腸炎居多。
- 血性黏液附於糞便表面,提示我們可能有腫瘤或腸壁的炎症。
- 糞便不僅出現黏液,而是還伴膿液和血液,這種往往見於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潰瘍性憩室病和腸結核。
雖然大便常規檢查時我們臨床上非常重要的檢查項目之一,黏液便也對我們很多消化道、腸道疾病有很好的診斷意義。但是畢竟是均屬於輔助性診斷,只有疾病的提示意義,絕不能單純依據黏液便來確診某一疾病,確診必須要結合病人的臨床症狀以及其他檢查結果。
因此,一旦查出黏液便,大家切勿驚慌失措,因為正常也可能出現黏液便,小病也可以產生黏液便,並不都是大病才會有的症狀,查明病因是關鍵。
最終更新日:2024-04-12